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大唐霸皇李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著名的范阳节度使有张说;王晙;薛楚玉(薛仁贵之子);张守圭;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并称醉中八仙,废太子李承乾之孙,唐太宗之曾孙);河东裴氏的裴宽;粟特人安禄山;封常清;突厥人史思明;李怀仙;朱希彩(李怀仙部将、弑杀李怀仙自立);朱泚(李怀仙部将、众将弑杀朱希彩后奉其为主);朱滔(朱泚之弟);刘怦(朱滔部将,朱滔病逝之后,成为继承人);刘济(刘怦之子);朱克融(朱泚之孙,军中哗变赶走了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张弘靖,奉其为主);李载义(宗室,幽州众将先生弑杀了朱克融、朱延嗣父子两任节度使,朝廷任命其为节度使);杨志诚(赶跑了李载义后自立);史元忠(杨志诚部将,众将赶跑了杨志诚后,奉其为主);陈行泰(史元忠部将,弑杀史元忠自立);张绛(弑杀陈行泰自立);张仲武(史元忠部将,弑杀张绛自立);张直方(张仲武之子,投降逆贼黄巢)等等。
安史之乱后期,史朝义部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先后向唐朝投降。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先后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不久增领冀州;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这三大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己署置将吏官员,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唐朝廷错误的采取了姑息政策。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7散官、勋官
文散官29种: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正议大夫,正四品上;通议大夫,正四品下;太中大夫,从四品上;中大夫,从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朝议大夫,正五品下;朝请大夫,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朝议郎,正六品上;承议郎,正六品下;奉议郎,从六品上;通直郎,从六品下;朝请郎,正七品上;宣德郎,正七品下;朝散郎,从七品上;宣议郎,从七品下;给事郎,正八品上;征事郎,正八品下;承奉郎,从八品上;承务郎,从八品下;儒林郎,正九品上;登仕郎,正九品下;文林郎,从九品上;将仕郎,从九品下。
武散官31个等级:从一品骠骑,正二品辅国,从二品镇军,正三品上冠军等共4级大将军。正三品下怀化,从三品上元麾,从三品下归德,正四品上忠武,正四品下壮武,从四品上宣威,从四品下明威,正五品上定远,正五品下宁远,从五品上游骑,从五品下游击等11级将军。正六品上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振威校尉从六品上,振威副尉从六品下,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正七品下,翊麾校尉从七品上,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宣节校尉正八品上,宣节副尉正八品下,御武校尉从八品上,御武副尉从八品下,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正九品下,陪戎校尉从九品上,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勋官:上柱国,视正二品;柱国,视从二品;上护军,视正三品;护军,视从三品;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轻车都尉,视从四品;上骑都尉,视正五品;骑都尉,视从五品;骁骑尉,视正六品;飞骑尉,视从六品;云骑尉,视正七品;武骑尉,视从七品。
8封爵
亲王,正一品;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县公,从二品;侯,从三品;伯,正四品上;子,正五品上;男,从五品下。还有一个嗣王,是亲王之继承人,和郡王地位差不多。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爵位分别是:
梁国公房玄龄(李世民心腹、左右手)
莱国公杜如晦(李世民心腹、左右手)
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兄弟、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谋)
郑国公魏徵(中国第一谏臣、窦建德旧部、太子李建成心腹)
鄂国公尉迟敬德(中国门神、刘武周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的主要凶手)
河间郡王李孝恭(李世民堂兄、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申国公高士廉(长孙皇后的舅舅和养父、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卫国公李靖(论战功,初唐第一的军事大师)
宋国公萧瑀(梁宣帝之孙、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褒国公段志玄(李世民心腹、篡位的主要打手)
夔国公刘弘基(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蒋国公屈突通(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勋国公殷开山(西游记中唐僧的外公、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谯国公柴绍(李世民妹夫、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邳国公长孙顺德(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鄅国公张亮(李密旧部、李世民心腹)
陈国公侯君集(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谋)
邹国公张公谨(王世充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谋)
