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大明惊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书由【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书名:大明惊变
作者:吴蔚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isbn:9787516213100
所属分类:
图书>小说>侦探/悬疑/推理
编辑推荐:
1449,大明惊变,一个王朝的梦魇。吴蔚与易中天、二月河、胡玫共同入选《新周刊》年度十大“讲古佬”后,最新推出“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之明代篇。
朱元璋的遗憾,英宗的英雄梦,战争史的奇迹……
追索史海遣留的蛛丝马迹,还原千古迹团掩盖的真相。
吴蔚编著的《大明惊变(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以历史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围绕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折射出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演变。充满传奇色彩的明英宗主演了“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北边狼烟再起,大明帝都危急。一时间各色人等悉数登场,演绎着明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
明太祖朱元璋自穷苦僧人起家,将蒙古势力驱逐回漠北老家,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又为稳固江山而煞费苦心。然其身故几年后,便有靖难之役,指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战败,化装成和尚出逃。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因果循环?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成为名扬四海的永乐大帝,其子孙却是命运跌宕,登位艰辛在前,或莫名暴死、或盛年早亡在后。到底是命运无常,还是天道报应?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五十万明军精锐覆没于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更被蒙古瓦剌俘虏,大明由此遭逢立国以来最大之危机。而这一挫折及惨败,不仅成为王朝的盛衰转折点,亦是英、景两任皇帝及于谦等诸多臣民人生的转折点,遂成就了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
作者简介:
吴蔚,祖籍湖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孜孜不倦于故纸堆,于历史中探寻真相。已出版《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楼兰》《大汉公主》《包青天》《明宫奇案》《柳如是》《宋慈洗冤录》等书。
=================
我愿天宇清,浮云扫形迹。
庶俾阳德亨,万古明不息。
——于谦《初日》
引子
大元王朝虽然灭亡,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与威胁,此即史书中所言:“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即指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北元势力入侵所设置的“九边”防线。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义军在与元军的交战中接连获胜,而元朝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内讧不断,元朝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历史的天平开始向义军中势力最强的朱元璋倾斜。
当时天下的局势是——义军方面,朱元璋继承了老丈人郭子兴的势力后,经过多年艰难经营,打败了东南一带最具威胁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成为南方割据势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虽然还有陈友定等人割据闽广地区,但势力相对弱小,讨平只是早晚之事。
元廷方面,尽管元军还有相当势力,不过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呼应。驻守山东一带的是元将王宣,实力不强,构不成太大威胁。最有实力的是盘踞在河南的元大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但其人刚愎自用,为了争夺地盘,与占据陕西、甘肃一带的元将李思齐、张良弼等人势同水火,积怨很深。元关中诸将甚至推选李思齐为盟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王保保。双方正你来我往,真刀真枪地互相火并,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多次下诏令,也不能制止。
在局面十分有利的状况下,朱元璋开始了北伐步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北取中原,直捣大都[1],从而迈出了夺取天下极为关键的一步。
徐达字天德,濠州[2]人,为朱元璋同乡,自小家境贫寒,却由此而磨炼得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当时隶属于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士,二十二岁的徐达仗剑从军,从此开始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因战功被擢升为镇抚。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和州[3]事变。红巾军首领之一孙德崖因其部缺粮,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收留了孙德崖的部队。而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与孙德崖素有嫌隙,知道后很是生气,亲自从滁州赶到和州训斥朱元璋。孙德崖听说后有些害怕,便打算悄悄地溜走,却被郭子兴派人抓住。孙德崖部下听说后大为气愤,一场内讧即将发生。
