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唐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阳光从牖窗中照射进来,洒在火盆上,能看见漆黑的炭屑反射出诡异的金光。她捏了一小撮炭屑出来放在掌心,用手指抹开,仔细辨认,能看见其中掺杂着一种不明的金色粉末。她又放到鼻子下嗅了嗅,炭屑的焦味中,撒发着一种无法掩盖的淡淡异香。
这是什么?沈绥眼中一沉。
“圆惠师傅,某想请教,这禅室中的炭火可是您在打理?”沈绥忽的起身,转向门口问道。
一众人等因为沈绥那句“门口留步”,全部围在门口,抻着脖子看她在屋内勘察。听她问起此事,其余人都看向圆惠,一时不知为何有此一问,只有张若菡眼中若有所思。
圆惠答道:“确是小僧在打理。”
“您最后一次给火盆添炭是什么时候?”沈绥又问。
“应当是出事前一天的傍晚。”
“您当时添加的木炭,可是只有火盆中的这么多?”沈绥将那火盆端起,走到门口,递给圆惠看。
“非也,火盆中的炭少了许多,这…小僧也不知为何。”圆惠面露惊疑神色,答道。
“这件事,您没有注意到吗?”
“发现方丈遗尊时,小僧大惊之下根本不曾注意这些,匆忙跑出去喊人。之后京兆府封锁方丈院,小僧就不曾进入过这禅室,也是今日经沈施主提醒才发现此事。”圆惠解释道。
沈绥点头,又看向慕容辅,道:
“敢问府君,当时负责现场勘查的刑捕官是哪一位?”刑捕官是府兵中专管刑狱缉捕的府军军官俗称。
慕容辅看向杜岩,目光中隐有责备。案发当日杜岩值守,接报后,他是第一个带兵赶往现场的,也是第一个接触到现场的官方人士。然而在杜岩给京兆府上层的案情报告之中,根本未曾提起沈绥所说的关于火盆的事情。包括张三娘子于慈恩寺隐居清修一事,也只字未提。如今沈绥一个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出这些让人意外的发现,可谓是连番打慕容辅的脸,这让慕容辅很是不满。
杜岩面色白了白,心中暗暗叫苦。他以往办案,何曾如此仔细地搜索过现场?他刚调入京兆府府兵刑捕团中时,带他的前辈也未曾如此教过他。以往办案,都是上官说抓谁就抓谁,出力气就可以了,他何曾动过脑子?长安城是帝都,普天盛世这么多年,长治久安。天子脚下,谁敢犯法?即便有,也都是些巷里坊间的小案子,案情都不复杂,指向也非常明确,像慈恩案这种复杂大案,十数年难得一遇,他也是从未碰到过。他一个军中大老粗,又如何能发现这些细节?不论如何,这个失误是已经犯下了,他连忙上前向慕容辅欠身施礼道:
“下官疏忽大意,请府君责罚。”
“罢了,先听沈翊麾怎么说。”慕容辅沉着脸道。
“杜校尉可曾注意到火盆中的异样?”沈绥问。
“吾至案发现场时,这火盆就是摆放在那里的,吾等都未曾动过。这其中的木炭为何会这般少,吾亦不知。”杜岩回答。
沈绥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她走回去,将火盆放回原处。接着,她来到牖窗边,仔细观察窗框与插销。一边查看,一边继续询问:
“某想再请教圆惠师傅,寺中是否为化雪撒过盐?”
“正是。”圆惠回答。
“但是撒盐的地方有限,是否?”沈绥又问。
不等圆惠回答,妙印法师便解释道:
“这些年盐价居高不下,即便是粗盐,寺中也购不起太多。因而只是一些重点的院落、必经的道路有撒盐化雪。这也是没办法,这些日子雪下得太大,水陆法会将近,寺中若是积雪太深,实在有碍出入。”
确实,谁都知盐之珍贵,寻常百姓家一点盐都舍不得用。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皇家贵胄才有那个财力去撒盐化雪。妙印言下之意,若不是近期要开水陆法会,寺内是不会去撒盐化雪的。
“方丈院院里可是撒过盐?”沈绥问。
“撒过的。”妙印答道。
“事发前可撒过?”沈绥又问。
这次,圆惠答道:“事发前日清晨撒过一次,之后白日都在下雪,傍晚时渐止,地面上又积了厚厚一层,所以小僧傍晚时又撒过一次。”他头脑倒是很清晰,回答得有条有理。
“圆惠师傅,平日里居住于何处?”
“小僧就住在方丈院的东厢房中。”
“案发当晚,你什么动静都没听到过?”