卢国公程知节(李密和王世充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要打手)
永兴县公虞世南(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旧部、李世民心腹)
邢国公刘政会(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莒国公唐俭(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英国公李绩(李密旧部、唐初战功仅次于李靖)
胡国公秦琼(中国门神、李密和王世充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要打手)
唐高宗时的两位绝世名将苏定方是邢国公,薛仁贵是平阳郡公
再造唐室的两位绝世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分别是汾阳郡王、临淮郡王
马政
唐太宗大兴马政,破格提拔善于养马的刘武周降将张万岁为太仆少卿,专掌监牧养马达24年之久,监牧养马就达20多万匹,创历史纪录。唐代管理军马的最高机构是太仆寺。负责养马的监牧多设在关内、河东、陇右诸道。唐高宗麟德年间,监牧马匹增至70多万匹,再加上军镇、驿站、闲厩等的马匹,总数量不下于100万。不过,唐高宗将张万岁免职,唐代的马政开始走下坡路。唐玄宗开元初年时,监牧的马匹又只剩下24万,唐玄宗初年复兴马政,取得过一定的效果。不过,安史之乱后,边兵内调,吐蕃入侵陇右道,唐失去重要的陇右监牧。
唐五代品阶勋爵制度
对于隋唐五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部门的职官设置及其职能,我们已经作了介绍。为了显示各种职官的贵贱尊卑,还有一套与之相辅而行的品、阶、勋、爵制度。
一、职事官与散官
隋唐的官员可分为职事官与散官两类。所谓职事官,就是指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以及州县各官。这些官员都有比较明确的职责权限。所谓散官,只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称号,并没有实际的职权。《隋书·百官志下》说:“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执事官”就是职事官,又说“散官以加文武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凡职事官都是有“品”的,隋文帝时定九品三十阶,即自一品至九品各分正从,其中自正四品至从九品又各分上下阶。《隋书·百官志下》载,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上下阶”。唐初又恢复三十阶。大体说,九品又分成三品以上,五品以上及六品以下三个等级,表示着职事官的不同身分。三品以上职事官通常是指中央机构中的台、省、寺、监的首官和六部尚书、诸卫将军以及地方府尹、上州刺史。这一等级的官员一般是由皇帝亲自任命。四品、五品职事官多半是中央各部门的次官、要职(诸如给事中、中书舍人、尚书左右丞等)以及其下属各司、局、署一级长官。这一级官员通常是由宰相提名,呈皇帝御批。六品以下算是低级官员,他们的任命只需通过吏、兵二部铨选注拟并经过例行的审报手续即可。
职事官都是流内官,此外还有流外官,《隋书·百官志下》说:
又有流外勋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之差。又视流外,亦有视勋品、视二品、视三品、视四品、视五品、视六品、视七品、视八品、视九品之差。极于胥吏矣,皆无上下阶云。
这些流外、视流外官都是胥吏杂色者。这些人若经过一定时间的考课或有劳绩,可以升入低级的流内官。
职事官与散官的名称始于汉代,到隋代才有明确的区分。隋文帝时,制定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紫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等为散官,以加文武大臣德行卓著之人。六品以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级分十六等,为散号将军,授予有功武官。炀帝时,废除四十三散号将军。至唐时才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文武散官制度。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二十九阶,武散官从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共四十五号三十一阶。其中有十六个散官号是专门授给归附的少数民族酋长的。按规定,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官号,谓之“本品”。如果本品高而职事官低者谓之守某官,本品低而职事官高者,谓之行某官。
附:唐代武官散阶简表
注:1两表根据《新唐书·百官志》制。
2唐政府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
“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
二、勋官与封爵
勋官本来是赏给立功将士的荣誉称号,后来文职朝官也有赏给的。隋文帝时,采用北周之制,定勋级自上柱国至都督共十一等。唐武德、贞观时有所改易。由于当时勋官与散官名称相同,不易区分,所以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再加以改革,定为十二转,如下表:
注:本表根据《新唐书·百官志》制。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凡以战功授勋者,主要根据其杀获敌人的多少来评定其战功之大小,进而决定其勋转的授予。例如坚城苦战,功第一者,授勋三转。在两军对阵中,以少击多,杀获敌人十分之四者,称为上获,授勋五转;杀敌十分之二者,称为中获,授勋四转;杀敌十分之一者,称为下获,授勋三转。自高宗以后,战士立功授勋者动辄盈万。由于授勋太滥,所谓勋官,便成无用的空头支票了。
除将士授勋外,其他朝官文臣以及无战功者也可授勋。这主要视其政绩之优劣而定,也有特恩赏赐者。五代承唐旧制,唯其授勋特重资历,对文武官授勋规定更为明确。据《五代会要·司勋》载,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庄宗敕曰:
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差等,宜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加勋,先自武骑尉,经一十二转方授上柱国,仍永为常式。
