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我有一个小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
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
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万一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操作者必须保持镇静,嘱患者勿更动原有体位。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送急诊处理。
患者在接受针刺过程中,若突然出现胸闷、恶心、头晕、出汗,甚至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或抽搐、晕厥,很可能是“晕针”。
晕针多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因医生针灸手法刺激过大而导致。
发生晕针时,医生应迅速把针取出,让晕针者平卧。并按压相应的穴位,很快就能缓解症状,严重者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抢救。
总之。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人,在针灸前要向病人解释清楚,使其消除紧张情绪。
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前须安神定志,先吃点东西。选取卧位或舒适的体位。医生也应采用适度的刺激手法。以避免晕针的发生。
另外,有些穴位如风池、肩井、合谷、足三里、委中、承山、三阴交、涌泉等,对针灸反应较敏感,容易引起晕针,医生在扎这些穴位时,应加倍小心。
从上面这些可以很是清楚的看出,针灸的神奇和它强大的医疗作用,因此。针灸绝对算得上是我们中国中医的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着有这样的医疗瑰宝自豪,都应该积极的继承,并且发扬它!
针灸蕴含的利益很大,进入21世纪,随着针灸医疗的副作用小、消费少等优势被世界各国人民渐渐认知,立法确认及提高临床水平、向疑难病症挑战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立法上,由于各国的承认和联合国的推广,许多国家都已经确立并完善了法律管理,而且对针灸从业人员的考试和资格认证进一步规范;
在研究上,用针灸治疗或辅助疑难病症也渐显苗头,如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萎缩性胃炎、火针治疗慢性骨髓炎、舌针治疗脑性瘫痪,帕金森氏症等。
由此可见,针灸这一伟大的医学学科还有更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发掘!
中医的医疗手段除了中药,针灸之外,其实还有拔火罐和四诊这两种。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火罐疗法,是中国医学遗产之一,在中国民间使用很久。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中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
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
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
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
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
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
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
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外科正宗?痈疽门》)。
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
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对此,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
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
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有所拓展,而从总的情况,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之中。
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中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著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滞。
也是因此,拔火罐疗法被慢慢的成为中医的治疗手段了。(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ps:注: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
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
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
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万一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操作者必须保持镇静,嘱患者勿更动原有体位。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送急诊处理。
患者在接受针刺过程中,若突然出现胸闷、恶心、头晕、出汗,甚至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或抽搐、晕厥,很可能是“晕针”。
晕针多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因医生针灸手法刺激过大而导致。
发生晕针时,医生应迅速把针取出,让晕针者平卧。并按压相应的穴位,很快就能缓解症状,严重者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抢救。
总之。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人,在针灸前要向病人解释清楚,使其消除紧张情绪。
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前须安神定志,先吃点东西。选取卧位或舒适的体位。医生也应采用适度的刺激手法。以避免晕针的发生。
另外,有些穴位如风池、肩井、合谷、足三里、委中、承山、三阴交、涌泉等,对针灸反应较敏感,容易引起晕针,医生在扎这些穴位时,应加倍小心。
从上面这些可以很是清楚的看出,针灸的神奇和它强大的医疗作用,因此。针灸绝对算得上是我们中国中医的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着有这样的医疗瑰宝自豪,都应该积极的继承,并且发扬它!
针灸蕴含的利益很大,进入21世纪,随着针灸医疗的副作用小、消费少等优势被世界各国人民渐渐认知,立法确认及提高临床水平、向疑难病症挑战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立法上,由于各国的承认和联合国的推广,许多国家都已经确立并完善了法律管理,而且对针灸从业人员的考试和资格认证进一步规范;
在研究上,用针灸治疗或辅助疑难病症也渐显苗头,如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萎缩性胃炎、火针治疗慢性骨髓炎、舌针治疗脑性瘫痪,帕金森氏症等。
由此可见,针灸这一伟大的医学学科还有更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发掘!
中医的医疗手段除了中药,针灸之外,其实还有拔火罐和四诊这两种。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火罐疗法,是中国医学遗产之一,在中国民间使用很久。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中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
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
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
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
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
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
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
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外科正宗?痈疽门》)。
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
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对此,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
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
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有所拓展,而从总的情况,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之中。
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中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著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滞。
也是因此,拔火罐疗法被慢慢的成为中医的治疗手段了。(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ps:注: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