“不曾,因为小僧当晚并不在方丈院就寝。小僧那晚因为要与几位师兄师弟誊抄佛经,傍晚为方丈添了炭火,在院中撒了盐,扫了雪,便离开了。彻夜都在翻经阁之中,清晨回来服侍方丈起身,就发现方丈出事了。”
“为何彻夜誊抄佛经?”沈绥疑惑。
“……”圆惠不答话了,目光畏缩,看向妙印。妙印叹了一声,道:
“原本,为了水陆法会,吾等忙碌两个月,挑选了几册新翻经书誊抄,是预备赠送给参加法会的来客们的。但是就在事发前两天,这批誊抄好的经书不翼而飞了。无奈之下,只得每日每夜指派僧人轮番去补救,希望能赶上法会。看管这批经书的人是圆惠,他责任最大,因而几乎每日都会去誊抄经书。”
经书被盗?又是一条新的线索,沈绥暗自沉吟,一时不再发问。
接着,她又在书架、书案等位置仔细检查了一番,似乎并未再搜寻出新的线索。于是迈步来到了禅房北侧,看着供案上翻倒的木刻佛像,她锁紧了眉头。
作者有话要说: 1、【筵席】
古代,特别是在唐以前,人们在室内都过着在地面上的生活。所有的家具都是矮脚的,人们席地而坐,因而坐具也都是低矮类的。筵与席是分开来的,筵是指室内铺在地面上的整体的草席,相当于现在日本的“榻榻米”。席是指每个人落座时垫在身下的方垫,又称“拜壂”。“席”上有时还会再垫一层,一般是圆形的垫子,称作“蒲团”“蒲墩”。原本是佛教的坐具,后传入一般人家使用。
2、沈绥查案时戴手套,并不是指纹的问题,而是怕接触到有毒物质。这是她从这么多年的查案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超前。
3、禅椅。佛教中的坐具,有高脚的、矮脚的,坐面很大,可以完全盘膝坐在上面。这种椅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最为普及的坐具。
4、鱼鼓:即木鱼。引罄:金属制的敲击乐器,分大小。火镰:打火用具,长得像镰刀。
5、撒盐化雪。古时人基本不会做这种事,除非积雪成灾。现代道路基本用化雪剂。
的阳光从牖窗中照射进来,洒在火盆上,能看见漆黑的炭屑反射出诡异的金光。她捏了一小撮炭屑出来放在掌心,用手指抹开,仔细辨认,能看见其中掺杂着一种不明的金色粉末。她又放到鼻子下嗅了嗅,炭屑的焦味中,撒发着一种无法掩盖的淡淡异香。
这是什么?沈绥眼中一沉。
“圆惠师傅,某想请教,这禅室中的炭火可是您在打理?”沈绥忽的起身,转向门口问道。
一众人等因为沈绥那句“门口留步”,全部围在门口,抻着脖子看她在屋内勘察。听她问起此事,其余人都看向圆惠,一时不知为何有此一问,只有张若菡眼中若有所思。
圆惠答道:“确是小僧在打理。”
“您最后一次给火盆添炭是什么时候?”沈绥又问。
“应当是出事前一天的傍晚。”
“您当时添加的木炭,可是只有火盆中的这么多?”沈绥将那火盆端起,走到门口,递给圆惠看。
“非也,火盆中的炭少了许多,这…小僧也不知为何。”圆惠面露惊疑神色,答道。
“这件事,您没有注意到吗?”
