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载愿终了(上) (1/2)
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宰执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已是二月下旬。
下了两场雨后,不但京畿一带的旱情稍见缓解,连同比起往年要高出不少的气温,也连带着回复到正常的水平上。
在等待南省发榜的这段时间里,韩冈的生活变得轻松了许多。书还是要读,至少殿试那道关还没有结束,但已经没有礼部试之前,那种火烧火燎的急迫感。
每日里,韩冈都是读书、品茗,偶尔还出去逛一逛街,约上慕容武,和同样结束了考试的种建中,坐在一起喝酒。
闲来无事,韩冈还跟王韶、王雱讨论过殿试时,天子可能会出的题目。看起来根本不去考虑自己会落榜的情况,显得自信心十足。
“肯定是策问!”
韩冈昨日与王雱会面时,王安石的长子是这般说的。在礼部试上,已经出了论,那么到了殿试上,天子会出的必然是策问无疑,这点事不用多想。
具体到策问何事,由于通过礼部试的进士们来自于天南海北,肯定是不会针对任何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问。
依照王韶的猜测,以及韩冈自己的推断,多半与三年前的殿试题目相类似。
三年前的殿试题目,天子问的是如何是如今的朝政臻至三代之治——‘生民以來,所谓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時,《诗》《书》称其跡可见……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详著之,朕将亲览焉’——也即是如何变更旧时法度,一扫朝中积弊,让赵顼可以做一做一个明君。
今年题目不会偏离这个大方向太多。当然,大方向并不是指变法,而应是针对过去几年施政上的问题,让新科进士们畅所直言。考核进士们的治政水平,征集改进朝廷施政的手段,并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子们,询问各地新法施行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最后一条目的,了解如今天子性格的王韶和王雱,都给了韩冈一个肯定的回答。几乎可以确定,天子不会放过这个了解地方政事的机会。
猜题猜得*不离十,韩冈自然知道该怎么去做。针对性的去模拟几篇策问,王韶看了之后,还不忘帮着韩冈改上一改其中的词句。
不得不承认,通过诗赋出来的进士,文学水准就是远远高过只明了经义的韩冈。即便十几年来,再没有考中进士前那般用心苦读,但王韶的一番修改之后,韩冈模拟的几篇策问,顿时吟诵起来琅琅上口,而内蕴的含义也因此让人感觉着一下深刻了许多。
韩冈只读了一遍,当即便对王韶拱手一揖:“枢密之才,韩冈自愧不如!”
“玉昆,你以后还是在经义上多下下功夫,至于诗赋……”王韶摇起了头。他倒不是在嘲笑韩冈,但没有天赋就是没有天赋,韩冈在诗赋上的水平,其实比自家不成气候的二儿子强不了多少。
“当年嘉佑二年的进士中,张子厚和程伯淳,都不是以诗赋名世,名次其实排得也很靠后。但他们如今都是天下有名的宗师,玉昆还是学着你的两位师长,扬长避短为好。”王韶安慰似的说着。
“其实若有闲空,玉昆可以向王相公学一学作文写诗的本事。都做了岳父了,总不会敝帚自珍的。”王厚拿着韩冈开玩笑,浑不想他自己的水平,还不如韩冈。
“学不来的!”王厚的话让王韶登时摇起了头,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极严肃的向韩冈、王厚说道,“当朝才士,有一个半人的文章,是学不来的。”
“一个半?哪一个半?”韩冈立刻追问道。
“半个是苏子瞻,一个就是王介甫。”
王厚咦了一下,眯起眼,眼神漫无焦点的追忆着旧年的记忆:“记得大人以前曾经说过,让儿子不要去学王相公的文章,说是天下文章皆可学,就他一个不能学。怎么现在又多了半个?”
“那是因为苏子瞻当初还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呢……”王韶笑着瞥了韩冈一眼,让苏轼吃了大亏的元凶祸首可就坐在这里,“苏子瞻旧年文章,虽是出众,但也只是十数年、数十年一出而已。但他如今因故通判杭州,传出来的诗作,已经渐渐有脱出窠臼的样子。只是还没有完全得脱旧型,所以他只得算是半个……至于令岳!”
