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天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变
第二卷天边
第一百八十四章午宴论道
正午时分闲在右扶风府邸而非府衙,自然而然可以蹭顿饭。未想,这顿似乎随随便便的午宴却当真不是轻轻松松吃得的,时过境迁,仍能追忆起那日扶风府的春色如许,以及席间自己的度日如年。
因春意可爱,风和日丽,征询过我的意见,伴随着小琰的欢呼雀跃后,即置筵席于后院之中。为此还托钟大人派个机灵点的下人去射府和他家与其父母与本人轻声回报一番,勿要大声宣布于众人之前。我不想抢小援的风头,他以后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家,不如让他和众亲友好好道个别。随着年岁阅历增长,我越发讨厌被人当獬豸般观察审视;与其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参观,倒不如在这里清净自在些。
众婢女准备午宴时,两位大人不出意外地开始讨论书法之道。趁二人深入其中,小琰也在旁认真听的时机,我仿佛不经意地一步步朝院院墙那颠,慢慢宛若无事地靠近,就为拔那支特别显眼的箭。要说我还真是用了劲射了,夯土之墙硬是进去几寸。不过这夯土墙似乎也有些年头,表面有些垮松了。只是拔出来时,虽然带出些夯土,却把箭头遗在墙里了。顺箭洞,将手指进去捣腾一番一无所获,又不好用凿锉之类的拆人家右扶风的墙,只得将明显短了一小截的无头箭扔回箭壶。转身却正与那两老一少相迎,不知这干人等是不是察觉我出去,还当我要做甚,便悄悄跟了过来看看,还每人带着一种不可名状的笑容,却逼的我只得自嘲一番。
本来大凡这种级别的筵席前还要先行射礼的,但两位都盛赞我的射技,表示即便只是个礼仪,也不在我面前献丑,便将此种跳过了。小琰甚至还认为我就是摘了箭头射的,更是夸赞不已。我觉得我愈发不要脸了,因为我只是作很谦虚状地摆手糊弄过去,并没老实地解释。
为了掩盖,我还转移话题戏说钟大人前一阵乱事中攒了几日休沐,现下便可闲下来与蔡伯父多叙几日。他俩却异口同声道五日一休沐,又何需专门攒。
我惊道,难道不是“旬日一休”(十日一休)么?荆州一向如此。我在越国也是如此行事;在洛阳为司隶校尉时,我甚而一次都没休过。
钟大人不知何言以对。蔡大人却恍然大悟:荆州因多蛮夷,所用度量惯例常随往日楚制,而楚制与商制类。商时,因有“旬祭”(注:十日祭祀占卜一次,由商王主持),故旬日一休。越侯贤侄在洛阳之时,因乱事刚平,勤于政务,未念及休沐之事,故而不知。
坦率的说,我有点不忿,我一直以为就该十日一休!很是奇怪为啥一直没有人告诉我。不过仔细想来,谈到这些的时候,要么就在一群荆州人中间,要么就是类似老大老四这种戎狄说过,他们说不定还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徐征他们为何也没有异议?说不定他们认为我新到越地,自励勤政。偏巧我还一直是个头,估计没人敢为这个抱怨,更不会向我提问,让我觉得他们惫懒。
越想越觉得自己往日亏了,不过想到马上有顿饭,心情又好起来。
未想和他们一起用饭也是件麻烦事,原因就是场面上有蔡太常伯父。他显然雅兴颇浓,偏巧我以前不慎吟过几首酸诗烂赋尽为他熟知,便无视了想表示不愿献丑的我,直接转向其他二位。原本窃以为只会洗刷石板和勘正乱事的钟扶风大人也欣然附和,还没我腰高的小琰更是上蹦下跳不亦乐乎。于是这日我只得故作高雅地和人赋诗,此番就受罪大了。
由于免了射礼,这次他们便更要玩花样。我不怎么会玩这种雅事,只管在旁诺诺。他三人商量片刻,则以四块木牌上写春夏秋冬,置于暗匣之中。此中竟也算了小琰在内,一人取一个,占着哪个便以此为题。不可写出此春夏秋冬四字,却要以藏此季节于其中,谈个古人,以诗讲完此古人之事。我心头直打鼓,军中打鼓之人我怕都比古人认得多。
