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明朝大丈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研究皇太极的性格特点。
皇太极继任以后,秉承布尔哈赤的遗愿,一心将要吞灭大明取而代之。
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先攻朝鲜,后攻蒙古,用意无非是剪除大明的羽翼,减少大明对自己的威胁。
另外在攻打蒙古之前,皇太极还趁皮岛总兵黄龙主力部队不在身边之时,采纳孔有德的建议,突袭旅顺。
黄龙猝不及防,数战皆败,弹尽粮绝,最后自刎。
在拔掉黄龙这根刺以后,皇太极方敢倾后金主力往征蒙古。
而且在此期间,皇太极打压异己,巩固权力,李景通过皇太极这一系列的行为,断定皇太极必不容对他有威胁的存在。看到大明有此强军,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正是基于此,李景才制定出这条诱敌之计。
对李景的分析判断,曹文诏深以为然。
曹文诏跟东虏作战多年,对这些半野蛮半开化的女真人非常了解。
东虏跟流寇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东虏有战略目标,而流寇没有,所以打流寇可以说既容易又不容易。
说容易是因为流寇由于没有目标,就不会集中全力为目标奋斗,战斗力自然要差上许多,官军只要是实力差不多,就可以打败他们。
说不容易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自然就没有目的地,整天东一下西一下,官军根本搞不准他们要去哪里,只好四处围追堵截,这就造成兵力分散,一旦被流寇抓住机会就会被吃掉。
而东虏有战略目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大明突然出现一支善战之师,自然会妨碍他们达成这个目标,因此以这支部队诱敌,东虏必然上当。
实际上,两军对敌,计策大家都在用,路子也都是大同小异,关键是看计策的实施情况。
所谓因敌制宜,就是分析敌人的弱点,然后针对敌人的弱点下手。
以前曹文诏还从没有见识过李景实行什么战术,现在看来,李景的战术意识恐怕绝不在他之下。
不过曹文诏也知道,李景更擅长的是制定战略,战术细节以后必然不会过多的考虑,这一次来大同,很可能是李景最后一次亲自制定战术。
在济世军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以前,战术的实施基本就着落在高奇和他的身上。
而他统领的是骑兵,平原地带作战这一块基本上都会由他来指挥。
曹文诏没有去想日后可以带兵攻打倭国,也没想着能有机会攻取安南吕宋等国,只要让他征服蒙古和东虏他就很满足了。
而要想有这个机会,现在就必须好好表现。
因此他把诱敌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
不是曹文诏不相信别人,而是在骑兵师的几位主要的军事主官当中,曹变蛟处事最稳。
骑兵师除了曹文诏之外,还有四名军事主官,分别是曹变蛟、马科、孙虎头和李定国。
如果是培养李景义子的话,这个重任该当交给孙虎头或者李定国,因为这两个人日后必定是骑兵师的接班人。
不过这次作战不光是战术实施,还有一个战略目标,也就是杀敌要控制住尺度。
孙虎头年轻气盛,要是让他诱敌,这小子备不住根本就不去执行诱敌的任务,直接就跟后金开掐。
如果孙虎头把东虏吓跑,没有达到消灭的人数,那这次战术就失去了价值,如果打的太狠又违背了李景的战略意图,因此孙虎头直接就被曹文诏排除在外。
不派孙虎头,自然就不能派李定国去,长幼有序,派李定国去的话,曹文诏担心孙虎头为此嫉恨自己。
孙虎头要是嫉恨自己,那自己日后可没好果子吃。
到了曹文诏这样的地位,考虑问题自然不会简单,单单一个用人,就得思量许久。
曹变蛟没有辜负曹文诏的期望,先是给了东虏一个下马威,看到东虏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之后,迅速驰往官屯堡。
官屯堡在得胜堡东二十里处,往东是阳高,接着是天镇,怀安,然后是宣府,恰是长城的走向,因此官屯堡算是大同跟宣府之间的一个节点。
选在官屯堡进行埋伏,一是地形有利,再一个就是它的位置不会引起后金军的怀疑。
像得胜堡这样的重镇,两军交战时,除非取胜,否则绝不会轻启关门。
因为一旦关门洞开,敌军很可能会尾随败军闯关进城。
只有经官屯堡逃亡宣府方向才是正常的逃跑路线,因为这一带乃是山峦地形,并有长城关隘,在这条线上,只要甩脱敌军,便可通过隘口进入长城,然后顺着长城,或向宣府,或向大同。可以说选在这个方向进行伏击,李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强军示威,吸引敌军追击,然后在正常的逃跑路线进行伏击,方能令后金不至怀疑。
