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回到天国当附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在日军忙着统一思想,决定谁去谁留之时,太平军却没有闲着,其三大主力军团已进抵开城城下,并且是弓上弦,刀出鞘,摆出随时准备攻城的架势.
此次攻城,元帅田小二亲自担任攻城总指挥,同时任命副元帅东方不惑为前敌总指挥.
具体的进攻安排则是,东方不惑统率的第七军团担任主攻,副攻为第八军团,第六军团则被做为预备军团使用.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为,在前面的战斗之中,第七军团与第八军团没捞到什么仗打,因而损失也不大,而第六军团做为前一阶段的战斗之星,其损失却是非常之大,所以,联军指挥部做这样的安排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这几大军团之中,特别是第七军团,自进军到开城外围之后,除了派出部分援军救助第六军团之外,大军的主力就一直在养精蓄锐,并无什么特别的大动作,所以,此次担当攻城主角也就是实至名归了,当然,第七军团也是憋足了劲想打好这一仗,毕竟,功劳不能全部让其它的军团拿去了呀,那多没面子.
本来,太平军此次援朝的三大军团都是骑兵编制,按理说,骑兵的功能主要在于野战冲锋,并不侧重于攻城,但是,为满足实际战场的需要,这三大军团却并不局限于以何种形式出战,他们往往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功能的调整,也就是说,他们该是骑兵的时候,那他们就是骑兵,但如果需要他们履行步兵职能的时候,他们就是步兵.
比如,那次在平壤城外的伏击战,第六,七军团就是被当做步兵来设伏,而今天攻城,第军七团同样是要被用来当步兵使用,因为,如果是骑兵,如何攻城.
其实,这种灵活机动的应变机制是在上一次太平军整编过程之中形成的,按照黄旭的说法,太平军的每个军兵种都应该是多功能的,每一位士兵都应该成为精通多种作战方式的全能战士,这也被做为太平军建军的指导方针深根播种于每一位太平军将士的心中,这同样是为什么太平军在出征抗日援朝之时,只是单单出动了骑兵部队而没有出动步兵的原因.
先以骑兵赶路,节省时间,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以骑代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而说起马上的攻城行动。太平军将攻击的目标定在了开城的东城门.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前敌总指挥东方不惑大手一挥,担当主攻的第七军团便抬着攻城器械,呐喊着,如潮水般涌向开城的城楼下,然后架起云梯,冒着如云的矢雨开始朝城上攀去.
城楼上的日军在太平军发动冲锋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守城器械还击,一时间,箭飞如雨,石头枕木不停地被日军从城楼上丢下,然后砸向正在攀登的太平军,一阵阵火器之声在空中响个不停,直冒青烟的枪管告诉人们火器之威的可怕.
在日军如此密集的反击之下,太平军不断地有人倒地,不住地有人从云梯上往下掉,叫喊,呼喝之声不绝于耳.
而那些受到各式各样器物攻击而受伤的太平军将士,死了到是一了百了,但最怕就是伤了却没死成的那些人,说实话,他们还真不如死了的好,他们伤在一起,挤成一堆,在城楼下惨嚎不已,有些人甚至还来不及挪动地方,就给继续往下掉的士兵砸死,压死,场面极其震撼,令人惨不忍睹.
在日军顽强的阻击之下,太平军的这一波冲锋一下子就死伤了不少人,而在付出相当大伤亡的情况下。他们也并没有象预料的那般一鼓作气地冲向城楼,他们与日军之间逐渐形成了攻防拉锯战..
而担任前敌总指挥的东方不惑见攻城受挫,除了生气之外便是焦急,最后,他猛一狠心,不顾亲卫的劝阻,亲自披挂上阵,率众攻城.
第七军团的将士们见军团长亲自攻城,立即士气大振,他们刚刚还略显萎靡的情绪瞬间被拔到了顶点,他们喊着比先前更响亮的口号,不再顾忌生死,拼命地往上冲杀.
东方不惑口中也是高喊着冲啊,一边用盾牌挡住城楼上砸下的重物,另一边不住地拨开朝自己头上射来的利箭,奋力向上冲去.
有了东方不惑做为榜样,他手下的第六军团就象是打了鸡血一样,不要命地往上冲,前面的太平军倒下一个,后面即刻就又补上来一个,真可谓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这样的攻防大战大约持续了一个时辰,随着太平军在开城的城楼上打开第一个突破口,越来越多的太平军将士涌上了开城的城楼,然后,就是用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太平军就全歼了守城的日军.
最后,太平军顺利夺下了东城楼,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太平军将士因为胜利而欢呼雀跃,可东方不惑却高兴不起来,甚至是有点郁闷,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发现他们歼灭的守城日军只要不到一万人,而太平军之死伤却有两万余人,另一方面,除了这战死的一万人,日军的主力却不见了踪影,剩下的日军都到哪去了呢?这也是个问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东方不惑很是头痛.
而正当东方不惑头痛不已,低头苦思的时候,第六,八军团,以及田小二率领的联军指挥部抵达了开城城门口.