要说我和文人们着实差着太远,甚至小琰都兴高采烈地积极参加,毫无畏难情绪。他们确实兴致勃勃,我假装兴致勃勃。结果,我摸出一个冬来,小琰却是一个春,太常则是个夏,右扶风大人自然落得个秋。好处是,我可以拖到最后;坏处是,他们如果做得太好,我便算当场糗了。
依次请入席中,举杯换盏一番,自春先始。院内桃之夭夭,青草??,偶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若不是此时这种阵仗,真是个自在悠闲的所在。这小丫头离席在桃树下抬头片刻,又来回走了几步,似有所得,又摇头继续踱步,倒真是个忧心忡忡的小大人。
那天也算天帮小琰,那天,鸿雁正从槐里的天上北归。小琰显然受到了启发,脸上立时挂上了笑容,便似模似样地吟道:鸿雁于飞;载驰难追。适彼瀚海,俟风北吹。君子有道,一十九岁;恪尽职守,旌折穗褪。鸿雁于飞;载驰难回。适彼南山,栖木垂垂。天子射之,缚书血绘;单于始聩,苏公终归。桃之夭夭,嘉言其贵;灼灼其华,令言其魁。岂匪曾闻:上善若水;皓首拄节,长安涕泪。
太常大人只阖首捋须微笑;右扶风大人则抚掌大赞其以春始,以春终,概言苏大人北海牧羊十九年,尽在如此须臾之间,伯喈兄之女可谓奇才,假以时日,或可胜班才女。蔡伯父自然一阵感谢及谦虚。我觉得压力非常大,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片刻之间随口便能做出如此之诗,忽然觉得留在射府被人惨无人道地当獬豸围观也未必是件坏事。
再循礼互相敬酒一番后,蔡伯父显得甚喜豪饮,又多饮了不少盅。众人人各怀心思地都没催促。至少我相信自己和那两个肯定不一样,我就是在凑肠挂肚想着冬天以及如何联系到某个不知何时出现过的古人。蔡伯父终于酒意微酣,有些志得意满地站起,此番他甚是嘉许地看了看自己的宝贝闺女,便也踱到庭院之中。
我觉得夏天应该比较好做,至少桃树会长桃子。然后我牵出一个二桃杀三士,然后调侃一番晏子除功臣之事。至于秋天,正好鸿雁到回来的时候,扯到博望侯张骞大人西域而归,不也甚易。说到冬天,还有什么可说的?一想那时节桃树都枯了,连桃子都早烂掉了,漫步雪地之中,无可觅之时,我就腹中发饿琢磨不出啥值得说的了。
我出现在这等场面中,真是有辱斯文。不如专心于鬲豆之中寻大块肉先填下肚子,待会还有一场苦差。
太常大人似乎是朝北面看了一阵,似乎还能看到刚才北飞之鸿雁似的。不大久便慢慢吟诵了起来:“葛之覃兮,维枝依依;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昔公年少,志美行厉;先公之遗,咸让而辞。受业太学,圣童名起;上嘉其才,三迁而易。葛之覃兮,鸣蝉唧唧;施于中谷,薰风习习;渔阳来寇,幽并危急;公率千军,破逐万骑;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葛之覃兮,黄鸟啼啼;施于中谷,残阳凄凄;其昔在蜀,日理万机;所掌之物,珍宝山积;所凭之资,十世可藉。君游之去,百姓号泣;折辕车载,布囊蓑衣。”
我觉得伯父之作不如其女,或许就诗而言略强一些,但是以蔡大人年岁阅历,此作只能为下乘。钟大人却赞说蔡大人博闻强记,诸多语句都是一百五十年前臣下奏章所载,蔡大人竟是随口将这些旧日奏章之词与《葛覃》之调凑与一处,便成一诗。
我觉得即便如此,此做仍不堪上乘,只是应景地跟着钟扶风夸赞了几句,表示出些惊叹之意。希望我表现出了真挚,不会被蔡伯父看穿。小琰似乎和我想的类似,她干脆就没夸一句其父之作,甚至话都没说什么,只在旁安静吃饭。心中压力硬是去了大半,心道今天不至于太丢人。不过想再夸也有点心虚,因为其实我还不知道他提及的是何人。
为何总觉得年少时不知是否被银铃教训过“无论同窗,更何堪与圣童相较”的话。好像我就记住了有圣童这个人,但“圣童”究竟是何人?