王韶对着韩冈一声长叹:“文章到了他这个地步,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看似平实古绌,但细细想来,却是一字难易。王介甫任知制诰和翰林时,两制才士中,以他的行文最为简洁,但文字却是最好的。一字褒贬,近于春秋之法。王珪之辈,即便用满了好词,都一样望尘莫及……白首想见江南;欲寻陈迹都迷。这笔力,无人学得来的。”
韩冈点头受教,对王韶... -->>
已是二月下旬。
下了两场雨后,不但京畿一带的旱情稍见缓解,连同比起往年要高出不少的气温,也连带着回复到正常的水平上。
在等待南省发榜的这段时间里,韩冈的生活变得轻松了许多。书还是要读,至少殿试那道关还没有结束,但已经没有礼部试之前,那种火烧火燎的急迫感。
每日里,韩冈都是读书、品茗,偶尔还出去逛一逛街,约上慕容武,和同样结束了考试的种建中,坐在一起喝酒。
闲来无事,韩冈还跟王韶、王雱讨论过殿试时,天子可能会出的题目。看起来根本不去考虑自己会落榜的情况,显得自信心十足。
“肯定是策问!”
韩冈昨日与王雱会面时,王安石的长子是这般说的。在礼部试上,已经出了论,那么到了殿试上,天子会出的必然是策问无疑,这点事不用多想。
具体到策问何事,由于通过礼部试的进士们来自于天南海北,肯定是不会针对任何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问。
依照王韶的猜测,以及韩冈自己的推断,多半与三年前的殿试题目相类似。
三年前的殿试题目,天子问的是如何是如今的朝政臻至三代之治——‘生民以來,所谓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時,《诗》《书》称其跡可见……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详著之,朕将亲览焉’——也即是如何变更旧时法度,一扫朝中积弊,让赵顼可以做一做一个明君。
今年题目不会偏离这个大方向太多。当然,大方向并不是指变法,而应是针对过去几年施政上的问题,让新科进士们畅所直言。考核进士们的治政水平,征集改进朝廷施政的手段,并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子们,询问各地新法施行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最后一条目的,了解如今天子性格的王韶和王雱,都给了韩冈一个肯定的回答。几乎可以确定,天子不会放过这个了解地方政事的机会。
猜题猜得*不离十,韩冈自然知道该怎么去做。针对性的去模拟几篇策问,王韶看了之后,还不忘帮着韩冈改上一改其中的词句。
不得不承认,通过诗赋出来的进士,文学水准就是远远高过只明了经义的韩冈。即便十几年来,再没有考中进士前那般用心苦读,但王韶的一番修改之后,韩冈模拟的几篇策问,顿时吟诵起来琅琅上口,而内蕴的含义也因此让人感觉着一下深刻了许多。
韩冈只读了一遍,当即便对王韶拱手一揖:“枢密之才,韩冈自愧不如!”
“玉昆,你以后还是在经义上多下下功夫,至于诗赋……”王韶摇起了头。他倒不是在嘲笑韩冈,但没有天赋就是没有天赋,韩冈在诗赋上的水平,其实比自家不成气候的二儿子强不了多少。
“当年嘉佑二年的进士中,张子厚和程伯淳,都不是以诗赋名世,名次其实排得也很靠后。但他们如今都是天下有名的宗师,玉昆还是学着你的两位师长,扬长避短为好。”王韶安慰似的说着。
“其实若有闲空,玉昆可以向王相公学一学作文写诗的本事。都做了岳父了,总不会敝帚自珍的。”王厚拿着韩冈开玩笑,浑不想他自己的水平,还不如韩冈。
“学不来的!”王厚的话让王韶登时摇起了头,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极严肃的向韩冈、王厚说道,“当朝才士,有一个半人的文章,是学不来的。”
“一个半?哪一个半?”韩冈立刻追问道。
“半个是苏子瞻,一个就是王介甫。”
王厚咦了一下,眯起眼,眼神漫无焦点的追忆着旧年的记忆:“记得大人以前曾经说过,让儿子不要去学王相公的文章,说是天下文章皆可学,就他一个不能学。怎么现在又多了半个?”
“那是因为苏子瞻当初还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呢……”王韶笑着瞥了韩冈一眼,让苏轼吃了大亏的元凶祸首可就坐在这里,“苏子瞻旧年文章,虽是出众,但也只是十数年、数十年一出而已。但他如今因故通判杭州,传出来的诗作,已经渐渐有脱出窠臼的样子。只是还没有完全得脱旧型,所以他只得算是半个……至于令岳!”
王韶对着韩冈一声长叹:“文章到了他这个地步,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看似平实古绌,但细细想来,却是一字难易。王介甫任知制诰和翰林时,两制才士中,以他的行文最为简洁,但文字却是最好的。一字褒贬,近于春秋之法。王珪之辈,即便用满了好词,都一样望尘莫及……白首想见江南;欲寻陈迹都迷。这笔力,无人学得来的。”
韩冈点头受教,对王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