东方不惑得报,即刻便命人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 -->>
就在日军忙着统一思想,决定谁去谁留之时,太平军却没有闲着,其三大主力军团已进抵开城城下,并且是弓上弦,刀出鞘,摆出随时准备攻城的架势.
此次攻城,元帅田小二亲自担任攻城总指挥,同时任命副元帅东方不惑为前敌总指挥.
具体的进攻安排则是,东方不惑统率的第七军团担任主攻,副攻为第八军团,第六军团则被做为预备军团使用.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为,在前面的战斗之中,第七军团与第八军团没捞到什么仗打,因而损失也不大,而第六军团做为前一阶段的战斗之星,其损失却是非常之大,所以,联军指挥部做这样的安排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这几大军团之中,特别是第七军团,自进军到开城外围之后,除了派出部分援军救助第六军团之外,大军的主力就一直在养精蓄锐,并无什么特别的大动作,所以,此次担当攻城主角也就是实至名归了,当然,第七军团也是憋足了劲想打好这一仗,毕竟,功劳不能全部让其它的军团拿去了呀,那多没面子.
本来,太平军此次援朝的三大军团都是骑兵编制,按理说,骑兵的功能主要在于野战冲锋,并不侧重于攻城,但是,为满足实际战场的需要,这三大军团却并不局限于以何种形式出战,他们往往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功能的调整,也就是说,他们该是骑兵的时候,那他们就是骑兵,但如果需要他们履行步兵职能的时候,他们就是步兵.
比如,那次在平壤城外的伏击战,第六,七军团就是被当做步兵来设伏,而今天攻城,第军七团同样是要被用来当步兵使用,因为,如果是骑兵,如何攻城.
其实,这种灵活机动的应变机制是在上一次太平军整编过程之中形成的,按照黄旭的说法,太平军的每个军兵种都应该是多功能的,每一位士兵都应该成为精通多种作战方式的全能战士,这也被做为太平军建军的指导方针深根播种于每一位太平军将士的心中,这同样是为什么太平军在出征抗日援朝之时,只是单单出动了骑兵部队而没有出动步兵的原因.
先以骑兵赶路,节省时间,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以骑代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而说起马上的攻城行动。太平军将攻击的目标定在了开城的东城门.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前敌总指挥东方不惑大手一挥,担当主攻的第七军团便抬着攻城器械,呐喊着,如潮水般涌向开城的城楼下,然后架起云梯,冒着如云的矢雨开始朝城上攀去.
城楼上的日军在太平军发动冲锋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守城器械还击,一时间,箭飞如雨,石头枕木不停地被日军从城楼上丢下,然后砸向正在攀登的太平军,一阵阵火器之声在空中响个不停,直冒青烟的枪管告诉人们火器之威的可怕.
在日军如此密集的反击之下,太平军不断地有人倒地,不住地有人从云梯上往下掉,叫喊,呼喝之声不绝于耳.
而那些受到各式各样器物攻击而受伤的太平军将士,死了到是一了百了,但最怕就是伤了却没死成的那些人,说实话,他们还真不如死了的好,他们伤在一起,挤成一堆,在城楼下惨嚎不已,有些人甚至还来不及挪动地方,就给继续往下掉的士兵砸死,压死,场面极其震撼,令人惨不忍睹.
在日军顽强的阻击之下,太平军的这一波冲锋一下子就死伤了不少人,而在付出相当大伤亡的情况下。他们也并没有象预料的那般一鼓作气地冲向城楼,他们与日军之间逐渐形成了攻防拉锯战..
而担任前敌总指挥的东方不惑见攻城受挫,除了生气之外便是焦急,最后,他猛一狠心,不顾亲卫的劝阻,亲自披挂上阵,率众攻城.
第七军团的将士们见军团长亲自攻城,立即士气大振,他们刚刚还略显萎靡的情绪瞬间被拔到了顶点,他们喊着比先前更响亮的口号,不再顾忌生死,拼命地往上冲杀.
东方不惑口中也是高喊着冲啊,一边用盾牌挡住城楼上砸下的重物,另一边不住地拨开朝自己头上射来的利箭,奋力向上冲去.
有了东方不惑做为榜样,他手下的第六军团就象是打了鸡血一样,不要命地往上冲,前面的太平军倒下一个,后面即刻就又补上来一个,真可谓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这样的攻防大战大约持续了一个时辰,随着太平军在开城的城楼上打开第一个突破口,越来越多的太平军将士涌上了开城的城楼,然后,就是用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太平军就全歼了守城的日军.
最后,太平军顺利夺下了东城楼,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太平军将士因为胜利而欢呼雀跃,可东方不惑却高兴不起来,甚至是有点郁闷,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发现他们歼灭的守城日军只要不到一万人,而太平军之死伤却有两万余人,另一方面,除了这战死的一万人,日军的主力却不见了踪影,剩下的日军都到哪去了呢?这也是个问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东方不惑很是头痛.
而正当东方不惑头痛不已,低头苦思的时候,第六,八军团,以及田小二率领的联军指挥部抵达了开城城门口.
东方不惑得报,即刻便命人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