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贵妃起居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礼部尚书胡大人吃惊地重复了一遍。
这后、妃的待遇差别,从册封的难易程度就看出来了。现在皇后虽废,但要册立新后,也不能是皇帝自说自话,就像是当年嗣皇帝登基一样,得有一个拥立、辞让的过程,就算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走过场,但这过场也还是要认认真真地走一遍。不如此,内外命妇、朝臣们也照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但册封嫔妃,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也惊动不了这些外人,皇帝说声封那就封了。下发诏书不过就是通知自己的行政机构:该准备办事了。
册封皇妃和一般的嫔位不同,要惊动文武百官,还要挑选册封使者,虽然这些人和皇妃本人是见不到面的,但是礼不可乱,安排礼仪那就是礼部仪制清吏司的事儿了。——这还是有旧例可循的情况,这种在原有的嘉号上加一个皇字的晋封典礼该怎么办,既然皇帝的诏书上说了,是效仿高皇帝旧例,那应该也就是要按着高皇帝那时候的旧例来办了。
问题紧跟着就来了,任谁都知道,建庶人在城破之前是举火烧宫,而文字典籍又是最禁不得烧的。战火连绵之中,谁会特别去保护这些其实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礼仪记录?而这种琐碎礼仪也不可能出现在高皇帝的起居注,也就是日后的《太祖实录》里,以前的这些资料,重要的还能多方旁证考据回来,这种不太重要的,就已经是消失在风中,根本没有找回的可能了。
没参考,该怎么办?那就得揣摩上意了啊。上意要大办,你来个一切从简,说不定就落了个不称职的评语,上意要速办简办,你给铺陈个二十多天的大规模庆典流程,一样会被打回来。尤其皇帝马上就要出发巡视边防了,临走前十几天忽然来一道旨意,底下人就得琢磨啊:您是打算临走前吹风,让人从容准备,回来了刚好办晋封大典呢,还是只是走个记档流程,直接加个皇字了事?
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混到礼部尚书这个级别,可以说是全国有数的权力核心了,基本的政治敏感度要有啊。现在宫中胡后初废,太子生母孙贵妃蛰伏不出毫无动静,反而是前阵子传说进了南内的徐庄妃,现在应该是从南内出来了,而且是才出来立刻就得了皇字加封,皇帝是什么意思?难道废胡后,不是为了孙贵妃,而是为了给徐庄妃腾位子?
可胡后被废的时候,庄妃不是还在南内待着吗?还是说,贵妃娘娘折腾了半天,现在却是要被庄妃娘娘给摘了果子?
不只是他胡大人,所有有份看到这份旨意,有份听说这个消息的大臣,肯定都少不得琢磨的。光靠着想象,都是能感觉得出来现在后宫中正进行着的腥风血雨、无形厮杀。胡大人影影绰绰也听说过一些风声,知道太子的玉牒一直都还空着没写生母名字,现在,再出现这样的变化……
他顾不得尚书的威风了,拿过诏书仔细地研究了起来,咂摸着皇帝的遣词用字——当然了,这旨意不会是皇帝自己写下来的,晋封庄妃部分顶多是他口述,随侍翰林润色,那些褒赏基本都是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废话,最重要的还是关于晋封程序的指示。
但,让胡大人失望的是,这拗口的四六骈文里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这事到底该怎么办的信息——孝敬成性、淑慎持躬后头,直接就跟着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甚至于说就连这册、印要不要跟着升级都没有吩咐一句。
册、印……胡大人好像有点明白了,这归根到底,庄妃的待遇看似涨了,却还是没能跟得上贵妃。毕竟,皇庄妃、皇庄妃叫得再响亮,皇帝也没发话要给她配金宝不是?
既然如此,此事便应当简办,免得误导群臣,抢了贵妃的风头。胡大人松了口气,令仪制清吏司郎中来,转发了旨意,交由他‘参照前例拟个章程出来’,便又悠游于公文海中去了。——心里有了数,也不是说就要什么事都自己操办,官场上来回扯皮推卸责任的那些伏笔,胡大人自然是门儿清,这事儿由郎中先拟稿,自己修改后再往上报,中间就不知多了多少腾挪的余地。
当然,胡大人自己是不会承认的——庄妃没能冲击后位成功,他多多少少也松了口气。
当年那事,虽然两边都是好心,但胡大人和庄妃结下梁子,也是不争的事实。之后庄妃的嘉号之争,他是没少指点门生从中出力,这事到最后,皇帝顾念老臣面子,没有坚持用贤妃嘉号,改封了庄妃。说起来也是对事不对人,对庄妃娘娘,胡大人是没有太大的意见,甚至也挺欣赏她的胆魄。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人一直都是很记仇的,谁知道庄妃娘娘心里,会怎么看他胡尚书?
