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大宋不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天一大早,金军如期开始攻城。
没有花哨的战术,完颜宗弼拿出了金军最拿手的打法:反复冲击。
最初一代跟着完颜阿骨打出来的金人,全都是在环境恶劣中生存的金人,他们原本就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早已不把生死放在眼里。
他们甚至会为了得到一只羊腿,而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
像打仗这种高级捕猎活动,打赢了就能随便杀人随便抢的好生意,在他们眼中就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活动。
正是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炼就了金人无比坚韧的性格。
若论一对一单挑,金人未必打得过辽人,甚至未必打得过宋人。
但若是让金人聚集起来,他们便会一遍又一遍地组织冲锋,不停地冲击敌人的防线,直至敌方崩溃,亦或是自己死光。
这种组织方式,是金人无往不利的法宝。
完颜阿骨打曾骄傲地自称:女真骑兵若是不能连续冲锋一百次,就不是个合格的战士。
同时期的宋军,能冲锋十次的已经堪称精锐,可见金军悍勇若厮。
自起兵以来,这种反复冲锋的战术所向披靡,以至于辽人都被打怕了,喊出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口号。
辽人这句话是一句客观的评价,真是地反映出了女真人在万人级别规模的战争中所向披靡。
在冷兵器时代,一万人或许是某种程度上火力密集程度的极限,在这种极限状态下,女真人是无敌的。
而到了十万人级别,亦或是千人级别的战斗,金人的优势反倒没有那么大。
李申之相信这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顺着这种科学解释继续延伸的话,在攻城守城战中,就要打破了这种女真人最擅长的战斗方式,也就是说城防战的火力交锋性质和火力密集程度,并不一定对女真这种反复冲锋的战法有利。
基于这样的科学分析,李申之拟定了合理的作战计划,并且对自己非常地有信心。
虽然完颜宗弼带了十万人来,虽然应天府的守军不过一万余人,敌我双方的人数比例完美地符合了孙子所谓的十则围之军事理念。然而李申之并不是没有优势。
这个优势在于,应天府是一座小城。
小城的好处就是,作战截面积小,战场一次性只能容纳五千人的战斗规模。
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味。
任你金军的人再多,在交锋的最前线也只能投入三千兵力。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金人可以分成三十波,三十波人轮流进攻,而宋军只能分成三波人马轮番上阵。
虽然宋人打起来有些吃力,但依然能够勉强维持住城墙防线。
战斗如期打响,悍不畏死的金人展现出了应有的战斗力,第一波的冲击竟然使得应天府的防线有些松动,差点来了个一鼓而下。
好在城防部署及时做出了调整,稳住了形势之后双方陷入了拉锯战。
拉锯战,拼的就是消耗,不仅是粮草器械的消耗,更是人命的消耗。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说说而已,大量的胜利原本就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完颜宗弼面无表情地望着战场,心里盘算着眼前的局势。
就目前来说,局势还算是不错。
金军是攻城一方,原本就有劣势,在攻城中能与宋军打出二比一的战损比,完颜宗弼非常满意。
从他接到的情报来看,宋人城中守军不过一万余人。至于剩下的十几万民夫,刨除老弱病残之外,能上城墙战斗的人并不多。
照这么算来,金军只需要付出两万人的代价,就可以怼光应天府中的所有战斗力量,进而轻而易举地攻破这座城池。
然而,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
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违背人性,却又是最有魅力的艺术,正是由于其本身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
若是战争只是双方纸面实力的一道数学题,那么就不需要打仗了,大家把兵马拉出来,点一点数字定了输赢便罢了。
事实上,春秋时期大多数的战争就是这种形态。
而到了战国时期以后,华夏人的战争哲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条变化是:无所不用其极。
战争本身就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情,当撕破了伪善的道德面纱之后,所有人类能想到的手段全都用到了战争之中,战争的变数开始无限地放大。
无数人的奇思妙想应用在了战争之中,深远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就比如,宋军投石机扔出来的石弹,突然就会爆炸了。
原本顶着宋人投石机朝着城下冲锋的金人,在一片片的爆炸声中迷茫了,不知该前进还是后退。
听到身后来自督战队的指令,他们选择了继续冲锋。
而金军中的大多数,在爆炸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极大地影响了行动力和战斗力。
会爆炸的不是石弹,准确地说,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炮仗。
回想当年还能放炮的时代,李申之就见过有人自制炮仗,做了一个暖壶大的炮仗,在院子里点燃之后,把地上炸出了一个半米深的坑。
然而这种炮仗看着动静大,杀伤力却很有限。由于里面没有填充用于杀伤的弹片,超过两米之外便很难对人员造成有效杀伤。
对于身上穿着轻甲的金兵来说,哪怕是在金兵身边爆炸,这样的炮仗也不过是能把他们吓得一哆嗦罢了。
一哆嗦能干什么?