钟大人见我们似乎都不甚捧场,便问蔡伯父如何想起张君游大人(张堪,字君游),蔡伯父笑道:邕掌教化,旧日典籍制度自可看到;加之号令太学,太学“圣童”之事,又怎能不知,如何不晓?又此处有岐山,忽想起当年游历幽并,仍有童子嬉戏时咏唱: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实令人慨叹。况其为留侯张子房(张良)之后;张平子大人(张衡)之祖父;而现在那个赵国司空张凯便为君游公之后裔。
“这赵国张司空如今很有名么?”现在我确实很感兴趣。
“河东郡王的女婿,那事不是很有名么?”伯喈大人眼睛瞄了一下自己的宝贝女儿,很是隐晦地没全说出来。
小琰果不其然问了什么事情,女子,即便是很小很可爱的那种,也依然对这种家长里短的事情感兴趣。我们三个大人立刻一致表示:“没啥事,就是郡王大人招了张凯做女婿。”
小琰似乎被蒙蔽了,她还轻哼了一声。或许是觉得张凯是攀龙附凤之辈。
我真有些忍不住想告诉她,其实张凯是个诱拐少女之辈。
心情放松了许多,不由得慢下填肚子,慢慢自酌自饮,寻些当年与草堂内凑成的酸诗杂队慢慢捋捋。忽脑中灵光一闪,觉得这酒确实很不错。
看来我确实不适合吟诗作赋,但着实适合贪杯。
此酒色泛红,不过与葡萄酒色略不同,葡萄酒清亮,此酒厚重;甜味也淡了些,但口中却有种厚重粘稠的感觉。
口味着实不错,初时喝得有些不明的苦,几盏下肚便都是甘甜,渐渐欲罢不能。着实灌了自己不少,发现越喝越好喝,更是推杯换盏不停。寻各种借口敬酒。还逼得两位长辈不停回礼。
蔡伯父显然开始有些喝高了,不知来得什么兴致,吟了几小段《孙子兵法》,似乎有所示意,一番抑扬顿挫完问我:越侯贤侄如何敢统帅一干乌合之众,夜袭羌人大营,且已竟成功,如何解释?联系他背的,我所作为确实和他背的没一段合得上。
我好像有点喝多了,却随口便能将以前想过的种种说了出来,很是顺畅,毫无凝滞:此事紧急,不破之,且不说让鲜卑使节耻笑,堕我大汉天威,且说皇上乃至整个朝廷在此间都有危险。既然我让各诸侯出兵,所派者但凡还能思量便能知,此战非胜即死,所不同者,只战死或归而刑死之别也,吾尚难幸免,况他人乎?众人既与我同命,敢不效死?千人之众新聚,自难统一号令;但智所需为者,集其统领,筹算谋划,授以各家之首,使之与我同心便可。令之既下,各家各自通达,有不遵者,各家各自处置,与我何干?诸亲卫皆各诸侯之亲近精锐死士,孰会丢丑抑或露怯与他人之前,必人人奋勇争先,求取军功。吾所领者,必我大汉数百年难见之剽悍劲旅也。此知己也。故此战我所虑者只敌有无防备尔。彼者,急切难克陈仓,又为张将军所部新创,虽败之,而张将军尚能领余部撤入陈仓,此敌之力已尽于此极耳。敌疲而无奈,此困像也。况大雪封山,道路湮塞;其东尚有其零散贼众,以为耳目;贼焉能料我当夜便能踏渭水新结实之冰而至;此知彼也。我趁此而袭之,胜算已十有七八矣。况有钟扶风大人和张将军所部在陈仓城中相机而动。敌焉能不败。
联想蔡伯父说了这许多经典,我不回几句也不合适,兵者,诡道也。料敌之未计,可破之。
一番说得这么多,觉得口渴难忍却又禁不住得意,直接搬起坛子很是舒畅地灌了一大口,自己仿佛就傻乐了起来。全未在意此番作派甚是不雅。
他们说了啥,我是记不太清了,应多有褒奖。似乎听到了国士无双,大汉不世出之上将这些词。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只管摆手自谦,坦言两位大人过誉。
被我打扰了几番后,钟扶风终于得着一个机会站起身来。
其实我倒真忽然想起一个问题了,钟扶风如何知道蔡伯父摘的是往日奏章之中的原句。但鉴于前面很是有事没事找借口敬酒,现在实在不好意思插嘴。要说张君游大人的祖先和后人我还都知道,偏他除了“圣童”之名有所耳闻,其他我是一概不知,但听蔡伯父的诗,我现在是基本清楚他干过什么了,果然也是位英雄人物。
就比如我现在基本知道子实就是李元礼大人之孙。爷爷是“天下楷模”(史书中原文),这孙子也是个英雄。
奇怪,我总觉得我这么想是在骂子实。不过我觉得子实要是认祖归宗,估计表字也会变了。比如小密,周仓兄弟俩被周家认进周氏宗族,表字就改成了文和,文实。
这日有点尽兴,两位大人一个原本不怎么豪迈,喝多了就豪迈;另一个本身就豪迈,喝了就更豪迈。我属于原本很豪迈,喝了就不怎么豪迈的。如果算上无论喝不喝都不怎么豪迈的小琰,我们爷四个倒真能凑一桌。
我喝多了常会想起很多伤心事,明孜一战后,好像就落下了这个毛病。
趁我还能自持时,还能压住,况且场面上还有小琰,有些事情,孩子们还是尽量别听到。不过这日其父喝痛快了,竟让小琰都敬了钟大人和我两杯,小琰很快不胜酒力,在午日暖暖阳光下就着案边睡了。其父也不多管她,除了着人取了自己的披风过来替小琰盖上,便只管劝剩下的二人一边继续推杯换盏。而我就有些抑制不住了。
我竟一下躺倒,舒展开胳膊和腿,又抱住自己的脑袋,仿佛想把一切从头中挤出不再留下。
不知是哪位忽然问子睿怎么了?另一位问:越侯大人此为如何?