如果一辈子也就是个庄妃,那倒罢了,甚至是皇庄妃都没什么要紧,国朝规矩严,外戚干政、妃嫔干政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事儿,再说,庄妃自己也没子嗣。但若庄妃被立为皇后嘛,那就不大好说了,江湖风雨紧,谁知道哪天又出了什么事儿,皇后娘娘可就要到前台来摄政了呢?
还是这样好,还是这样好。胡大人想,太子生母做皇后,岂非名正言顺得很?再等上几日,在皇帝巡视边防之前,英国公若还不上表,自己也可以吹吹风了……
#
“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
虽然皇帝封妃的诏谕,按说不必经过内阁签发,一道中旨差不多就可以完事了。但内阁里的三位杨大人,可不仅仅是只有内阁一份差事,肯定也不仅仅只有这么几个同事。也就是缓了一天吧,几乎是不分前后地,才从文渊阁中出来,便由不同的途径,得到了这个消息。
若在往年,此等小事,也不值得这么慎重,但还是那句老话了。现在是太子在位,中宫空虚,玉牒未填、百事不定啊……
南杨大人那边,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声音的——西杨大人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就不由得看着同事发呆。南杨大人却还是那样从容不迫地翻看着每天都有新增的奏折……反正,身为特旨简拔上来的阁臣,能力又不突出,也没有多少政治野心。他在内阁中反而是最随意的一个人,紧跟着太后娘娘而都动那就是了。
至于东杨大人,倒是有几分恍然大悟,打从弄明白了英国公就没打算上表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等着內帷的动静,这一块石头,如今终于是落了地了。
他没有看南杨大人的脸色——不必看,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也终将是皇帝一脉的天下,立后的事,要考虑的并不是太后的意旨,就得看两个人,皇帝、太子。
当然,现在哇哇吃奶的太子,本人的意愿也是无关轻重。这事说穿了就看两点:皇帝想立谁,太子谁生的。
太子谁生的这个问题嘛,到最后还是要服从于皇帝想立谁。东杨大人原来拿不准的就是这一点,现在他算是明白了:皇帝毕竟是太后生的嘛,太后对孙贵妃娘娘有了意见,就是皇帝那也只能徐徐图之不是?
至于皇帝是否动摇了心志,想要改立太后属意的徐娘娘……这个问题东杨大人是丝毫都未曾考虑过的,他年纪虽比胡大人大了那么几岁,可脑子却要比胡大人灵活许多,常年在内阁打滚,那是练就了一双利眼,远比找人在行,找关键字生疏的胡大人更懂得揪关键。‘高皇帝旧例’,旧例是什么?皇妃没宝啊,皇庄妃就是再好听那也越不过贵妃去。皇帝这是在给太后和贵妃找点心理平衡呢。
局势看清了,接下来要做什么,东杨大人自然清楚。上回议论废后一事,他没号准脉,丢了人。——这不打紧,所谓‘笑骂由尔,好官我自为之’,当官的嘛,哪有不被人骂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静慈仙师被废以后,干脆就住到清宁宫去了,没废时婆媳关系好像也只是普通,现在被废了以后,太后倒像是反而怜惜起旧媳妇来了。东杨大人在这件事上算是上了贼船了,现在是不往前划都得往前划,要不是这前朝大臣要插手后宫事,就宛若隔山打牛般无从下手,这文渊阁和后宫之间的高墙,那是比昆仑神山还难翻越,东杨大人都是恨不得挽着袖子自己上了——对孙贵妃娘娘,他可没那么放心,不是说觉得她能力不行,东杨大人是觉得,孙娘娘少了点运,十年前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十年以后,谁知道这快到手的后位,是不是也会被得了太后娘娘和静慈仙师真传的徐娘娘横空杀出,半路截停?