“发现方丈遗尊时,小僧大惊之下根本不曾注意这些,匆忙跑出去喊人。之后京兆府封锁方丈院,小僧就不曾进入过这禅室,也是今日经沈施主提醒才发现此事。”圆惠解释道。
沈绥点头,又看向慕容辅,道:
“敢问府君,当时负责现场勘查的刑捕官是哪一位?”刑捕官是府兵中专管刑狱缉捕的府军军官俗称。
慕容辅看向杜岩,目光中隐有责备。案发当日杜岩值守,接报后,他是第一个带兵赶往现场的,也是第一个接触到现场的官方人士。然而在杜岩给京兆府上层的案情报告之中,根本未曾提起沈绥所说的关于火盆的事情。包括张三娘子于慈恩寺隐居清修一事,也只字未提。如今沈绥一个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出这些让人意外的发现,可谓是连番打慕容辅的脸,这让慕容辅很是不满。
杜岩面色白了白,心中暗暗叫苦。他以往办案,何曾如此仔细地搜索过现场?他刚调入京兆府府兵刑捕团中时,带他的前辈也未曾如此教过他。以往办案,都是上官说抓谁就抓谁,出力气就可以了,他何曾动过脑子?长安城是帝都,普天盛世这么多年,长治久安。天子脚下,谁敢犯法?即便有,也都是些巷里坊间的小案子,案情都不复杂,指向也非常明确,像慈恩案这种复杂大案,十数年难得一遇,他也是从未碰到过。他一个军中大老粗,又如何能发现这些细节?不论如何,这个失误是已经犯下了,他连忙上前向慕容辅欠身施礼道:
“下官疏忽大意,请府君责罚。”
“罢了,先听沈翊麾怎么说。”慕容辅沉着脸道。
“杜校尉可曾注意到火盆中的异样?”沈绥问。
“吾至案发现场时,这火盆就是摆放在那里的,吾等都未曾动过。这其中的木炭为何会这般少,吾亦不知。”杜岩回答。
沈绥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她走回去,将火盆放回原处。接着,她来到牖窗边,仔细观察窗框与插销。一边查看,一边继续询问:
“某想再请教圆惠师傅,寺中是否为化雪撒过盐?”
“正是。”圆惠回答。
“但是撒盐的地方有限,是否?”沈绥又问。
不等圆惠回答,妙印法师便解释道:
“这些年盐价居高不下,即便是粗盐,寺中也购不起太多。因而只是一些重点的院落、必经的道路有撒盐化雪。这也是没办法,这些日子雪下得太大,水陆法会将近,寺中若是积雪太深,实在有碍出入。”
确实,谁都知盐之珍贵,寻常百姓家一点盐都舍不得用。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皇家贵胄才有那个财力去撒盐化雪。妙印言下之意,若不是近期要开水陆法会,寺内是不会去撒盐化雪的。
“方丈院院里可是撒过盐?”沈绥问。
“撒过的。”妙印答道。
“事发前可撒过?”沈绥又问。
这次,圆惠答道:“事发前日清晨撒过一次,之后白日都在下雪,傍晚时渐止,地面上又积了厚厚一层,所以小僧傍晚时又撒过一次。”他头脑倒是很清晰,回答得有条有理。
“圆惠师傅,平日里居住于何处?”
“小僧就住在方丈院的东厢房中。”
“案发当晚,你什么动静都没听到过?”
“不曾,因为小僧当晚并不在方丈院就寝。小僧那晚因为要与几位师兄师弟誊抄佛经,傍晚为方丈添了炭火,在院中撒了盐,扫了雪,便离开了。彻夜都在翻经阁之中,清晨回来服侍方丈起身,就发现方丈出事了。”
“为何彻夜誊抄佛经?”沈绥疑惑。
“……”圆惠不答话了,目光畏缩,看向妙印。妙印叹了一声,道:
“原本,为了水陆法会,吾等忙碌两个月,挑选了几册新翻经书誊抄,是预备赠送给参加法会的来客们的。但是就在事发前两天,这批誊抄好的经书不翼而飞了。无奈之下,只得每日每夜指派僧人轮番去补救,希望能赶上法会。看管这批经书的人是圆惠,他责任最大,因而几乎每日都会去誊抄经书。”
经书被盗?又是一条新的线索,沈绥暗自沉吟,一时不再发问。
接着,她又在书架、书案等位置仔细检查了一番,似乎并未再搜寻出新的线索。于是迈步来到了禅房北侧,看着供案上翻倒的木刻佛像,她锁紧了眉头。
作者有话要说: 1、【筵席】
古代,特别是在唐以前,人们在室内都过着在地面上的生活。所有的家具都是矮脚的,人们席地而坐,因而坐具也都是低矮类的。筵与席是分开来的,筵是指室内铺在地面上的整体的草席,相当于现在日本的“榻榻米”。席是指每个人落座时垫在身下的方垫,又称“拜壂”。“席”上有时还会再垫一层,一般是圆形的垫子,称作“蒲团”“蒲墩”。原本是佛教的坐具,后传入一般人家使用。
2、沈绥查案时戴手套,并不是指纹的问题,而是怕接触到有毒物质。这是她从这么多年的查案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超前。
3、禅椅。佛教中的坐具,有高脚的、矮脚的,坐面很大,可以完全盘膝坐在上面。这种椅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最为普及的坐具。
4、鱼鼓:即木鱼。引罄:金属制的敲击乐器,分大小。火镰:打火用具,长得像镰刀。
5、撒盐化雪。古时人基本不会做这种事,除非积雪成灾。现代道路基本用化雪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