刚好此时朱元璋赶往孙德崖军中,打算为其送行,结果被孙德崖部将趁机扣住,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主帅报仇。徐达在城中听说朱元璋被孙德崖部将扣为人质,生命危在旦夕,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到孙德崖军中劝解,并请求代替朱元璋作为人质。后来经过多方调解,孙德崖、朱元璋均被对方释放,一场危机得以平定。
正是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赢得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后来朱元璋羽翼渐成,雄霸一方,徐达总是位在诸将之上,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北伐事关重大,朱元璋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分为三步:第一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第二步,“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第三步,“进兵大都”,灭亡元朝。
按照部署,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军由淮安北上,直取山东。同时,朱元璋麾下另一员大将征戍将军邓愈也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境内,自襄阳向北攻打南阳,目的在于分散元军兵力,配合徐达主力军作战。徐达、常遇春的主力军非常顺利,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很快占领了山东全境,随即率军进入河南,兵分南、北两路,南路攻取归德、陈州、许州,与邓愈军会师;北路军则由山东郓城溯黄河而上,直逼军事重镇汴梁[4]。
先看南路军。当时驻守陈州的元将名左君弼。左氏最初是南方弥勒教彭莹玉[5]的门徒,红巾军起义爆发后,他聚众数千人响应,与巢湖红巾军赵普胜部势相联结,后因与赵氏不和,独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经出兵相助朱元璋死敌张士诚,被朱氏击败。朱元璋发兵攻打庐州时,左君弼不能抵御,逃奔汴梁投降元军,后奉命防守陈州。
徐达南路军到来后,左君弼弃城逃往汴梁,母亲却被徐军俘虏。徐达对左母以礼相待,不但没加伤害,还主动将其送往汴梁与左君弼团聚。这一招怀柔战术相当有效,在左君弼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感激徐达释母之恩,开始在战降之间摇摆不定。
徐达大军很快包围了汴梁。守卫汴梁的主帅是元将李克彝。他看见徐军来势汹汹,志在必得,料知孤城难守,不免心中胆怯。加上知道另一守将左君弼无心恋战,担心左氏随时会倒戈相向。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李克彝不战而逃,趁夜色带领一万人向洛阳逃去。左君弼顺势开门迎降,徐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汴梁。
就在朱元璋大军锐不可当、风卷残云般攻城略地的时候,元廷内部正大搞派系斗争,元军各地将领各自为政,与元顺帝太子、朝臣党同伐异,相互攻打,乱成一团。为了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徐达提出了直捣大都的计划。朱元璋表示同意,并亲自绘制《征进阵图》交给徐达。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徐达率二十万大军渡过黄河,向北挺进,一路摧枯拉朽,风卷残荷,锐不可当。七月二十五日,徐军进抵通州[6],大都东边的门户已经被打开,元朝京师近在咫尺。
大都即是著名的燕京,其东南面是广阔无垠的平原,西面是蜿蜒起伏的山峰,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直到山海关外。山间的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成为联结长城内外、大漠南北的咽喉。自古以来,这处形胜之地便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山川形胜,足以控夷、制天下”,金、元两朝先后在此建都。到元朝的时候,大都已经成为中原的政治军事中心,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
大都城中的大元皇帝妥欢帖木儿见徐军势如破竹,自知大势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妥欢帖木儿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宣称要动身返回蒙古老家。
宦官伯颜不花进谏道:“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妥欢帖木儿不听。
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妥欢帖木儿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随后,妥欢帖木儿又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名为商议对策,实际上是安排收拾乱摊子之人,为自己逃跑做准备。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力劝皇帝固守京城,妥欢帖木儿决心已下,不肯听从。
当晚半夜三鼓时分,妥欢帖木儿携皇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7],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另一面,徐达大军到达通州后,并没有乘胜进击,立即挥师进攻距离仅几十里的大都,而是驻扎在通州,按兵不动[8]。直到八月初二,滞留整整七天后,徐军才进军大都,至齐化门,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俘元王子六人,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率军二十万灭掉南宋。时间仅过百年,朱元璋派徐达将蒙古逐回大漠,同样也是率军二十万,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第一个真正华夷一体、四海浑一的王朝,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辽阔的疆域——大元帝国最盛之时,势力横跨欧亚大陆,据说从帝国的中心骑马向东南西北四方奔驰,马不停蹄,也要一年才能到达边界。然而,元朝统治中原却不过百年时间,堪称中国历史上另一桩罕见奇事。
元朝一共有十一位皇帝,第一任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后,九任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这期间,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而最后一位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却在位三十五年。