要知道,太子的玉牒,可还空着呢……
他是这把年纪了,后宫的变化很难动摇他的位置不错,可话要反着说,都到这把年纪了,自己还有什么盼头?得多为后代子孙考虑,太子还小,谁养都是妈,只看当今即位以后是怎么处置他那俩老师的,就知道这过去的人情很难留到以后,可过去的仇怨却一定是源远流长。东杨大人怕的还不是太子被徐娘娘拿去养——他是怕老人家捧起徐娘娘以后,把太子就拿到自己身边去和静慈仙师一块养了……他几个儿子虽然不成器,可孙子辈还有好苗子啊,等到二三十年以后正是刚入仕的大好时光,到那时候……
皇帝要巡视边防,不是说他一个人带点随从就下基层搞突击,他是要带兵去扫靖边防线上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的。虽然说是巡视,但得按照一次小出征来办,循旧例,身边就肯定得带着内阁成员来处理政务,这个人选,除了多年来都是从驾辅政的东杨大人以外,基本是不作第二人想,也没有人会傻得和他来争。
还有十几日就要走了,这一去若是遇敌,少不得也要耽搁个把月,东杨大人是有点担心贵妃娘娘啊,虽然没见过面,但他的关心是十足真金,一点都不掺假的。所谓双拳难敌四手,皇帝一去,贵妃一人拖着个孩子,那是要被太后、静慈仙师和徐娘娘三人围殴……
这三个人的拳头,哪个都不小,贵妃娘娘能撑到皇帝回来的时候吗?
得给她找个帮手啊。
东杨大人盯着眼前的奏折,比亲爹还亲爹地为孙娘娘拨着算盘,操碎了一颗老心。
“哦,”毕竟是几年前的事了,东杨大人思来想去,到底还是从记忆的犄角旮旯里拽出了这么一件往事,他的眉头舒展了开来,唇边也露出了微微的笑。
而面对同僚们投来的眼神,东杨大人却只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年苏州的天气不错嘛!”
他拎起折本,轻轻地扇了扇,“想必今年,江南又能有好收成了。”
西杨厚道,南杨寡言,都不来搭他的话茬。倒是伺候茶水的书堂小吏,怯生生地说了一句,“大人,这是陕西的水情折子……”
#
“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
清宁宫里,太后也是有几分诧异地抬起了眉毛,“中旨已经是发出去了?”
孝顺点的皇帝,在处理内事的时候经常都会加个‘奉皇太后懿旨’的头儿,虽然... -->>
“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礼部尚书胡大人吃惊地重复了一遍。
这后、妃的待遇差别,从册封的难易程度就看出来了。现在皇后虽废,但要册立新后,也不能是皇帝自说自话,就像是当年嗣皇帝登基一样,得有一个拥立、辞让的过程,就算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走过场,但这过场也还是要认认真真地走一遍。不如此,内外命妇、朝臣们也照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但册封嫔妃,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也惊动不了这些外人,皇帝说声封那就封了。下发诏书不过就是通知自己的行政机构:该准备办事了。
册封皇妃和一般的嫔位不同,要惊动文武百官,还要挑选册封使者,虽然这些人和皇妃本人是见不到面的,但是礼不可乱,安排礼仪那就是礼部仪制清吏司的事儿了。——这还是有旧例可循的情况,这种在原有的嘉号上加一个皇字的晋封典礼该怎么办,既然皇帝的诏书上说了,是效仿高皇帝旧例,那应该也就是要按着高皇帝那时候的旧例来办了。
问题紧跟着就来了,任谁都知道,建庶人在城破之前是举火烧宫,而文字典籍又是最禁不得烧的。战火连绵之中,谁会特别去保护这些其实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礼仪记录?而这种琐碎礼仪也不可能出现在高皇帝的起居注,也就是日后的《太祖实录》里,以前的这些资料,重要的还能多方旁证考据回来,这种不太重要的,就已经是消失在风中,根本没有找回的可能了。
没参考,该怎么办?那就得揣摩上意了啊。上意要大办,你来个一切从简,说不定就落了个不称职的评语,上意要速办简办,你给铺陈个二十多天的大规模庆典流程,一样会被打回来。尤其皇帝马上就要出发巡视边防了,临走前十几天忽然来一道旨意,底下人就得琢磨啊:您是打算临走前吹风,让人从容准备,回来了刚好办晋封大典呢,还是只是走个记档流程,直接加个皇字了事?
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混到礼部尚书这个级别,可以说是全国有数的权力核心了,基本的政治敏感度要有啊。现在宫中胡后初废,太子生母孙贵妃蛰伏不出毫无动静,反而是前阵子传说进了南内的徐庄妃,现在应该是从南内出来了,而且是才出来立刻就得了皇字加封,皇帝是什么意思?难道废胡后,不是为了孙贵妃,而是为了给徐庄妃腾位子?