李申之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他不仅在炮仗里填充了用于杀伤的铁砂,甚至还在铁砂中浸泡了金汁。
“铛……”地一炸,蘸着金汁的铁砂嵌入人体,那酸爽……
却说这炮仗的研发也费了不少的功夫。
炮弹的概念,李申之老早地就提了出来,想要造一种落地就能爆炸的石弹出来。
工匠们展开了头脑风暴,以他们的知识储备思考如何实现这样的效果。
火器的使用早已存在了几百年,其中有些固定的用法,有着成熟的经验。
就宋人来说,他们主要讲火药用作武器的推进剂,却没有直接将火药用于杀伤。简单说,宋人的火器大都只类似于导弹的屁股,而从未在导弹头上做文章。
经过李申之一提醒,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炮仗。只要炮捻子的长度设置合适,当点燃炮捻子之后再将炮仗投出去,算好时间,落地之时刚好可以爆炸。
然而实验经历了好几次的失败。... -->>
第二天一大早,金军如期开始攻城。
没有花哨的战术,完颜宗弼拿出了金军最拿手的打法:反复冲击。
最初一代跟着完颜阿骨打出来的金人,全都是在环境恶劣中生存的金人,他们原本就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早已不把生死放在眼里。
他们甚至会为了得到一只羊腿,而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
像打仗这种高级捕猎活动,打赢了就能随便杀人随便抢的好生意,在他们眼中就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活动。
正是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炼就了金人无比坚韧的性格。
若论一对一单挑,金人未必打得过辽人,甚至未必打得过宋人。
但若是让金人聚集起来,他们便会一遍又一遍地组织冲锋,不停地冲击敌人的防线,直至敌方崩溃,亦或是自己死光。
这种组织方式,是金人无往不利的法宝。
完颜阿骨打曾骄傲地自称:女真骑兵若是不能连续冲锋一百次,就不是个合格的战士。
同时期的宋军,能冲锋十次的已经堪称精锐,可见金军悍勇若厮。
自起兵以来,这种反复冲锋的战术所向披靡,以至于辽人都被打怕了,喊出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口号。
辽人这句话是一句客观的评价,真是地反映出了女真人在万人级别规模的战争中所向披靡。
在冷兵器时代,一万人或许是某种程度上火力密集程度的极限,在这种极限状态下,女真人是无敌的。
而到了十万人级别,亦或是千人级别的战斗,金人的优势反倒没有那么大。
李申之相信这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顺着这种科学解释继续延伸的话,在攻城守城战中,就要打破了这种女真人最擅长的战斗方式,也就是说城防战的火力交锋性质和火力密集程度,并不一定对女真这种反复冲锋的战法有利。
基于这样的科学分析,李申之拟定了合理的作战计划,并且对自己非常地有信心。
虽然完颜宗弼带了十万人来,虽然应天府的守军不过一万余人,敌我双方的人数比例完美地符合了孙子所谓的十则围之军事理念。然而李申之并不是没有优势。
这个优势在于,应天府是一座小城。
小城的好处就是,作战截面积小,战场一次性只能容纳五千人的战斗规模。
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味。
任你金军的人再多,在交锋的最前线也只能投入三千兵力。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金人可以分成三十波,三十波人轮流进攻,而宋军只能分成三波人马轮番上阵。
虽然宋人打起来有些吃力,但依然能够勉强维持住城墙防线。
战斗如期打响,悍不畏死的金人展现出了应有的战斗力,第一波的冲击竟然使得应天府的防线有些松动,差点来了个一鼓而下。
好在城防部署及时做出了调整,稳住了形势之后双方陷入了拉锯战。