研究皇太极的性格特点。
皇太极继任以后,秉承布尔哈赤的遗愿,一心将要吞灭大明取而代之。
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先攻朝鲜,后攻蒙古,用意无非是剪除大明的羽翼,减少大明对自己的威胁。
另外在攻打蒙古之前,皇太极还趁皮岛总兵黄龙主力部队不在身边之时,采纳孔有德的建议,突袭旅顺。
黄龙猝不及防,数战皆败,弹尽粮绝,最后自刎。
在拔掉黄龙这根刺以后,皇太极方敢倾后金主力往征蒙古。
而且在此期间,皇太极打压异己,巩固权力,李景通过皇太极这一系列的行为,断定皇太极必不容对他有威胁的存在。看到大明有此强军,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正是基于此,李景才制定出这条诱敌之计。
对李景的分析判断,曹文诏深以为然。
曹文诏跟东虏作战多年,对这些半野蛮半开化的女真人非常了解。
东虏跟流寇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东虏有战略目标,而流寇没有,所以打流寇可以说既容易又不容易。
说容易是因为流寇由于没有目标,就不会集中全力为目标奋斗,战斗力自然要差上许多,官军只要是实力差不多,就可以打败他们。
说不容易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自然就没有目的地,整天东一下西一下,官军根本搞不准他们要去哪里,只好四处围追堵截,这就造成兵力分散,一旦被流寇抓住机会就会被吃掉。
而东虏有战略目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大明突然出现一支善战之师,自然会妨碍他们达成这个目标,因此以这支部队诱敌,东虏必然上当。
实际上,两军对敌,计策大家都在用,路子也都是大同小异,关键是看计策的实施情况。
所谓因敌制宜,就是分析敌人的弱点,然后针对敌人的弱点下手。
以前曹文诏还从没有见识过李景实行什么战术,现在看来,李景的战术意识恐怕绝不在他之下。
不过曹文诏也知道,李景更擅长的是制定战略,战术细节以后必然不会过多的考虑,这一次来大同,很可能是李景最后一次亲自制定战术。
在济世军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以前,战术的实施基本就着落在高奇和他的身上。
而他统领的是骑兵,平原地带作战这一块基本上都会由他来指挥。
曹文诏没有去想日后可以带兵攻打倭国,也没想着能有机会攻取安南吕宋等国,只要让他征服蒙古和东虏他就很满足了。
而要想有这个机会,现在就必须好好表现。
因此他把诱敌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
不是曹文诏不相信别人,而是在骑兵师的几位主要的军事主官当中,曹变蛟处事最稳。
骑兵师除了曹文诏之外,还有四名军事主官,分别是曹变蛟、马科、孙虎头和李定国。
如果是培养李景义子的话,这个重任该当交给孙虎头或者李定国,因为这两个人日后必定是骑兵师的接班人。
不过这次作战不光是战术实施,还有一个战略目标,也就是杀敌要控制住尺度。
孙虎头年轻气盛,要是让他诱敌,这小子备不住根本就不去执行诱敌的任务,直接就跟后金开掐。
如果孙虎头把东虏吓跑,没有达到消灭的人数,那这次战术就失去了价值,如果打的太狠又违背了李景的战略意图,因此孙虎头直接就被曹文诏排除在外。
不派孙虎头,自然就不能派李定国去,长幼有序,派李定国去的话,曹文诏担心孙虎头为此嫉恨自己。
孙虎头要是嫉恨自己,那自己日后可没好果子吃。
到了曹文诏这样的地位,考虑问题自然不会简单,单单一个用人,就得思量许久。
曹变蛟没有辜负曹文诏的期望,先是给了东虏一个下马威,看到东虏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之后,迅速驰往官屯堡。
官屯堡在得胜堡东二十里处,往东是阳高,接着是天镇,怀安,然后是宣府,恰是长城的走向,因此官屯堡算是大同跟宣府之间的一个节点。
选在官屯堡进行埋伏,一是地形有利,再一个就是它的位置不会引起后金军的怀疑。
像得胜堡这样的重镇,两军交战时,除非取胜,否则绝不会轻启关门。
因为一旦关门洞开,敌军很可能会尾随败军闯关进城。
只有经官屯堡逃亡宣府方向才是正常的逃跑路线,因为这一带乃是山峦地形,并有长城关隘,在这条线上,只要甩脱敌军,便可通过隘口进入长城,然后顺着长城,或向宣府,或向大同。可以说选在这个方向进行伏击,李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强军示威,吸引敌军追击,然后在正常的逃跑路线进行伏击,方能令后金不至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