何谓大汉不世出之上将?如何敢称国士无双?智怎堪当之?十六初阵,至今方四年光景,然大小战斗数十次,大多为血战恶战。而此四年,智所敌所战所伤所杀者,皆我汉人。智何堪称上将,只一屠夫尔。此四年,智身被创百处,几体无完肤。战阵之上,血浆迸溅,骨齿横飞;缺手断足,授首折腰者,俯拾皆是;尝见一士卒年少,重创于阵列之间,肠露于外,倒于尸堆之中,号泣呼母而不止,久久不绝于耳。而我跻身此间,竟无力终其种种,止其一切。休提名将如何,既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又无力平复内乱频起,而使百姓频遭屠戮,颠沛流离。待之九泉之下,何有颜面见我大汉历代英烈?
言毕泪流满面,忽觉得不妥,头脑一时清明,赶紧坐起,对着看着我深思的蔡伯父和钟大人,重又正襟危坐:二位大人见笑,小子酒力不济,胡言乱语之处,还请两位大人海涵。
二位忙表示不妨,还一起劝慰开解我,让我对往日之事不要挂怀。乱世非我等所能选,我所为者,已为善之善也。
对这种开解,我只能表示感谢。
不过钟大人似乎从我的话中得到点启发,很快成一首。平心而论,言辞平平,无甚见长,我未作记诵,当然主要是这时已经有点喝多了。不过他提到的人却引发了一番争论:马融大人。
此人我是知道的,学堂中所学经籍大多都有他的注疏传世。老师还有过品评,有老师觉得精彩大加颂扬的,也有被老师所不置可否的。更小的时候,银铃也引过马大人的注给我讲过《论语》和《离骚》。(注:马融的注大多早已失传,如果后面所谓引用,基本上是根据别人引用的《郑记》的零碎内容反推了,因为郑玄是其学生,其思想虽有其不同,但应有部分传承)
最有意思的是,争论者居然是一对父女俩。小琰不知道什么时候醒了,小脸红扑扑,眼睛睁得大大的,一丝醉意并不影响她发难于钟大人。
不过旋即被其父接过话头,这场争论就在这父女俩之间展开了。我和钟大人倒成了拉架的。
总体上,小琰对马大人后期畏惧权贵,苟且偷生于跋扈将军(注:梁冀)之下相当不满,直言命不足惜,大节怎可屈。蔡大人明显对女儿对自己的朋友没大没小地指责表示不满,而且解释道如忤逆外戚之淫威,马君之博学必不得传下,则难教后人子弟,恐酿为大憾。为传经学道义,马大人只得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况其年轻时,也曾直言敢谏,流徙朔方,险丧其命。后曾十年不得迁,告假都遭羞辱。大丈夫入仕,需得能屈能伸。
钟大人却帮小琰说话,不停提到自己并不善辞赋。只是念着郑公和卢公前几日去茂陵祭奠恩师,曾在他府上盘桓,在此处拟了祭文,还请他于白绢之上抄写一番。自己便借了些其中话语,再在此现编辞赋凑成一篇,权作应景献丑而已。
蔡大人惊道,莫非青州郑公(郑玄)也来了。钟大人点头称是。蔡大人有些黯然,此番未能与康成(郑玄的字)再见甚是可惜,早知前几日便来此处叨扰。
钟大人言道:郑公一直隐居不仕,自然来时悄无声息;甚而他与卢公到时,繇才初次得见。不比伯喈兄曾畅游天下。
小琰觉得两位长辈有把话头岔开的意思,赶紧叽里咕噜又把争论继续下去。
我忽然觉得酒醒了不少,赶紧加入争论,自然需帮着蔡大人说话,也要替钟大人打个圆场。
“小妹,两位大人,可否听智一言。”按下了红了脸的父女,与稍有些尴尬的钟大人打了个眼色,众人终于安静了下来:“智幼年懵懂未明自己身世,十八岁时自当年父母故人才得知自己本北地之人,只因昔年之乱,辗转流离至荆楚之地。与父辈为姻定之发妻同居。”
这些都是广大朝臣包括百姓都知道的我的来历,无妨再说一遍。
“智幼年即未尝见过父母,与妻相依为命,其间艰辛,难以尽言,故而知自己身世之后对当年之乱以至阉党恨之入骨。”说到这里,我决定带着一种悲愤的表情喝一杯酒,实际上就是想喝:“此后,智运道极好,忝列朝中上位,终得机会阅读各种典籍。方知,其祸我之父辈也有责任。”
