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大汉列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彻翻开经卷,入眼是一行行蝇头古隶,董仲舒的字体很好看,小篆的古拙中兼具出尘脱俗之风。
“臣主修《公羊春秋》辅修周礼,曾与韩太傅坐而论道,苦心搜罗多年整理编撰成书,此文是开篇正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董仲舒手捧经卷讲经说法,自从来到长安城大开眼界,两年来一改常言天人感应阴阳之道的论述习惯,主讲儒家的仁礼正道,须臾不离礼仪正论。
郎中令石建埋首案间奋笔疾书,詹事石庆亲自为兄长磨墨,二人神情紧张生怕一不留神漏过某句话。
刘彻听得“中庸”二字眉开眼笑,皇帝最喜欢中庸二字,源于中庸守制乖顺服从,万石君石奋就是个“中庸”柔顺之臣,汉文帝喜欢万石君,汉景帝也喜欢万石君,若不是万石君年纪太大,天子一定要把他请来做丞相。
石家一门都是好臣子,听话懂事谨小慎微,从不做惹是生非的挑事者,于公于私处处为天子着想,皇帝眼中群臣之楷模,文武百官之表率。
只可惜,天子标榜万石君的丰功伟绩,得不到文武百官的热情回应,百官公卿既是天子臣子,也是有血有肉的男人,没人愿意平白无故做个天子的忠犬。
刘彻在不同场合夸奖石建聪明能干,就像抛媚眼给瞎子看似得,没有大臣跳出来热情奉承,更不会说一些皇帝期待的言辞,比如我要做第二个石家。
董仲舒转性子有他的道理,金马门待诏大半年。屡次去未央宫觐见天子,老生常谈天人感应灾异诸说,每次都会说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说的越多,天子召见的次数越少,最近几个月连召见都没有一次,远不如至交好友公孙弘得势。
董仲舒敏锐的发觉皇帝很讨厌天人感应,至少并不喜欢过分强调天人感应灾异之论,他所提及的天人三策有一半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思。
虽然天人感应并不讨喜。但君权神授却很得皇帝喜爱。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被当即否决,不过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深得皇帝重视。
太学早已完工,人才拔擢的改制也在进行,反对任子訾选暂时没有效果。
天人三策错了一半,董仲舒的自信心也备受打击,若不是皇帝颇有顾虑留着他在身边,董仲舒应该被远远的打发到藩国当个中级官僚混日子。
经历武安侯府扫地出门的打击,又在魏其侯府潜心研修两年之久。董仲舒个人政治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起码懂得抓住时机投其所好。
当今天下,圣天子主政是位大有为之君。皇帝有为必然要求臣子无为,君强不能撞上臣强,秦始皇不需要管仲,二者必然有其中一个要做出退让。
董仲舒讲的是《礼经》里的中庸之章,此时十三经中的《仪礼》、《礼记》尚未问世,残存的《礼经》是孔子时代的散碎篇章,中庸也只残存几段文字,余下的内容就在于主讲人的自由发挥。
刘彻听的津津有味,几年前他是没心情听儒家仁礼之说的。那时候他还是个太子,年轻气盛看不惯因循守旧的制度体系。皇帝当过三年才发觉儒家的确有可取之处,难怪连曹时本人也对儒家颇为重视。仁礼之说对于主掌国家提高朝廷稳定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更美妙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尊王攘夷的思想,即便有《亡秦论》做底也遏制不住皇帝的集权野心。
野心并不是有意识的行动,而是体现在每件政务的处置,天子越发觉得现有制度处理政务效率太低了,幸好他还省得制度变革会带来巨大冲击,警醒自己不要随意改动,只是个人倾向难免要产生一定的偏差,天子的心变了。
一时三刻的讲课逐渐到了尾声,董仲舒退下,宣室殿恢复宁静。
“陛下,列侯聚集在平阳侯府开了个闭门会议。”
刘彻面色不变:“探知到他们开会讨论的主要内容否?”