拉锯战,拼的就是消耗,不仅是粮草器械的消耗,更是人命的消耗。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说说而已,大量的胜利原本就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完颜宗弼面无表情地望着战场,心里盘算着眼前的局势。
就目前来说,局势还算是不错。
金军是攻城一方,原本就有劣势,在攻城中能与宋军打出二比一的战损比,完颜宗弼非常满意。
从他接到的情报来看,宋人城中守军不过一万余人。至于剩下的十几万民夫,刨除老弱病残之外,能上城墙战斗的人并不多。
照这么算来,金军只需要付出两万人的代价,就可以怼光应天府中的所有战斗力量,进而轻而易举地攻破这座城池。
然而,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
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违背人性,却又是最有魅力的艺术,正是由于其本身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
若是战争只是双方纸面实力的一道数学题,那么就不需要打仗了,大家把兵马拉出来,点一点数字定了输赢便罢了。
事实上,春秋时期大多数的战争就是这种形态。
而到了战国时期以后,华夏人的战争哲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条变化是:无所不用其极。
战争本身就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情,当撕破了伪善的道德面纱之后,所有人类能想到的手段全都用到了战争之中,战争的变数开始无限地放大。
无数人的奇思妙想应用在了战争之中,深远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就比如,宋军投石机扔出来的石弹,突然就会爆炸了。
原本顶着宋人投石机朝着城下冲锋的金人,在一片片的爆炸声中迷茫了,不知该前进还是后退。
听到身后来自督战队的指令,他们选择了继续冲锋。
而金军中的大多数,在爆炸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极大地影响了行动力和战斗力。
会爆炸的不是石弹,准确地说,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炮仗。
回想当年还能放炮的时代,李申之就见过有人自制炮仗,做了一个暖壶大的炮仗,在院子里点燃之后,把地上炸出了一个半米深的坑。
然而这种炮仗看着动静大,杀伤力却很有限。由于里面没有填充用于杀伤的弹片,超过两米之外便很难对人员造成有效杀伤。
对于身上穿着轻甲的金兵来说,哪怕是在金兵身边爆炸,这样的炮仗也不过是能把他们吓得一哆嗦罢了。
一哆嗦能干什么?
李申之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他不仅在炮仗里填充了用于杀伤的铁砂,甚至还在铁砂中浸泡了金汁。
“铛……”地一炸,蘸着金汁的铁砂嵌入人体,那酸爽……
却说这炮仗的研发也费了不少的功夫。
炮弹的概念,李申之老早地就提了出来,想要造一种落地就能爆炸的石弹出来。
工匠们展开了头脑风暴,以他们的知识储备思考如何实现这样的效果。
火器的使用早已存在了几百年,其中有些固定的用法,有着成熟的经验。
就宋人来说,他们主要讲火药用作武器的推进剂,却没有直接将火药用于杀伤。简单说,宋人的火器大都只类似于导弹的屁股,而从未在导弹头上做文章。
经过李申之一提醒,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炮仗。只要炮捻子的长度设置合适,当点燃炮捻子之后再将炮仗投出去,算好时间,落地之时刚好可以爆炸。
然而实验经历了好几次的失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