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大唐万户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五十五章 东宫案(九)
李林甫见连偏将李嗣业也被封为正五品,那李清到了地方上最差岂不是也会成为四品的刺史么?历练几年,然后再回朝,看来李隆基确实是想将李清培养成自己的对头,既然猜透了这一点,李林甫更坚定了将李清留在朝中的想法。
“皇上论功行赏,老臣并无意见,但老臣觉得李清一则年轻,二则没有功名,若去地方上恐怕资历和才能都不足以服众,所以老臣倒觉得应该留京更对他的发展有利,上有老臣教诲,下有能吏帮衬,做个三、五年,熟悉了官场,也建立一点人脉,再到地方上去,这样也更能得心应手。”
按照预定计划,他只表明一个态度,剩下事宜便由宰相党其他骨干来完成,李林甫的话音刚落,左相陈希烈便出班道:“臣对李相国的建议深为赞同,地方官非比京官,它关系千万百姓的福祉,李清年纪尚轻,一无资历积累,二不通人情事故,如何能治理好地方,他虽在南诏立功,皇上多加赏赐便是,却没必要去牺牲千万百姓的福祉,臣推荐他为甄王府长史(从四品上阶)。”
且不说亲王府长史是个养老官,无半点职权,更重要是甄王李琬为郯王李琮的亲弟弟,而李清曾得罪过郯王李琮,陈希烈此举的险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他要报南诏的一箭之仇。
“两位相国实在是谬论!”
刑部尚书韦坚忍无可忍,从朝班中一步站出,向李隆基躬身道:“陛下,臣有话说,请陛下恩准!”
李隆基面色阴冷,无任何表情,只淡淡道:“讲来!”
依韦坚的本意,李清最好能留京相助太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他也知道不经州县不得入台省的制度,虽然这制度可以变通,比如李林甫就没做过什么地方官,但问题是既有这项制度,李林甫就可以光面堂皇地反对,所以考虑再三,从长远打算,李清还是去地方为好,而李林甫和陈希烈的目的,他也看出来了。
得到皇上的许可,韦坚上前一步,对陈希烈道:“李清曾为义宾县主簿,后又代理义宾县县令,何谓没有经验,他带领百姓修建码头、筑路修桥、兴办官学,官誉极好,又何谓没有不能给百姓带来福祉,他有数万百姓所献的万民书为证,请问陈相国,难道这不是资历吗?陈相国口口声声说让李清去地方是牺牲千万百姓的福祉,那又有何为根据,请陈相国解释!”
韦坚的每一句都以事实作依据,将陈希烈逼得哑口无言,李林甫见陈希烈被动,心中大骂其无用,目光微微一斜,又向吏部侍郎杨慎矜使了个眼色,杨慎矜会意,便站出朝班笑道:“韦尚书休要动怒,陈相国说的资历不是指李清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而是另有他意。”
韦坚见杨慎矜出头,心中立刻生了警惕,此人不比陈希烈空有资历,是宰相党中少有的务实派,且家世深厚,虽然隋朝灭亡已过百年,但其影响力依然在,是不可小瞧之人。
“那杨侍郎说说,陈相国还有什么别的意思?”
杨慎矜并不急着回答,也同样向李隆基躬身请示,“请陛下准臣发言!”
李隆基一向喜欢他的高雅气质,见他要说话,阴沉的脸上也微微露出一丝笑意,“爱卿请说!”
杨慎矜得到许可,这才不急不缓对韦坚道:“我一直以为贫贱人家也有忠义,所以我不说李清有无功名,只就说他当官一事,他是天宝二年,也就是前年才被剑南节度使章仇大人推荐为义宾县主簿,吏部备案时间是去年的一月七日,是我亲自给他备的案,一直到今年上元夜皇上亲口封他为太子舍人,掐头去尾刚好一年,请问韦大人,只当过一年的小县主簿,难道不是资历不足吗?开元九年, 王摩诘中了状元郎还只得个从八品的太乐丞,而李清,他既没有功名,还做过商人,更不是什么世家子弟,这样的人竟然做了从四品的亲王府长史,难道还不是高看他吗?”
“这”现在轮到韦坚哑口无言了,杨慎矜之语击中了李清的要害,为官资历太短。见韦坚被击倒,李林甫暗赞杨慎矜能干,为防止李隆基独授李清武职,他的另一招杀手锏也要用上了,李林甫又瞥了一眼王珙,下面该他出场。
王珙得令,捏了捏手中杜有邻的证词,长身而出,“陛下,臣要参李清!”