妥欢帖木儿为元明宗和世瓎长... -->>
本书由【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书名:大明惊变
作者:吴蔚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isbn:9787516213100
所属分类:
图书>小说>侦探/悬疑/推理
编辑推荐:
1449,大明惊变,一个王朝的梦魇。吴蔚与易中天、二月河、胡玫共同入选《新周刊》年度十大“讲古佬”后,最新推出“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之明代篇。
朱元璋的遗憾,英宗的英雄梦,战争史的奇迹……
追索史海遣留的蛛丝马迹,还原千古迹团掩盖的真相。
吴蔚编著的《大明惊变(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以历史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围绕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折射出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演变。充满传奇色彩的明英宗主演了“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北边狼烟再起,大明帝都危急。一时间各色人等悉数登场,演绎着明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
明太祖朱元璋自穷苦僧人起家,将蒙古势力驱逐回漠北老家,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又为稳固江山而煞费苦心。然其身故几年后,便有靖难之役,指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战败,化装成和尚出逃。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因果循环?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成为名扬四海的永乐大帝,其子孙却是命运跌宕,登位艰辛在前,或莫名暴死、或盛年早亡在后。到底是命运无常,还是天道报应?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五十万明军精锐覆没于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更被蒙古瓦剌俘虏,大明由此遭逢立国以来最大之危机。而这一挫折及惨败,不仅成为王朝的盛衰转折点,亦是英、景两任皇帝及于谦等诸多臣民人生的转折点,遂成就了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
作者简介:
吴蔚,祖籍湖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孜孜不倦于故纸堆,于历史中探寻真相。已出版《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楼兰》《大汉公主》《包青天》《明宫奇案》《柳如是》《宋慈洗冤录》等书。
=================
我愿天宇清,浮云扫形迹。
庶俾阳德亨,万古明不息。
——于谦《初日》
引子
大元王朝虽然灭亡,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与威胁,此即史书中所言:“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即指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北元势力入侵所设置的“九边”防线。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义军在与元军的交战中接连获胜,而元朝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内讧不断,元朝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历史的天平开始向义军中势力最强的朱元璋倾斜。
当时天下的局势是——义军方面,朱元璋继承了老丈人郭子兴的势力后,经过多年艰难经营,打败了东南一带最具威胁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成为南方割据势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虽然还有陈友定等人割据闽广地区,但势力相对弱小,讨平只是早晚之事。
元廷方面,尽管元军还有相当势力,不过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呼应。驻守山东一带的是元将王宣,实力不强,构不成太大威胁。最有实力的是盘踞在河南的元大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但其人刚愎自用,为了争夺地盘,与占据陕西、甘肃一带的元将李思齐、张良弼等人势同水火,积怨很深。元关中诸将甚至推选李思齐为盟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王保保。双方正你来我往,真刀真枪地互相火并,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多次下诏令,也不能制止。
在局面十分有利的状况下,朱元璋开始了北伐步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北取中原,直捣大都[1],从而迈出了夺取天下极为关键的一步。
徐达字天德,濠州[2]人,为朱元璋同乡,自小家境贫寒,却由此而磨炼得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当时隶属于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士,二十二岁的徐达仗剑从军,从此开始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因战功被擢升为镇抚。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和州[3]事变。红巾军首领之一孙德崖因其部缺粮,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收留了孙德崖的部队。而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与孙德崖素有嫌隙,知道后很是生气,亲自从滁州赶到和州训斥朱元璋。孙德崖听说后有些害怕,便打算悄悄地溜走,却被郭子兴派人抓住。孙德崖部下听说后大为气愤,一场内讧即将发生。
刚好此时朱元璋赶往孙德崖军中,打算为其送行,结果被孙德崖部将趁机扣住,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主帅报仇。徐达在城中听说朱元璋被孙德崖部将扣为人质,生命危在旦夕,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到孙德崖军中劝解,并请求代替朱元璋作为人质。后来经过多方调解,孙德崖、朱元璋均被对方释放,一场危机得以平定。