但是这种制度未能坚持,所以后唐潞王时,尚书司勋郎李盈休又再次建议:“从今群官得叙封者,并请自武骑尉依次”。
封爵也是享有某种特权的封号。隋唐五代的封爵,自亲王至开国县男共九等,如下表:
注:本表据《新唐书·百官志》制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皇之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自郡王以下,文武大臣有功者均可受封。总之,获得封爵的途径有二条:一是靠血缘关系;二是靠立功。立功得封者,如唐初李靖曾封卫国公,李勣曾封英国公,德宗时李晟曾封平西郡王。但唐后期封爵也很滥。
封爵本来规定有食邑若干户,这种规定实际都是徒有其名仅虚封而已。但若加上“食实封”若干户之类的名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者从国库支取应得的封赐。
三、检校官与宪官
隋代及唐前期已有检校官。那时的检校官是在正式任命以前而暂时代理某职的意思。如贞观六年(公元623年)唐太宗以魏徵为检校侍中,那是叫他暂时代理侍中的职务,贞观七年才正式任命为侍中。自玄宗以后,由于使职、差遣制度的发展,检校官的含义就有所改变了。当时各种使职,特别是诸道使府立功的将校,大多带中央台省的官衔,上自三公、仆射、尚书,下至郎中、员外郎、校书郎。这些官衔均称为检校官。他们并不在该部门任职,只是挂衔表示其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而已。例如杜甫,世称杜工部,其实他并未在工部担任过任何官职,只是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里当参谋时曾经挂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还有带御史台职称的,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等,这类称为宪官。如元稹有一首诗,题为《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十韵》,马逢并不是御史台官员,侍御史只是他所带的宪官称号,其实他是东川节度使下的一个幕职。此外,有的节度使还带“同平章事”的头衔,则称为“使相”,其实也是不问宰相事的。
了解了唐代种种官称名号后,我们对唐代官员头上所戴的一顶顶“桂冠”就可以一目了然,例如《旧唐书·宣帝纪》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一份制书称:
以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柱国、赐紫金鱼袋韦琮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中正议大夫是正四品以上的文散官,尚书户部侍郎是职事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是差遣,柱国是从二品十一转勋官。唐代规定,三品以上者才能穿紫色章服,佩挂金鱼袋,韦琮的散官为正四品上,职事官正四品下,不能服紫佩金鱼袋,故要“赐紫金鱼袋”。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又一制书云:
剑南西川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回责授湖南观察使。
其中,剑南西川节度使是差遣,光禄大夫是散官,检校吏部尚书是检校官,同平章事是使相。只有成都尹才是职事官,上柱国是勋官,陇西郡开国公是封爵,食邑二千户是其所带的虚封。
p;著名的范阳节度使有张说;王晙;薛楚玉(薛仁贵之子);张守圭;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并称醉中八仙,废太子李承乾之孙,唐太宗之曾孙);河东裴氏的裴宽;粟特人安禄山;封常清;突厥人史思明;李怀仙;朱希彩(李怀仙部将、弑杀李怀仙自立);朱泚(李怀仙部将、众将弑杀朱希彩后奉其为主);朱滔(朱泚之弟);刘怦(朱滔部将,朱滔病逝之后,成为继承人);刘济(刘怦之子);朱克融(朱泚之孙,军中哗变赶走了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张弘靖,奉其为主);李载义(宗室,幽州众将先生弑杀了朱克融、朱延嗣父子两任节度使,朝廷任命其为节度使);杨志诚(赶跑了李载义后自立);史元忠(杨志诚部将,众将赶跑了杨志诚后,奉其为主);陈行泰(史元忠部将,弑杀史元忠自立);张绛(弑杀陈行泰自立);张仲武(史元忠部将,弑杀张绛自立);张直方(张仲武之子,投降逆贼黄巢)等等。
安史之乱后期,史朝义部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先后向唐朝投降。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先后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不久增领冀州;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这三大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己署置将吏官员,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唐朝廷错误的采取了姑息政策。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7散官、勋官
文散官29种: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正议大夫,正四品上;通议大夫,正四品下;太中大夫,从四品上;中大夫,从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朝议大夫,正五品下;朝请大夫,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朝议郎,正六品上;承议郎,正六品下;奉议郎,从六品上;通直郎,从六品下;朝请郎,正七品上;宣德郎,正七品下;朝散郎,从七品上;宣议郎,从七品下;给事郎,正八品上;征事郎,正八品下;承奉郎,从八品上;承务郎,从八品下;儒林郎,正九品上;登仕郎,正九品下;文林郎,从九品上;将仕郎,从九品下。