这下父女俩真的不吵了,连钟大人都问我为何。
我开始一个个报名字,每一个都是党人,... -->>
天变
第二卷天边
第一百八十四章午宴论道
正午时分闲在右扶风府邸而非府衙,自然而然可以蹭顿饭。未想,这顿似乎随随便便的午宴却当真不是轻轻松松吃得的,时过境迁,仍能追忆起那日扶风府的春色如许,以及席间自己的度日如年。
因春意可爱,风和日丽,征询过我的意见,伴随着小琰的欢呼雀跃后,即置筵席于后院之中。为此还托钟大人派个机灵点的下人去射府和他家与其父母与本人轻声回报一番,勿要大声宣布于众人之前。我不想抢小援的风头,他以后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家,不如让他和众亲友好好道个别。随着年岁阅历增长,我越发讨厌被人当獬豸般观察审视;与其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参观,倒不如在这里清净自在些。
众婢女准备午宴时,两位大人不出意外地开始讨论书法之道。趁二人深入其中,小琰也在旁认真听的时机,我仿佛不经意地一步步朝院院墙那颠,慢慢宛若无事地靠近,就为拔那支特别显眼的箭。要说我还真是用了劲射了,夯土之墙硬是进去几寸。不过这夯土墙似乎也有些年头,表面有些垮松了。只是拔出来时,虽然带出些夯土,却把箭头遗在墙里了。顺箭洞,将手指进去捣腾一番一无所获,又不好用凿锉之类的拆人家右扶风的墙,只得将明显短了一小截的无头箭扔回箭壶。转身却正与那两老一少相迎,不知这干人等是不是察觉我出去,还当我要做甚,便悄悄跟了过来看看,还每人带着一种不可名状的笑容,却逼的我只得自嘲一番。
本来大凡这种级别的筵席前还要先行射礼的,但两位都盛赞我的射技,表示即便只是个礼仪,也不在我面前献丑,便将此种跳过了。小琰甚至还认为我就是摘了箭头射的,更是夸赞不已。我觉得我愈发不要脸了,因为我只是作很谦虚状地摆手糊弄过去,并没老实地解释。
为了掩盖,我还转移话题戏说钟大人前一阵乱事中攒了几日休沐,现下便可闲下来与蔡伯父多叙几日。他俩却异口同声道五日一休沐,又何需专门攒。
我惊道,难道不是“旬日一休”(十日一休)么?荆州一向如此。我在越国也是如此行事;在洛阳为司隶校尉时,我甚而一次都没休过。
钟大人不知何言以对。蔡大人却恍然大悟:荆州因多蛮夷,所用度量惯例常随往日楚制,而楚制与商制类。商时,因有“旬祭”(注:十日祭祀占卜一次,由商王主持),故旬日一休。越侯贤侄在洛阳之时,因乱事刚平,勤于政务,未念及休沐之事,故而不知。
坦率的说,我有点不忿,我一直以为就该十日一休!很是奇怪为啥一直没有人告诉我。不过仔细想来,谈到这些的时候,要么就在一群荆州人中间,要么就是类似老大老四这种戎狄说过,他们说不定还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徐征他们为何也没有异议?说不定他们认为我新到越地,自励勤政。偏巧我还一直是个头,估计没人敢为这个抱怨,更不会向我提问,让我觉得他们惫懒。
越想越觉得自己往日亏了,不过想到马上有顿饭,心情又好起来。
未想和他们一起用饭也是件麻烦事,原因就是场面上有蔡太常伯父。他显然雅兴颇浓,偏巧我以前不慎吟过几首酸诗烂赋尽为他熟知,便无视了想表示不愿献丑的我,直接转向其他二位。原本窃以为只会洗刷石板和勘正乱事的钟扶风大人也欣然附和,还没我腰高的小琰更是上蹦下跳不亦乐乎。于是这日我只得故作高雅地和人赋诗,此番就受罪大了。
由于免了射礼,这次他们便更要玩花样。我不怎么会玩这种雅事,只管在旁诺诺。他三人商量片刻,则以四块木牌上写春夏秋冬,置于暗匣之中。此中竟也算了小琰在内,一人取一个,占着哪个便以此为题。不可写出此春夏秋冬四字,却要以藏此季节于其中,谈个古人,以诗讲完此古人之事。我心头直打鼓,军中打鼓之人我怕都比古人认得多。
