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一世吉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夏几乎同时与突厥和南楚进行的两场战争,一胜一败。索力可汗绝望自刎,突厥几陷灭顶之灾。虽然大夏无力也无意占领大漠草原的广袤土地,但至少可保北地边境十年之内再无大战。南线则面临南楚大军压境,国势安全与十年之前恰好相反。
换做大夏太宗武成皇帝在位,无非是咬牙切齿的调兵遣将,积极准备反攻,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新皇赵启即便从被立为太子的监国之日算起,全面署理朝政也不过两年有余,所以不得不面对自从登基以来的一场莫大危机。
早在随州尚未失陷、杨耀首败之前,便有流言随往来商贾一路传入大夏:现任夏帝自幼顽劣,非嫡非长亦无能,寻常百姓人家承袭家业还知道该怎么选,武成皇帝雄才大略,怎么会将大位传给这么个主?其中必有蹊跷!大夏与突厥已有六七年相安无事,皇帝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傻小子,究竟有何德何能,就敢轻启战端?想当年宁王殿下镇守襄阳之时,攻占随州犹如探囊取物,以至楚军不敢北望,哪里会像杨耀那个缩头乌龟一般的窝囊?
流言历经一千多里行程传至长安,版本自然会相应随之升级:皇帝幼年时是怎生惫懒,是如何如何的文不成、武不就;是如何如何勾结朝中奸佞之臣,向老皇帝进谗言;是怎生费劲心机收买时任内廷禁卫将军严方、禁军副将军王文广等无耻将领,如何如何逼宫迫使老皇帝立其为太子;不清不楚的登基为帝之后,如何如何受佞臣唆使蛊惑,好大喜功的挑起与突厥的战争;又是如何如何迫害神武无双、本应继承皇位的宁王殿下……。煞有其事,绘声绘色,宛若亲见。
御史言官、自命忠直的清流文臣。在先帝的威压之下,原本都是大夏朝堂之上充门面的样子货,这个时候也都争先恐后的跳了出来。纷纷上奏劝谏。近贤臣、远小人、休兵罢战、与民休息、广施仁政……,这些任何一位皇帝坐朝当政都极具保鲜度的话题。如潮水一般涌来。
再怎么英明睿智的皇帝,也是人而不是神。赵启由最初不以为然的不屑一笑,到强作镇定的置之不理,再到怒不可遏的头痛欲裂,这是一个几欲令人抓狂的憋屈过程。
所谓流言止于智者,多是针对受害人的劝慰之语。唯恐天下不乱、添油加醋的八卦好事者,这个世上从来都不缺。而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居心叵测者,显然也不乏其人。
赵启登基不久。对突厥发动战争的本意,是想藉此树立威权。何曾料想,南楚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发难与大夏死磕?损兵折将,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朝野不宁。遑论威权,就连先帝选立储君的眼光,甚至赵启继位的合法性都受到了捕风捉影的质疑。
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损兵折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如云雾、如棉花一般令人无处发力,却又暗潮汹涌的刺耳流言。窝心的是不可能将苍蝇一般嗡嗡乱叫的御史言官、清流文臣简单粗暴的一巴掌拍死,背上“堵塞言路、忠奸不辨、刚愎自用”的骂名。
如何应对与化解危机,对赵启的政治智慧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好在执掌禁军的周挺,其忠诚度毋庸置疑。而且早在上年九月,赵启就擢升、调动了一批青年将领,牢牢抓住了护卫宫禁、拱卫京畿的大权。只要刀兵在手,何惧小丑跳梁?是以赵启心中倒也并不十分慌乱。
记得杨致曾言:这世上真正最靠得住的人,只有自己。遇事摊到了自个儿头上,怨天尤人或是一味逃避。屁用都没有,只能冷静的去面对、积极的去解决。
泰然自若的照常临朝署政视事。是最起码的,也是必须的。
密令禁军大将军周挺。禁军副将军严方、张安,禁军骁骑将军朱大为、陈准、胡智雄,内廷禁卫府将军韦志高,潼关守将王文广,暗中严加戒备,非奉旨不得擅调一兵一卒。
密令内侍金子善广派耳目,严密监视朝中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
明旨昭告天下,大胜突厥,索力可汗畏罪自刎,斩敌近二十万众,俘获突厥王公贵族数千人。命讨虏大将军曾英明班师回京献俘,命董坚、凌开阳、肖刚、郭锐诸将亲自护卫耿超、李为灵柩,回京述职受赏。命襄阳守将于化龙暂代杨耀之职,接掌前线军务,派兵护送杨耀灵柩回京。命宁王赵当、康王赵敢会同枢密院与兵部、礼部,于忠烈祠中操办杨耀、耿超、李为的丧葬事宜。
明旨诏令调遣淮南驻军一万、金陵驻军两万,移师吴越,交由平南大将军叶闯帐下节制。调遣中州驻军三万,南下增援襄阳。
哥手里有刀兵... -->>
大夏几乎同时与突厥和南楚进行的两场战争,一胜一败。索力可汗绝望自刎,突厥几陷灭顶之灾。虽然大夏无力也无意占领大漠草原的广袤土地,但至少可保北地边境十年之内再无大战。南线则面临南楚大军压境,国势安全与十年之前恰好相反。
换做大夏太宗武成皇帝在位,无非是咬牙切齿的调兵遣将,积极准备反攻,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新皇赵启即便从被立为太子的监国之日算起,全面署理朝政也不过两年有余,所以不得不面对自从登基以来的一场莫大危机。
早在随州尚未失陷、杨耀首败之前,便有流言随往来商贾一路传入大夏:现任夏帝自幼顽劣,非嫡非长亦无能,寻常百姓人家承袭家业还知道该怎么选,武成皇帝雄才大略,怎么会将大位传给这么个主?其中必有蹊跷!大夏与突厥已有六七年相安无事,皇帝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傻小子,究竟有何德何能,就敢轻启战端?想当年宁王殿下镇守襄阳之时,攻占随州犹如探囊取物,以至楚军不敢北望,哪里会像杨耀那个缩头乌龟一般的窝囊?