武散官31个等级:从一品骠骑,正二品辅国,从二品镇军,正三品上冠军等共4级大将军。正三品下怀化,从三品上元麾,从三品下归德,正四品上忠武,正四品下壮武,从四品上宣威,从四品下明威,正五品上定远,正五品下宁远,从五品上游骑,从五品下游击等11级将军。正六品上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振威校尉从六品上,振威副尉从六品下,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正七品下,翊麾校尉从七品上,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宣节校尉正八品上,宣节副尉正八品下,御武校尉从八品上,御武副尉从八品下,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正九品下,陪戎校尉从九品上,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勋官:上柱国,视正二品;柱国,视从二品;上护军,视正三品;护军,视从三品;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轻车都尉,视从四品;上骑都尉,视正五品;骑都尉,视从五品;骁骑尉,视正六品;飞骑尉,视从六品;云骑尉,视正七品;武骑尉,视从七品。
8封爵
亲王,正一品;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县公,从二品;侯,从三品;伯,正四品上;子,正五品上;男,从五品下。还有一个嗣王,是亲王之继承人,和郡王地位差不多。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爵位分别是:
梁国公房玄龄(李世民心腹、左右手)
莱国公杜如晦(李世民心腹、左右手)
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兄弟、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谋)
郑国公魏徵(中国第一谏臣、窦建德旧部、太子李建成心腹)
鄂国公尉迟敬德(中国门神、刘武周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的主要凶手)
河间郡王李孝恭(李世民堂兄、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申国公高士廉(长孙皇后的舅舅和养父、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卫国公李靖(论战功,初唐第一的军事大师)
宋国公萧瑀(梁宣帝之孙、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褒国公段志玄(李世民心腹、篡位的主要打手)
夔国公刘弘基(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蒋国公屈突通(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勋国公殷开山(西游记中唐僧的外公、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谯国公柴绍(李世民妹夫、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邳国公长孙顺德(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鄅国公张亮(李密旧部、李世民心腹)
陈国公侯君集(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谋)
邹国公张公谨(王世充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谋)
卢国公程知节(李密和王世充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要打手)
永兴县公虞世南(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旧部、李世民心腹)
邢国公刘政会(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莒国公唐俭(唐高祖时期的元勋)
英国公李绩(李密旧部、唐初战功仅次于李靖)
胡国公秦琼(中国门神、李密和王世充旧部、李世民心腹、篡位主要打手)
唐高宗时的两位绝世名将苏定方是邢国公,薛仁贵是平阳郡公
再造唐室的两位绝世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分别是汾阳郡王、临淮郡王
马政
唐太宗大兴马政,破格提拔善于养马的刘武周降将张万岁为太仆少卿,专掌监牧养马达24年之久,监牧养马就达20多万匹,创历史纪录。唐代管理军马的最高机构是太仆寺。负责养马的监牧多设在关内、河东、陇右诸道。唐高宗麟德年间,监牧马匹增至70多万匹,再加上军镇、驿站、闲厩等的马匹,总数量不下于100万。不过,唐高宗将张万岁免职,唐代的马政开始走下坡路。唐玄宗开元初年时,监牧的马匹又只剩下24万,唐玄宗初年复兴马政,取得过一定的效果。不过,安史之乱后,边兵内调,吐蕃入侵陇右道,唐失去重要的陇右监牧。
唐五代品阶勋爵制度
对于隋唐五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部门的职官设置及其职能,我们已经作了介绍。为了显示各种职官的贵贱尊卑,还有一套与之相辅而行的品、阶、勋、爵制度。
一、职事官与散官
隋唐的官员可分为职事官与散官两类。所谓职事官,就是指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以及州县各官。这些官员都有比较明确的职责权限。所谓散官,只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称号,并没有实际的职权。《隋书·百官志下》说:“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执事官”就是职事官,又说“散官以加文武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凡职事官都是有“品”的,隋文帝时定九品三十阶,即自一品至九品各分正从,其中自正四品至从九品又各分上下阶。《隋书·百官志下》载,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上下阶”。唐初又恢复三十阶。大体说,九品又分成三品以上,五品以上及六品以下三个等级,表示着职事官的不同身分。三品以上职事官通常是指中央机构中的台、省、寺、监的首官和六部尚书、诸卫将军以及地方府尹、上州刺史。这一等级的官员一般是由皇帝亲自任命。四品、五品职事官多半是中央各部门的次官、要职(诸如给事中、中书舍人、尚书左右丞等)以及其下属各司、局、署一级长官。这一级官员通常是由宰相提名,呈皇帝御批。六品以下算是低级官员,他们的任命只需通过吏、兵二部铨选注拟并经过例行的审报手续即可。
职事官都是流内官,此外还有流外官,《隋书·百官志下》说:
又有流外勋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之差。又视流外,亦有视勋品、视二品、视三品、视四品、视五品、视六品、视七品、视八品、视九品之差。极于胥吏矣,皆无上下阶云。