要说我和文人们着实差着太远,甚至小琰都兴高采烈地积极参加,毫无畏难情绪。他们确实兴致勃勃,我假装兴致勃勃。结果,我摸出一个冬来,小琰却是一个春,太常则是个夏,右扶风大人自然落得个秋。好处是,我可以拖到最后;坏处是,他们如果做得太好,我便算当场糗了。
依次请入席中,举杯换盏一番,自春先始。院内桃之夭夭,青草??,偶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若不是此时这种阵仗,真是个自在悠闲的所在。这小丫头离席在桃树下抬头片刻,又来回走了几步,似有所得,又摇头继续踱步,倒真是个忧心忡忡的小大人。
那天也算天帮小琰,那天,鸿雁正从槐里的天上北归。小琰显然受到了启发,脸上立时挂上了笑容,便似模似样地吟道:鸿雁于飞;载驰难追。适彼瀚海,俟风北吹。君子有道,一十九岁;恪尽职守,旌折穗褪。鸿雁于飞;载驰难回。适彼南山,栖木垂垂。天子射之,缚书血绘;单于始聩,苏公终归。桃之夭夭,嘉言其贵;灼灼其华,令言其魁。岂匪曾闻:上善若水;皓首拄节,长安涕泪。
太常大人只阖首捋须微笑;右扶风大人则抚掌大赞其以春始,以春终,概言苏大人北海牧羊十九年,尽在如此须臾之间,伯喈兄之女可谓奇才,假以时日,或可胜班才女。蔡伯父自然一阵感谢及谦虚。我觉得压力非常大,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片刻之间随口便能做出如此之诗,忽然觉得留在射府被人惨无人道地当獬豸围观也未必是件坏事。
再循礼互相敬酒一番后,蔡伯父显得甚喜豪饮,又多饮了不少盅。众人人各怀心思地都没催促。至少我相信自己和那两个肯定不一样,我就是在凑肠挂肚想着冬天以及如何联系到某个不知何时出现过的古人。蔡伯父终于酒意微酣,有些志得意满地站起,此番他甚是嘉许地看了看自己的宝贝闺女,便也踱到庭院之中。
我觉得夏天应该比较好做,至少桃树会长桃子。然后我牵出一个二桃杀三士,然后调侃一番晏子除功臣之事。至于秋天,正好鸿雁到回来的时候,扯到博望侯张骞大人西域而归,不也甚易。说到冬天,还有什么可说的?一想那时节桃树都枯了,连桃子都早烂掉了,漫步雪地之中,无可觅之时,我就腹中发饿琢磨不出啥值得说的了。
我出现在这等场面中,真是有辱斯文。不如专心于鬲豆之中寻大块肉先填下肚子,待会还有一场苦差。
太常大人似乎是朝北面看了一阵,似乎还能看到刚才北飞之鸿雁似的。不大久便慢慢吟诵了起来:“葛之覃兮,维枝依依;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昔公年少,志美行厉;先公之遗,咸让而辞。受业太学,圣童名起;上嘉其才,三迁而易。葛之覃兮,鸣蝉唧唧;施于中谷,薰风习习;渔阳来寇,幽并危急;公率千军,破逐万骑;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葛之覃兮,黄鸟啼啼;施于中谷,残阳凄凄;其昔在蜀,日理万机;所掌之物,珍宝山积;所凭之资,十世可藉。君游之去,百姓号泣;折辕车载,布囊蓑衣。”
我觉得伯父之作不如其女,或许就诗而言略强一些,但是以蔡大人年岁阅历,此作只能为下乘。钟大人却赞说蔡大人博闻强记,诸多语句都是一百五十年前臣下奏章所载,蔡大人竟是随口将这些旧日奏章之词与《葛覃》之调凑与一处,便成一诗。
我觉得即便如此,此做仍不堪上乘,只是应景地跟着钟扶风夸赞了几句,表示出些惊叹之意。希望我表现出了真挚,不会被蔡伯父看穿。小琰似乎和我想的类似,她干脆就没夸一句其父之作,甚至话都没说什么,只在旁安静吃饭。心中压力硬是去了大半,心道今天不至于太丢人。不过想再夸也有点心虚,因为其实我还不知道他提及的是何人。
为何总觉得年少时不知是否被银铃教训过“无论同窗,更何堪与圣童相较”的话。好像我就记住了有圣童这个人,但“圣童”究竟是何人?