可胡后被废的时候,庄妃不是还在南内待着吗?还是说,贵妃娘娘折腾了半天,现在却是要被庄妃娘娘给摘了果子?
不只是他胡大人,所有有份看到这份旨意,有份听说这个消息的大臣,肯定都少不得琢磨的。光靠着想象,都是能感觉得出来现在后宫中正进行着的腥风血雨、无形厮杀。胡大人影影绰绰也听说过一些风声,知道太子的玉牒一直都还空着没写生母名字,现在,再出现这样的变化……
他顾不得尚书的威风了,拿过诏书仔细地研究了起来,咂摸着皇帝的遣词用字——当然了,这旨意不会是皇帝自己写下来的,晋封庄妃部分顶多是他口述,随侍翰林润色,那些褒赏基本都是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废话,最重要的还是关于晋封程序的指示。
但,让胡大人失望的是,这拗口的四六骈文里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这事到底该怎么办的信息——孝敬成性、淑慎持躬后头,直接就跟着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甚至于说就连这册、印要不要跟着升级都没有吩咐一句。
册、印……胡大人好像有点明白了,这归根到底,庄妃的待遇看似涨了,却还是没能跟得上贵妃。毕竟,皇庄妃、皇庄妃叫得再响亮,皇帝也没发话要给她配金宝不是?
既然如此,此事便应当简办,免得误导群臣,抢了贵妃的风头。胡大人松了口气,令仪制清吏司郎中来,转发了旨意,交由他‘参照前例拟个章程出来’,便又悠游于公文海中去了。——心里有了数,也不是说就要什么事都自己操办,官场上来回扯皮推卸责任的那些伏笔,胡大人自然是门儿清,这事儿由郎中先拟稿,自己修改后再往上报,中间就不知多了多少腾挪的余地。
当然,胡大人自己是不会承认的——庄妃没能冲击后位成功,他多多少少也松了口气。
当年那事,虽然两边都是好心,但胡大人和庄妃结下梁子,也是不争的事实。之后庄妃的嘉号之争,他是没少指点门生从中出力,这事到最后,皇帝顾念老臣面子,没有坚持用贤妃嘉号,改封了庄妃。说起来也是对事不对人,对庄妃娘娘,胡大人是没有太大的意见,甚至也挺欣赏她的胆魄。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人一直都是很记仇的,谁知道庄妃娘娘心里,会怎么看他胡尚书?
如果一辈子也就是个庄妃,那倒罢了,甚至是皇庄妃都没什么要紧,国朝规矩严,外戚干政、妃嫔干政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事儿,再说,庄妃自己也没子嗣。但若庄妃被立为皇后嘛,那就不大好说了,江湖风雨紧,谁知道哪天又出了什么事儿,皇后娘娘可就要到前台来摄政了呢?
还是这样好,还是这样好。胡大人想,太子生母做皇后,岂非名正言顺得很?再等上几日,在皇帝巡视边防之前,英国公若还不上表,自己也可以吹吹风了……
#
“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
虽然皇帝封妃的诏谕,按说不必经过内阁签发,一道中旨差不多就可以完事了。但内阁里的三位杨大人,可不仅仅是只有内阁一份差事,肯定也不仅仅只有这么几个同事。也就是缓了一天吧,几乎是不分前后地,才从文渊阁中出来,便由不同的途径,得到了这个消息。
若在往年,此等小事,也不值得这么慎重,但还是那句老话了。现在是太子在位,中宫空虚,玉牒未填、百事不定啊……
南杨大人那边,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声音的——西杨大人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就不由得看着同事发呆。南杨大人却还是那样从容不迫地翻看着每天都有新增的奏折……反正,身为特旨简拔上来的阁臣,能力又不突出,也没有多少政治野心。他在内阁中反而是最随意的一个人,紧跟着太后娘娘而都动那就是了。
至于东杨大人,倒是有几分恍然大悟,打从弄明白了英国公就没打算上表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等着內帷的动静,这一块石头,如今终于是落了地了。
他没有看南杨大人的脸色——不必看,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也终将是皇帝一脉的天下,立后的事,要考虑的并不是太后的意旨,就得看两个人,皇帝、太子。
当然,现在哇哇吃奶的太子,本人的意愿也是无关轻重。这事说穿了就看两点:皇帝想立谁,太子谁生的。
太子谁生的这个问题嘛,到最后还是要服从于皇帝想立谁。东杨大人原来拿不准的就是这一点,现在他算是明白了:皇帝毕竟是太后生的嘛,太后对孙贵妃娘娘有了意见,就是皇帝那也只能徐徐图之不是?
