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我有一个小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诊脉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中医的一套理论体系也为世界所特有。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

    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

    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

    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

    例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

    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

    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

    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

    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百年前凭手指感觉和想像,绘出那么多脉象,是世界脉学史上罕见的。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

    脉象中的“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

    “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脉象中的“迟”、“数”则在《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

    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

    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脉象中的“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

    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

    《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脉象中的“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

    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

    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

    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

    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

    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

    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隋唐时期,《内经》、《脉经》等书已经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以后又传到阿拉伯。

    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约9801037)的巨著《医典》中的脉学,明显受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