流言历经一千多里行程传至长安,版本自然会相应随之升级:皇帝幼年时是怎生惫懒,是如何如何的文不成、武不就;是如何如何勾结朝中奸佞之臣,向老皇帝进谗言;是怎生费劲心机收买时任内廷禁卫将军严方、禁军副将军王文广等无耻将领,如何如何逼宫迫使老皇帝立其为太子;不清不楚的登基为帝之后,如何如何受佞臣唆使蛊惑,好大喜功的挑起与突厥的战争;又是如何如何迫害神武无双、本应继承皇位的宁王殿下……。煞有其事,绘声绘色,宛若亲见。
御史言官、自命忠直的清流文臣。在先帝的威压之下,原本都是大夏朝堂之上充门面的样子货,这个时候也都争先恐后的跳了出来。纷纷上奏劝谏。近贤臣、远小人、休兵罢战、与民休息、广施仁政……,这些任何一位皇帝坐朝当政都极具保鲜度的话题。如潮水一般涌来。
再怎么英明睿智的皇帝,也是人而不是神。赵启由最初不以为然的不屑一笑,到强作镇定的置之不理,再到怒不可遏的头痛欲裂,这是一个几欲令人抓狂的憋屈过程。
所谓流言止于智者,多是针对受害人的劝慰之语。唯恐天下不乱、添油加醋的八卦好事者,这个世上从来都不缺。而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居心叵测者,显然也不乏其人。
赵启登基不久。对突厥发动战争的本意,是想藉此树立威权。何曾料想,南楚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发难与大夏死磕?损兵折将,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朝野不宁。遑论威权,就连先帝选立储君的眼光,甚至赵启继位的合法性都受到了捕风捉影的质疑。
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损兵折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如云雾、如棉花一般令人无处发力,却又暗潮汹涌的刺耳流言。窝心的是不可能将苍蝇一般嗡嗡乱叫的御史言官、清流文臣简单粗暴的一巴掌拍死,背上“堵塞言路、忠奸不辨、刚愎自用”的骂名。
如何应对与化解危机,对赵启的政治智慧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好在执掌禁军的周挺,其忠诚度毋庸置疑。而且早在上年九月,赵启就擢升、调动了一批青年将领,牢牢抓住了护卫宫禁、拱卫京畿的大权。只要刀兵在手,何惧小丑跳梁?是以赵启心中倒也并不十分慌乱。
记得杨致曾言:这世上真正最靠得住的人,只有自己。遇事摊到了自个儿头上,怨天尤人或是一味逃避。屁用都没有,只能冷静的去面对、积极的去解决。
泰然自若的照常临朝署政视事。是最起码的,也是必须的。
密令禁军大将军周挺。禁军副将军严方、张安,禁军骁骑将军朱大为、陈准、胡智雄,内廷禁卫府将军韦志高,潼关守将王文广,暗中严加戒备,非奉旨不得擅调一兵一卒。
密令内侍金子善广派耳目,严密监视朝中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
明旨昭告天下,大胜突厥,索力可汗畏罪自刎,斩敌近二十万众,俘获突厥王公贵族数千人。命讨虏大将军曾英明班师回京献俘,命董坚、凌开阳、肖刚、郭锐诸将亲自护卫耿超、李为灵柩,回京述职受赏。命襄阳守将于化龙暂代杨耀之职,接掌前线军务,派兵护送杨耀灵柩回京。命宁王赵当、康王赵敢会同枢密院与兵部、礼部,于忠烈祠中操办杨耀、耿超、李为的丧葬事宜。
明旨诏令调遣淮南驻军一万、金陵驻军两万,移师吴越,交由平南大将军叶闯帐下节制。调遣中州驻军三万,南下增援襄阳。
哥手里有刀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