仿佛车轮战法,从李林甫、陈希烈到杨慎矜又到现在的王珙,几乎宰相党的骨干全部出动,直看得百官暗暗咋舌,这个李清前世究竟造了什么孽,竟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前所未有,几个本想帮韦坚的太子党人,如席豫等人,见势头不妙,纷纷缩头,不敢再说说,就连预先得报的李隆基本人也暗暗心惊,若李林甫等人义正严辞、理由充分,自己倒真不好撼了群臣之意。
王珙是御史,弹劾官员正是他的职责所在,李隆基也不得不让他说话,“你要参李清何事?”
王珙朗声道:“臣受李相国之托调查杜有邻案,据他所招供,李清在滇东曾有自立为王的打算,此事事关重大,臣不敢隐瞒,这是杜有邻的证词。”
说罢,王珙将奏本举上头顶,有执事太监过来接过,转交给了李隆基。
这时大殿里响起一片嗡嗡之声,王珙此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李林甫是铁了心要对付李清。
李隆基翻了翻证词,果然如那杨钊告密一样,有步骤、有预谋,步步逼近,要不是自己预先得报,不定真的便遂了他们之意。
他扭头看了看李亨,将杜有邻的口供递给他,淡淡道:“此事皇儿怎么看?”
李亨心中震惊不已,此事他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李清竟然要自立为滇东王,荒谬绝伦,却偏偏又是自己的丈人告发的,他又能说什么?李亨心里竟生出一种无能为力之感。
李隆基见他也无话可说,又瞥了一眼李林甫,心中不禁一阵冷笑,遂高声道:“传李清进殿!”
“传李清进殿!”传话声一声声送出了大殿。
李林甫却吃了一惊,这种事皇上从来都不会立刻找当事人来问话,必定要先和自己商量,但今天是怎么回事?竟绕过了自己,难道他已经闻到什么味吗?
按照李林甫的计划,李隆基和他商量时,他会极力为李清辩护,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在李隆基的心中却投下了一个阴影。
其实李林甫的这一招确实高明,帝王自古多疑,哪怕是对手下大臣有一点点不... -->>
第一百五十五章 东宫案(九)
李林甫见连偏将李嗣业也被封为正五品,那李清到了地方上最差岂不是也会成为四品的刺史么?历练几年,然后再回朝,看来李隆基确实是想将李清培养成自己的对头,既然猜透了这一点,李林甫更坚定了将李清留在朝中的想法。
“皇上论功行赏,老臣并无意见,但老臣觉得李清一则年轻,二则没有功名,若去地方上恐怕资历和才能都不足以服众,所以老臣倒觉得应该留京更对他的发展有利,上有老臣教诲,下有能吏帮衬,做个三、五年,熟悉了官场,也建立一点人脉,再到地方上去,这样也更能得心应手。”
按照预定计划,他只表明一个态度,剩下事宜便由宰相党其他骨干来完成,李林甫的话音刚落,左相陈希烈便出班道:“臣对李相国的建议深为赞同,地方官非比京官,它关系千万百姓的福祉,李清年纪尚轻,一无资历积累,二不通人情事故,如何能治理好地方,他虽在南诏立功,皇上多加赏赐便是,却没必要去牺牲千万百姓的福祉,臣推荐他为甄王府长史(从四品上阶)。”
且不说亲王府长史是个养老官,无半点职权,更重要是甄王李琬为郯王李琮的亲弟弟,而李清曾得罪过郯王李琮,陈希烈此举的险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他要报南诏的一箭之仇。
“两位相国实在是谬论!”
刑部尚书韦坚忍无可忍,从朝班中一步站出,向李隆基躬身道:“陛下,臣有话说,请陛下恩准!”
李隆基面色阴冷,无任何表情,只淡淡道:“讲来!”
依韦坚的本意,李清最好能留京相助太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他也知道不经州县不得入台省的制度,虽然这制度可以变通,比如李林甫就没做过什么地方官,但问题是既有这项制度,李林甫就可以光面堂皇地反对,所以考虑再三,从长远打算,李清还是去地方为好,而李林甫和陈希烈的目的,他也看出来了。
得到皇上的许可,韦坚上前一步,对陈希烈道:“李清曾为义宾县主簿,后又代理义宾县县令,何谓没有经验,他带领百姓修建码头、筑路修桥、兴办官学,官誉极好,又何谓没有不能给百姓带来福祉,他有数万百姓所献的万民书为证,请问陈相国,难道这不是资历吗?陈相国口口声声说让李清去地方是牺牲千万百姓的福祉,那又有何为根据,请陈相国解释!”