钟大人见我们似乎都不甚捧场,便问蔡伯父如何想起张君游大人(张堪,字君游),蔡伯父笑道:邕掌教化,旧日典籍制度自可看到;加之号令太学,太学“圣童”之事,又怎能不知,如何不晓?又此处有岐山,忽想起当年游历幽并,仍有童子嬉戏时咏唱: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实令人慨叹。况其为留侯张子房(张良)之后;张平子大人(张衡)之祖父;而现在那个赵国司空张凯便为君游公之后裔。
“这赵国张司空如今很有名么?”现在我确实很感兴趣。
“河东郡王的女婿,那事不是很有名么?”伯喈大人眼睛瞄了一下自己的宝贝女儿,很是隐晦地没全说出来。
小琰果不其然问了什么事情,女子,即便是很小很可爱的那种,也依然对这种家长里短的事情感兴趣。我们三个大人立刻一致表示:“没啥事,就是郡王大人招了张凯做女婿。”
小琰似乎被蒙蔽了,她还轻哼了一声。或许是觉得张凯是攀龙附凤之辈。
我真有些忍不住想告诉她,其实张凯是个诱拐少女之辈。
心情放松了许多,不由得慢下填肚子,慢慢自酌自饮,寻些当年与草堂内凑成的酸诗杂队慢慢捋捋。忽脑中灵光一闪,觉得这酒确实很不错。
看来我确实不适合吟诗作赋,但着实适合贪杯。
此酒色泛红,不过与葡萄酒色略不同,葡萄酒清亮,此酒厚重;甜味也淡了些,但口中却有种厚重粘稠的感觉。
口味着实不错,初时喝得有些不明的苦,几盏下肚便都是甘甜,渐渐欲罢不能。着实灌了自己不少,发现越喝越好喝,更是推杯换盏不停。寻各种借口敬酒。还逼得两位长辈不停回礼。
蔡伯父显然开始有些喝高了,不知来得什么兴致,吟了几小段《孙子兵法》,似乎有所示意,一番抑扬顿挫完问我:越侯贤侄如何敢统帅一干乌合之众,夜袭羌人大营,且已竟成功,如何解释?联系他背的,我所作为确实和他背的没一段合得上。
我好像有点喝多了,却随口便能将以前想过的种种说了出来,很是顺畅,毫无凝滞:此事紧急,不破之,且不说让鲜卑使节耻笑,堕我大汉天威,且说皇上乃至整个朝廷在此间都有危险。既然我让各诸侯出兵,所派者但凡还能思量便能知,此战非胜即死,所不同者,只战死或归而刑死之别也,吾尚难幸免,况他人乎?众人既与我同命,敢不效死?千人之众新聚,自难统一号令;但智所需为者,集其统领,筹算谋划,授以各家之首,使之与我同心便可。令之既下,各家各自通达,有不遵者,各家各自处置,与我何干?诸亲卫皆各诸侯之亲近精锐死士,孰会丢丑抑或露怯与他人之前,必人人奋勇争先,求取军功。吾所领者,必我大汉数百年难见之剽悍劲旅也。此知己也。故此战我所虑者只敌有无防备尔。彼者,急切难克陈仓,又为张将军所部新创,虽败之,而张将军尚能领余部撤入陈仓,此敌之力已尽于此极耳。敌疲而无奈,此困像也。况大雪封山,道路湮塞;其东尚有其零散贼众,以为耳目;贼焉能料我当夜便能踏渭水新结实之冰而至;此知彼也。我趁此而袭之,胜算已十有七八矣。况有钟扶风大人和张将军所部在陈仓城中相机而动。敌焉能不败。
联想蔡伯父说了这许多经典,我不回几句也不合适,兵者,诡道也。料敌之未计,可破之。
一番说得这么多,觉得口渴难忍却又禁不住得意,直接搬起坛子很是舒畅地灌了一大口,自己仿佛就傻乐了起来。全未在意此番作派甚是不雅。
他们说了啥,我是记不太清了,应多有褒奖。似乎听到了国士无双,大汉不世出之上将这些词。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只管摆手自谦,坦言两位大人过誉。
被我打扰了几番后,钟扶风终于得着一个机会站起身来。
其实我倒真忽然想起一个问题了,钟扶风如何知道蔡伯父摘的是往日奏章之中的原句。但鉴于前面很是有事没事找借口敬酒,现在实在不好意思插嘴。要说张君游大人的祖先和后人我还都知道,偏他除了“圣童”之名有所耳闻,其他我是一概不知,但听蔡伯父的诗,我现在是基本清楚他干过什么了,果然也是位英雄人物。
就比如我现在基本知道子实就是李元礼大人之孙。爷爷是“天下楷模”(史书中原文),这孙子也是个英雄。
奇怪,我总觉得我这么想是在骂子实。不过我觉得子实要是认祖归宗,估计表字也会变了。比如小密,周仓兄弟俩被周家认进周氏宗族,表字就改成了文和,文实。
这日有点尽兴,两位大人一个原本不怎么豪迈,喝多了就豪迈;另一个本身就豪迈,喝了就更豪迈。我属于原本很豪迈,喝了就不怎么豪迈的。如果算上无论喝不喝都不怎么豪迈的小琰,我们爷四个倒真能凑一桌。
我喝多了常会想起很多伤心事,明孜一战后,好像就落下了这个毛病。
趁我还能自持时,还能压住,况且场面上还有小琰,有些事情,孩子们还是尽量别听到。不过这日其父喝痛快了,竟让小琰都敬了钟大人和我两杯,小琰很快不胜酒力,在午日暖暖阳光下就着案边睡了。其父也不多管她,除了着人取了自己的披风过来替小琰盖上,便只管劝剩下的二人一边继续推杯换盏。而我就有些抑制不住了。
我竟一下躺倒,舒展开胳膊和腿,又抱住自己的脑袋,仿佛想把一切从头中挤出不再留下。
不知是哪位忽然问子睿怎么了?另一位问:越侯大人此为如何?