至于皇帝是否动摇了心志,想要改立太后属意的徐娘娘……这个问题东杨大人是丝毫都未曾考虑过的,他年纪虽比胡大人大了那么几岁,可脑子却要比胡大人灵活许多,常年在内阁打滚,那是练就了一双利眼,远比找人在行,找关键字生疏的胡大人更懂得揪关键。‘高皇帝旧例’,旧例是什么?皇妃没宝啊,皇庄妃就是再好听那也越不过贵妃去。皇帝这是在给太后和贵妃找点心理平衡呢。
局势看清了,接下来要做什么,东杨大人自然清楚。上回议论废后一事,他没号准脉,丢了人。——这不打紧,所谓‘笑骂由尔,好官我自为之’,当官的嘛,哪有不被人骂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静慈仙师被废以后,干脆就住到清宁宫去了,没废时婆媳关系好像也只是普通,现在被废了以后,太后倒像是反而怜惜起旧媳妇来了。东杨大人在这件事上算是上了贼船了,现在是不往前划都得往前划,要不是这前朝大臣要插手后宫事,就宛若隔山打牛般无从下手,这文渊阁和后宫之间的高墙,那是比昆仑神山还难翻越,东杨大人都是恨不得挽着袖子自己上了——对孙贵妃娘娘,他可没那么放心,不是说觉得她能力不行,东杨大人是觉得,孙娘娘少了点运,十年前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十年以后,谁知道这快到手的后位,是不是也会被得了太后娘娘和静慈仙师真传的徐娘娘横空杀出,半路截停?
要知道,太子的玉牒,可还空着呢……
他是这把年纪了,后宫的变化很难动摇他的位置不错,可话要反着说,都到这把年纪了,自己还有什么盼头?得多为后代子孙考虑,太子还小,谁养都是妈,只看当今即位以后是怎么处置他那俩老师的,就知道这过去的人情很难留到以后,可过去的仇怨却一定是源远流长。东杨大人怕的还不是太子被徐娘娘拿去养——他是怕老人家捧起徐娘娘以后,把太子就拿到自己身边去和静慈仙师一块养了……他几个儿子虽然不成器,可孙子辈还有好苗子啊,等到二三十年以后正是刚入仕的大好时光,到那时候……
皇帝要巡视边防,不是说他一个人带点随从就下基层搞突击,他是要带兵去扫靖边防线上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的。虽然说是巡视,但得按照一次小出征来办,循旧例,身边就肯定得带着内阁成员来处理政务,这个人选,除了多年来都是从驾辅政的东杨大人以外,基本是不作第二人想,也没有人会傻得和他来争。
还有十几日就要走了,这一去若是遇敌,少不得也要耽搁个把月,东杨大人是有点担心贵妃娘娘啊,虽然没见过面,但他的关心是十足真金,一点都不掺假的。所谓双拳难敌四手,皇帝一去,贵妃一人拖着个孩子,那是要被太后、静慈仙师和徐娘娘三人围殴……
这三个人的拳头,哪个都不小,贵妃娘娘能撑到皇帝回来的时候吗?
得给她找个帮手啊。
东杨大人盯着眼前的奏折,比亲爹还亲爹地为孙娘娘拨着算盘,操碎了一颗老心。
“哦,”毕竟是几年前的事了,东杨大人思来想去,到底还是从记忆的犄角旮旯里拽出了这么一件往事,他的眉头舒展了开来,唇边也露出了微微的笑。
而面对同僚们投来的眼神,东杨大人却只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年苏州的天气不错嘛!”
他拎起折本,轻轻地扇了扇,“想必今年,江南又能有好收成了。”
西杨厚道,南杨寡言,都不来搭他的话茬。倒是伺候茶水的书堂小吏,怯生生地说了一句,“大人,这是陕西的水情折子……”
#
“效高皇帝旧例,晋封为皇庄妃?”
清宁宫里,太后也是有几分诧异地抬起了眉毛,“中旨已经是发出去了?”
孝顺点的皇帝,在处理内事的时候经常都会加个‘奉皇太后懿旨’的头儿,虽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