“尚未探知得到,列侯们守口如瓶,只不过据内线观察列侯们神情愉快,不似担忧愤怒的样子。”
“那就不用管他们,一群列侯也翻不了天。”
“喏。”
人都退下去,刘彻闷哼道:“好个田蚡,竟能阴了我一手,列侯与... -->>
刘彻翻开经卷,入眼是一行行蝇头古隶,董仲舒的字体很好看,小篆的古拙中兼具出尘脱俗之风。
“臣主修《公羊春秋》辅修周礼,曾与韩太傅坐而论道,苦心搜罗多年整理编撰成书,此文是开篇正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董仲舒手捧经卷讲经说法,自从来到长安城大开眼界,两年来一改常言天人感应阴阳之道的论述习惯,主讲儒家的仁礼正道,须臾不离礼仪正论。
郎中令石建埋首案间奋笔疾书,詹事石庆亲自为兄长磨墨,二人神情紧张生怕一不留神漏过某句话。
刘彻听得“中庸”二字眉开眼笑,皇帝最喜欢中庸二字,源于中庸守制乖顺服从,万石君石奋就是个“中庸”柔顺之臣,汉文帝喜欢万石君,汉景帝也喜欢万石君,若不是万石君年纪太大,天子一定要把他请来做丞相。
石家一门都是好臣子,听话懂事谨小慎微,从不做惹是生非的挑事者,于公于私处处为天子着想,皇帝眼中群臣之楷模,文武百官之表率。
只可惜,天子标榜万石君的丰功伟绩,得不到文武百官的热情回应,百官公卿既是天子臣子,也是有血有肉的男人,没人愿意平白无故做个天子的忠犬。
刘彻在不同场合夸奖石建聪明能干,就像抛媚眼给瞎子看似得,没有大臣跳出来热情奉承,更不会说一些皇帝期待的言辞,比如我要做第二个石家。
董仲舒转性子有他的道理,金马门待诏大半年。屡次去未央宫觐见天子,老生常谈天人感应灾异诸说,每次都会说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说的越多,天子召见的次数越少,最近几个月连召见都没有一次,远不如至交好友公孙弘得势。
董仲舒敏锐的发觉皇帝很讨厌天人感应,至少并不喜欢过分强调天人感应灾异之论,他所提及的天人三策有一半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思。
虽然天人感应并不讨喜。但君权神授却很得皇帝喜爱。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被当即否决,不过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深得皇帝重视。
太学早已完工,人才拔擢的改制也在进行,反对任子訾选暂时没有效果。
天人三策错了一半,董仲舒的自信心也备受打击,若不是皇帝颇有顾虑留着他在身边,董仲舒应该被远远的打发到藩国当个中级官僚混日子。
经历武安侯府扫地出门的打击,又在魏其侯府潜心研修两年之久。董仲舒个人政治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起码懂得抓住时机投其所好。
当今天下,圣天子主政是位大有为之君。皇帝有为必然要求臣子无为,君强不能撞上臣强,秦始皇不需要管仲,二者必然有其中一个要做出退让。
董仲舒讲的是《礼经》里的中庸之章,此时十三经中的《仪礼》、《礼记》尚未问世,残存的《礼经》是孔子时代的散碎篇章,中庸也只残存几段文字,余下的内容就在于主讲人的自由发挥。
刘彻听的津津有味,几年前他是没心情听儒家仁礼之说的。那时候他还是个太子,年轻气盛看不惯因循守旧的制度体系。皇帝当过三年才发觉儒家的确有可取之处,难怪连曹时本人也对儒家颇为重视。仁礼之说对于主掌国家提高朝廷稳定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更美妙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尊王攘夷的思想,即便有《亡秦论》做底也遏制不住皇帝的集权野心。
野心并不是有意识的行动,而是体现在每件政务的处置,天子越发觉得现有制度处理政务效率太低了,幸好他还省得制度变革会带来巨大冲击,警醒自己不要随意改动,只是个人倾向难免要产生一定的偏差,天子的心变了。
一时三刻的讲课逐渐到了尾声,董仲舒退下,宣室殿恢复宁静。
“陛下,列侯聚集在平阳侯府开了个闭门会议。”
刘彻面色不变:“探知到他们开会讨论的主要内容否?”
“尚未探知得到,列侯们守口如瓶,只不过据内线观察列侯们神情愉快,不似担忧愤怒的样子。”
“那就不用管他们,一群列侯也翻不了天。”
“喏。”
人都退下去,刘彻闷哼道:“好个田蚡,竟能阴了我一手,列侯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