何谓大汉不世出之上将?如何敢称国士无双?智怎堪当之?十六初阵,至今方四年光景,然大小战斗数十次,大多为血战恶战。而此四年,智所敌所战所伤所杀者,皆我汉人。智何堪称上将,只一屠夫尔。此四年,智身被创百处,几体无完肤。战阵之上,血浆迸溅,骨齿横飞;缺手断足,授首折腰者,俯拾皆是;尝见一士卒年少,重创于阵列之间,肠露于外,倒于尸堆之中,号泣呼母而不止,久久不绝于耳。而我跻身此间,竟无力终其种种,止其一切。休提名将如何,既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又无力平复内乱频起,而使百姓频遭屠戮,颠沛流离。待之九泉之下,何有颜面见我大汉历代英烈?
言毕泪流满面,忽觉得不妥,头脑一时清明,赶紧坐起,对着看着我深思的蔡伯父和钟大人,重又正襟危坐:二位大人见笑,小子酒力不济,胡言乱语之处,还请两位大人海涵。
二位忙表示不妨,还一起劝慰开解我,让我对往日之事不要挂怀。乱世非我等所能选,我所为者,已为善之善也。
对这种开解,我只能表示感谢。
不过钟大人似乎从我的话中得到点启发,很快成一首。平心而论,言辞平平,无甚见长,我未作记诵,当然主要是这时已经有点喝多了。不过他提到的人却引发了一番争论:马融大人。
此人我是知道的,学堂中所学经籍大多都有他的注疏传世。老师还有过品评,有老师觉得精彩大加颂扬的,也有被老师所不置可否的。更小的时候,银铃也引过马大人的注给我讲过《论语》和《离骚》。(注:马融的注大多早已失传,如果后面所谓引用,基本上是根据别人引用的《郑记》的零碎内容反推了,因为郑玄是其学生,其思想虽有其不同,但应有部分传承)
最有意思的是,争论者居然是一对父女俩。小琰不知道什么时候醒了,小脸红扑扑,眼睛睁得大大的,一丝醉意并不影响她发难于钟大人。
不过旋即被其父接过话头,这场争论就在这父女俩之间展开了。我和钟大人倒成了拉架的。
总体上,小琰对马大人后期畏惧权贵,苟且偷生于跋扈将军(注:梁冀)之下相当不满,直言命不足惜,大节怎可屈。蔡大人明显对女儿对自己的朋友没大没小地指责表示不满,而且解释道如忤逆外戚之淫威,马君之博学必不得传下,则难教后人子弟,恐酿为大憾。为传经学道义,马大人只得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况其年轻时,也曾直言敢谏,流徙朔方,险丧其命。后曾十年不得迁,告假都遭羞辱。大丈夫入仕,需得能屈能伸。
钟大人却帮小琰说话,不停提到自己并不善辞赋。只是念着郑公和卢公前几日去茂陵祭奠恩师,曾在他府上盘桓,在此处拟了祭文,还请他于白绢之上抄写一番。自己便借了些其中话语,再在此现编辞赋凑成一篇,权作应景献丑而已。
蔡大人惊道,莫非青州郑公(郑玄)也来了。钟大人点头称是。蔡大人有些黯然,此番未能与康成(郑玄的字)再见甚是可惜,早知前几日便来此处叨扰。
钟大人言道:郑公一直隐居不仕,自然来时悄无声息;甚而他与卢公到时,繇才初次得见。不比伯喈兄曾畅游天下。
小琰觉得两位长辈有把话头岔开的意思,赶紧叽里咕噜又把争论继续下去。
我忽然觉得酒醒了不少,赶紧加入争论,自然需帮着蔡大人说话,也要替钟大人打个圆场。
“小妹,两位大人,可否听智一言。”按下了红了脸的父女,与稍有些尴尬的钟大人打了个眼色,众人终于安静了下来:“智幼年懵懂未明自己身世,十八岁时自当年父母故人才得知自己本北地之人,只因昔年之乱,辗转流离至荆楚之地。与父辈为姻定之发妻同居。”
这些都是广大朝臣包括百姓都知道的我的来历,无妨再说一遍。
“智幼年即未尝见过父母,与妻相依为命,其间艰辛,难以尽言,故而知自己身世之后对当年之乱以至阉党恨之入骨。”说到这里,我决定带着一种悲愤的表情喝一杯酒,实际上就是想喝:“此后,智运道极好,忝列朝中上位,终得机会阅读各种典籍。方知,其祸我之父辈也有责任。”
这下父女俩真的不吵了,连钟大人都问我为何。
我开始一个个报名字,每一个都是党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