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天大的案子 (1/2)
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娇凄如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反而到了夜间凉爽了一些,不过蚊虫逐渐增多,转眼就过了三月初,杨真这首辅如今算是过足了瘾头,十几天功夫,便裁撤了两百多个官员,汴京还不算,就是对外边的州府,门下省也是虎视眈眈,如今百官人人自危,居然一个个勤恳起来。
杨真的京察,得到平西王的大力支持,这是整个汴京都知道的事,如今有皇帝和平西王在身后,杨真做起事来游刃有余,换作是王安石在的时候,只怕早已被人群起攻之了。可是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沉默。
作为利益交换,杨真上疏,恳请宫中拟准泉州筹措万国展览。
赵佶看了奏疏,只问了一句话:“第七百四十二章:天大的案子朕能不能去?”
杨真连想都没想,直截了当地回答道:“不能,本文字版由贴吧提供。”
赵佶立即表现出一副兴致缺缺的意思,道:“这是为何?”
杨真慨然道:“父母在,不远游。更何况是陛下?陛下乃是天下人的父母,担负社稷之重,岂可轻易离京远游?所谓万国展览,不过是我大宋厘清海政之后对万国示之以恩德的盛会而已,何须必须动身,只需遣一钦差使者前去安抚即可。老臣窃以为,平西王身份尊贵,又曾与各国打过交道,对泉州颇为熟稔,陛下何不如下旨意一封,请平西王前去泉州,召问各国藩王、使节?”
赵佶沉吟了片刻,道:“先下旨意让泉州上下筹办,待万事俱备了,再下旨意给平西王吧。”赵佶沉默了一下,又继续道:“朕听说外朝如今鸡飞狗跳,到处不得安生,杨爱卿,治大国如烹小鲜,你也老大不小了,何苦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杨真正色道:“陛下此言差矣。”
赵佶没想到杨真会顶撞自己,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听杨真继续道第七百四十二章:天大的案子:“我大宋对士大夫实在过于优渥,优渥士人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凡事不能矫枉过正,令人肆无忌惮。陛下可曾记得那一次殿中那书生对陛下的责难吗?”
赵佶脸色变得更差,抿嘴不语。
杨真继续道:“其实并非是陛下不圣明,陛下更谈不上昏庸,天下人与陛下虽然相隔咫尺,却不啻天涯之远,天下人如何看陛下,并不是看陛下的德行,而是看官。”
“看官?”赵佶不禁喃喃自语。
杨真道:“若是天下的官员都忠于职守,则陛下的爱民之心才能得以展现,太原地崩,太远大都督和太原知府知法犯法,陛下远在汴京固然忧心如焚,可是太原百姓感受不到,他们只知道,陛下所派驻的官员并不去理会他们的死活,反而成了郑家的帮凶,残害百姓的侩子手。若不是陛下以平西王为钦差,只怕太原人提及到陛下早已咬牙切齿了。”
杨真倒也是真敢说,可是赵佶何等聪明,想到上一次那书生深深刺伤他的话,也不禁动容,危襟正坐地道:“杨爱卿说得有理,朕现在倒是明白了。”
赵佶这时候反而有点激动了,杨真也没有胡乱说话,虽说他随口指出了太原和前些时日在御前的忌讳,一开始赵佶听得暗暗皱眉,可是现在却是反怒为喜,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赵佶是真的伤心了,而且颜面大失,那书生的话一直隐藏在他的心里,沉甸甸的,让他很不好受。而杨真指出,这并不是陛下不贤明,不是陛下昏庸,只是下头的官员徇私舞弊,欺蒙了陛下而已。
赵佶的心情舒畅了,没有错,朕并不坏,各地出了灾情,朕哪一次不是心有如焚?督促钦差赈济,各地的刑狱,难道朕没有少过文?这一切错就错在官员身上,是他们让朕背了黑锅,朕宅心仁厚,被天下人这般唾弃,非朕之罪,实在是有些人打着朕的招牌,在恣意不法,才酿成今日这个样子。
赵佶龙颜大悦,立即道:“杨爱卿说的不错,朝廷是该整肃一下,依朕看,现在这个样子还不够,京城要整肃,各地的路府也不能视若无睹,这件事由杨爱卿去办,朕信得过,任何犯有过失的官员,一概不能轻饶。这世上有一个太原都督,就会有十个太原都督这样的人,有一个太原知府,难道其他的知府就干净了?”他兴致勃勃地继续道:“你放心去做,出了任何事,有任何人敢横生枝节,有朕为你出头。”
杨真心里想,平西王教老夫说的这些话居然如此凑效,心里大喜过望,有了宫中坚定的支持,自己要大刀阔斧做的事就简单得多了。连忙道:“陛下圣明。”
赵佶含笑道:“平西王也常常对朕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这句话朕现在思量起来,却也没有错,处置几家官员,总比得过他们残害百姓玩忽职守的好。”
杨真连连称是,与赵佶寒暄了一阵,才从宫中出来,心里大是松了一口气,平西王是不可能永远坐镇在这汴京的,如今有了陛下的支持,自己就不必有反复了。到了正德门这边钻入轿子,吩咐人直接前往门下省,从这里到门下,... -->>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反而到了夜间凉爽了一些,不过蚊虫逐渐增多,转眼就过了三月初,杨真这首辅如今算是过足了瘾头,十几天功夫,便裁撤了两百多个官员,汴京还不算,就是对外边的州府,门下省也是虎视眈眈,如今百官人人自危,居然一个个勤恳起来。
杨真的京察,得到平西王的大力支持,这是整个汴京都知道的事,如今有皇帝和平西王在身后,杨真做起事来游刃有余,换作是王安石在的时候,只怕早已被人群起攻之了。可是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沉默。
作为利益交换,杨真上疏,恳请宫中拟准泉州筹措万国展览。
赵佶看了奏疏,只问了一句话:“第七百四十二章:天大的案子朕能不能去?”