韦坚的每一句都以事实作依据,将陈希烈逼得哑口无言,李林甫见陈希烈被动,心中大骂其无用,目光微微一斜,又向吏部侍郎杨慎矜使了个眼色,杨慎矜会意,便站出朝班笑道:“韦尚书休要动怒,陈相国说的资历不是指李清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而是另有他意。”
韦坚见杨慎矜出头,心中立刻生了警惕,此人不比陈希烈空有资历,是宰相党中少有的务实派,且家世深厚,虽然隋朝灭亡已过百年,但其影响力依然在,是不可小瞧之人。
“那杨侍郎说说,陈相国还有什么别的意思?”
杨慎矜并不急着回答,也同样向李隆基躬身请示,“请陛下准臣发言!”
李隆基一向喜欢他的高雅气质,见他要说话,阴沉的脸上也微微露出一丝笑意,“爱卿请说!”
杨慎矜得到许可,这才不急不缓对韦坚道:“我一直以为贫贱人家也有忠义,所以我不说李清有无功名,只就说他当官一事,他是天宝二年,也就是前年才被剑南节度使章仇大人推荐为义宾县主簿,吏部备案时间是去年的一月七日,是我亲自给他备的案,一直到今年上元夜皇上亲口封他为太子舍人,掐头去尾刚好一年,请问韦大人,只当过一年的小县主簿,难道不是资历不足吗?开元九年, 王摩诘中了状元郎还只得个从八品的太乐丞,而李清,他既没有功名,还做过商人,更不是什么世家子弟,这样的人竟然做了从四品的亲王府长史,难道还不是高看他吗?”
“这”现在轮到韦坚哑口无言了,杨慎矜之语击中了李清的要害,为官资历太短。见韦坚被击倒,李林甫暗赞杨慎矜能干,为防止李隆基独授李清武职,他的另一招杀手锏也要用上了,李林甫又瞥了一眼王珙,下面该他出场。
王珙得令,捏了捏手中杜有邻的证词,长身而出,“陛下,臣要参李清!”
仿佛车轮战法,从李林甫、陈希烈到杨慎矜又到现在的王珙,几乎宰相党的骨干全部出动,直看得百官暗暗咋舌,这个李清前世究竟造了什么孽,竟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前所未有,几个本想帮韦坚的太子党人,如席豫等人,见势头不妙,纷纷缩头,不敢再说说,就连预先得报的李隆基本人也暗暗心惊,若李林甫等人义正严辞、理由充分,自己倒真不好撼了群臣之意。
王珙是御史,弹劾官员正是他的职责所在,李隆基也不得不让他说话,“你要参李清何事?”
王珙朗声道:“臣受李相国之托调查杜有邻案,据他所招供,李清在滇东曾有自立为王的打算,此事事关重大,臣不敢隐瞒,这是杜有邻的证词。”
说罢,王珙将奏本举上头顶,有执事太监过来接过,转交给了李隆基。
这时大殿里响起一片嗡嗡之声,王珙此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李林甫是铁了心要对付李清。
李隆基翻了翻证词,果然如那杨钊告密一样,有步骤、有预谋,步步逼近,要不是自己预先得报,不定真的便遂了他们之意。
他扭头看了看李亨,将杜有邻的口供递给他,淡淡道:“此事皇儿怎么看?”
李亨心中震惊不已,此事他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李清竟然要自立为滇东王,荒谬绝伦,却偏偏又是自己的丈人告发的,他又能说什么?李亨心里竟生出一种无能为力之感。
李隆基见他也无话可说,又瞥了一眼李林甫,心中不禁一阵冷笑,遂高声道:“传李清进殿!”
“传李清进殿!”传话声一声声送出了大殿。
李林甫却吃了一惊,这种事皇上从来都不会立刻找当事人来问话,必定要先和自己商量,但今天是怎么回事?竟绕过了自己,难道他已经闻到什么味吗?
按照李林甫的计划,李隆基和他商量时,他会极力为李清辩护,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在李隆基的心中却投下了一个阴影。
其实李林甫的这一招确实高明,帝王自古多疑,哪怕是对手下大臣有一点点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