正是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赢得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后来朱元璋羽翼渐成,雄霸一方,徐达总是位在诸将之上,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北伐事关重大,朱元璋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分为三步:第一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第二步,“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第三步,“进兵大都”,灭亡元朝。
按照部署,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军由淮安北上,直取山东。同时,朱元璋麾下另一员大将征戍将军邓愈也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境内,自襄阳向北攻打南阳,目的在于分散元军兵力,配合徐达主力军作战。徐达、常遇春的主力军非常顺利,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很快占领了山东全境,随即率军进入河南,兵分南、北两路,南路攻取归德、陈州、许州,与邓愈军会师;北路军则由山东郓城溯黄河而上,直逼军事重镇汴梁[4]。
先看南路军。当时驻守陈州的元将名左君弼。左氏最初是南方弥勒教彭莹玉[5]的门徒,红巾军起义爆发后,他聚众数千人响应,与巢湖红巾军赵普胜部势相联结,后因与赵氏不和,独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经出兵相助朱元璋死敌张士诚,被朱氏击败。朱元璋发兵攻打庐州时,左君弼不能抵御,逃奔汴梁投降元军,后奉命防守陈州。
徐达南路军到来后,左君弼弃城逃往汴梁,母亲却被徐军俘虏。徐达对左母以礼相待,不但没加伤害,还主动将其送往汴梁与左君弼团聚。这一招怀柔战术相当有效,在左君弼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感激徐达释母之恩,开始在战降之间摇摆不定。
徐达大军很快包围了汴梁。守卫汴梁的主帅是元将李克彝。他看见徐军来势汹汹,志在必得,料知孤城难守,不免心中胆怯。加上知道另一守将左君弼无心恋战,担心左氏随时会倒戈相向。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李克彝不战而逃,趁夜色带领一万人向洛阳逃去。左君弼顺势开门迎降,徐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汴梁。
就在朱元璋大军锐不可当、风卷残云般攻城略地的时候,元廷内部正大搞派系斗争,元军各地将领各自为政,与元顺帝太子、朝臣党同伐异,相互攻打,乱成一团。为了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徐达提出了直捣大都的计划。朱元璋表示同意,并亲自绘制《征进阵图》交给徐达。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徐达率二十万大军渡过黄河,向北挺进,一路摧枯拉朽,风卷残荷,锐不可当。七月二十五日,徐军进抵通州[6],大都东边的门户已经被打开,元朝京师近在咫尺。
大都即是著名的燕京,其东南面是广阔无垠的平原,西面是蜿蜒起伏的山峰,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直到山海关外。山间的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成为联结长城内外、大漠南北的咽喉。自古以来,这处形胜之地便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山川形胜,足以控夷、制天下”,金、元两朝先后在此建都。到元朝的时候,大都已经成为中原的政治军事中心,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
大都城中的大元皇帝妥欢帖木儿见徐军势如破竹,自知大势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妥欢帖木儿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宣称要动身返回蒙古老家。
宦官伯颜不花进谏道:“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妥欢帖木儿不听。
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妥欢帖木儿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随后,妥欢帖木儿又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名为商议对策,实际上是安排收拾乱摊子之人,为自己逃跑做准备。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力劝皇帝固守京城,妥欢帖木儿决心已下,不肯听从。
当晚半夜三鼓时分,妥欢帖木儿携皇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7],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另一面,徐达大军到达通州后,并没有乘胜进击,立即挥师进攻距离仅几十里的大都,而是驻扎在通州,按兵不动[8]。直到八月初二,滞留整整七天后,徐军才进军大都,至齐化门,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俘元王子六人,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率军二十万灭掉南宋。时间仅过百年,朱元璋派徐达将蒙古逐回大漠,同样也是率军二十万,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第一个真正华夷一体、四海浑一的王朝,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辽阔的疆域——大元帝国最盛之时,势力横跨欧亚大陆,据说从帝国的中心骑马向东南西北四方奔驰,马不停蹄,也要一年才能到达边界。然而,元朝统治中原却不过百年时间,堪称中国历史上另一桩罕见奇事。
元朝一共有十一位皇帝,第一任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后,九任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这期间,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而最后一位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却在位三十五年。
妥欢帖木儿为元明宗和世瓎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