杨真连想都没想,直截了当地回答道:“不能,本文字版由贴吧提供。”
赵佶立即表现出一副兴致缺缺的意思,道:“这是为何?”
杨真慨然道:“父母在,不远游。更何况是陛下?陛下乃是天下人的父母,担负社稷之重,岂可轻易离京远游?所谓万国展览,不过是我大宋厘清海政之后对万国示之以恩德的盛会而已,何须必须动身,只需遣一钦差使者前去安抚即可。老臣窃以为,平西王身份尊贵,又曾与各国打过交道,对泉州颇为熟稔,陛下何不如下旨意一封,请平西王前去泉州,召问各国藩王、使节?”
赵佶沉吟了片刻,道:“先下旨意让泉州上下筹办,待万事俱备了,再下旨意给平西王吧。”赵佶沉默了一下,又继续道:“朕听说外朝如今鸡飞狗跳,到处不得安生,杨爱卿,治大国如烹小鲜,你也老大不小了,何苦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杨真正色道:“陛下此言差矣。”
赵佶没想到杨真会顶撞自己,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听杨真继续道第七百四十二章:天大的案子:“我大宋对士大夫实在过于优渥,优渥士人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凡事不能矫枉过正,令人肆无忌惮。陛下可曾记得那一次殿中那书生对陛下的责难吗?”
赵佶脸色变得更差,抿嘴不语。
杨真继续道:“其实并非是陛下不圣明,陛下更谈不上昏庸,天下人与陛下虽然相隔咫尺,却不啻天涯之远,天下人如何看陛下,并不是看陛下的德行,而是看官。”
“看官?”赵佶不禁喃喃自语。
杨真道:“若是天下的官员都忠于职守,则陛下的爱民之心才能得以展现,太原地崩,太远大都督和太原知府知法犯法,陛下远在汴京固然忧心如焚,可是太原百姓感受不到,他们只知道,陛下所派驻的官员并不去理会他们的死活,反而成了郑家的帮凶,残害百姓的侩子手。若不是陛下以平西王为钦差,只怕太原人提及到陛下早已咬牙切齿了。”
杨真倒也是真敢说,可是赵佶何等聪明,想到上一次那书生深深刺伤他的话,也不禁动容,危襟正坐地道:“杨爱卿说得有理,朕现在倒是明白了。”
赵佶这时候反而有点激动了,杨真也没有胡乱说话,虽说他随口指出了太原和前些时日在御前的忌讳,一开始赵佶听得暗暗皱眉,可是现在却是反怒为喜,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赵佶是真的伤心了,而且颜面大失,那书生的话一直隐藏在他的心里,沉甸甸的,让他很不好受。而杨真指出,这并不是陛下不贤明,不是陛下昏庸,只是下头的官员徇私舞弊,欺蒙了陛下而已。
赵佶的心情舒畅了,没有错,朕并不坏,各地出了灾情,朕哪一次不是心有如焚?督促钦差赈济,各地的刑狱,难道朕没有少过文?这一切错就错在官员身上,是他们让朕背了黑锅,朕宅心仁厚,被天下人这般唾弃,非朕之罪,实在是有些人打着朕的招牌,在恣意不法,才酿成今日这个样子。
赵佶龙颜大悦,立即道:“杨爱卿说的不错,朝廷是该整肃一下,依朕看,现在这个样子还不够,京城要整肃,各地的路府也不能视若无睹,这件事由杨爱卿去办,朕信得过,任何犯有过失的官员,一概不能轻饶。这世上有一个太原都督,就会有十个太原都督这样的人,有一个太原知府,难道其他的知府就干净了?”他兴致勃勃地继续道:“你放心去做,出了任何事,有任何人敢横生枝节,有朕为你出头。”
杨真心里想,平西王教老夫说的这些话居然如此凑效,心里大喜过望,有了宫中坚定的支持,自己要大刀阔斧做的事就简单得多了。连忙道:“陛下圣明。”
赵佶含笑道:“平西王也常常对朕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这句话朕现在思量起来,却也没有错,处置几家官员,总比得过他们残害百姓玩忽职守的好。”
杨真连连称是,与赵佶寒暄了一阵,才从宫中出来,心里大是松了一口气,平西王是不可能永远坐镇在这汴京的,如今有了陛下的支持,自己就不必有反复了。到了正德门这边钻入轿子,吩咐人直接前往门下省,从这里到门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