这些流外、视流外官都是胥吏杂色者。这些人若经过一定时间的考课或有劳绩,可以升入低级的流内官。
职事官与散官的名称始于汉代,到隋代才有明确的区分。隋文帝时,制定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紫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等为散官,以加文武大臣德行卓著之人。六品以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级分十六等,为散号将军,授予有功武官。炀帝时,废除四十三散号将军。至唐时才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文武散官制度。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二十九阶,武散官从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共四十五号三十一阶。其中有十六个散官号是专门授给归附的少数民族酋长的。按规定,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官号,谓之“本品”。如果本品高而职事官低者谓之守某官,本品低而职事官高者,谓之行某官。
附:唐代武官散阶简表
注:1两表根据《新唐书·百官志》制。
2唐政府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
“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
二、勋官与封爵
勋官本来是赏给立功将士的荣誉称号,后来文职朝官也有赏给的。隋文帝时,采用北周之制,定勋级自上柱国至都督共十一等。唐武德、贞观时有所改易。由于当时勋官与散官名称相同,不易区分,所以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再加以改革,定为十二转,如下表:
注:本表根据《新唐书·百官志》制。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凡以战功授勋者,主要根据其杀获敌人的多少来评定其战功之大小,进而决定其勋转的授予。例如坚城苦战,功第一者,授勋三转。在两军对阵中,以少击多,杀获敌人十分之四者,称为上获,授勋五转;杀敌十分之二者,称为中获,授勋四转;杀敌十分之一者,称为下获,授勋三转。自高宗以后,战士立功授勋者动辄盈万。由于授勋太滥,所谓勋官,便成无用的空头支票了。
除将士授勋外,其他朝官文臣以及无战功者也可授勋。这主要视其政绩之优劣而定,也有特恩赏赐者。五代承唐旧制,唯其授勋特重资历,对文武官授勋规定更为明确。据《五代会要·司勋》载,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庄宗敕曰:
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差等,宜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加勋,先自武骑尉,经一十二转方授上柱国,仍永为常式。
但是这种制度未能坚持,所以后唐潞王时,尚书司勋郎李盈休又再次建议:“从今群官得叙封者,并请自武骑尉依次”。
封爵也是享有某种特权的封号。隋唐五代的封爵,自亲王至开国县男共九等,如下表:
注:本表据《新唐书·百官志》制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皇之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自郡王以下,文武大臣有功者均可受封。总之,获得封爵的途径有二条:一是靠血缘关系;二是靠立功。立功得封者,如唐初李靖曾封卫国公,李勣曾封英国公,德宗时李晟曾封平西郡王。但唐后期封爵也很滥。
封爵本来规定有食邑若干户,这种规定实际都是徒有其名仅虚封而已。但若加上“食实封”若干户之类的名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者从国库支取应得的封赐。
三、检校官与宪官
隋代及唐前期已有检校官。那时的检校官是在正式任命以前而暂时代理某职的意思。如贞观六年(公元623年)唐太宗以魏徵为检校侍中,那是叫他暂时代理侍中的职务,贞观七年才正式任命为侍中。自玄宗以后,由于使职、差遣制度的发展,检校官的含义就有所改变了。当时各种使职,特别是诸道使府立功的将校,大多带中央台省的官衔,上自三公、仆射、尚书,下至郎中、员外郎、校书郎。这些官衔均称为检校官。他们并不在该部门任职,只是挂衔表示其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而已。例如杜甫,世称杜工部,其实他并未在工部担任过任何官职,只是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里当参谋时曾经挂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还有带御史台职称的,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等,这类称为宪官。如元稹有一首诗,题为《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十韵》,马逢并不是御史台官员,侍御史只是他所带的宪官称号,其实他是东川节度使下的一个幕职。此外,有的节度使还带“同平章事”的头衔,则称为“使相”,其实也是不问宰相事的。
了解了唐代种种官称名号后,我们对唐代官员头上所戴的一顶顶“桂冠”就可以一目了然,例如《旧唐书·宣帝纪》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一份制书称:
以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柱国、赐紫金鱼袋韦琮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中正议大夫是正四品以上的文散官,尚书户部侍郎是职事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是差遣,柱国是从二品十一转勋官。唐代规定,三品以上者才能穿紫色章服,佩挂金鱼袋,韦琮的散官为正四品上,职事官正四品下,不能服紫佩金鱼袋,故要“赐紫金鱼袋”。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又一制书云:
剑南西川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回责授湖南观察使。
其中,剑南西川节度使是差遣,光禄大夫是散官,检校吏部尚书是检校官,同平章事是使相。只有成都尹才是职事官,上柱国是勋官,陇西郡开国公是封爵,食邑二千户是其所带的虚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