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闲话 (2/2)
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chunyu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道日减”作为承载古今精华知识的一弯秀水,不能拔苗助长的急躁与冒进,只能用面壁闭关的虔诚、与最大耐心的守候,才能蓦然回首时瞥见那碗期盼已久的粥,淬火出炉的那狂喜一刻,才能享受到终极的“清欢至味”
食物的烹调方法很多,煎、炒、烹、炸、涮、汆、熘、蒸、烤、熏、炖等等不一而足,何必唯独偏爱一“煲”与一“熬”呢?汤、羹、饭、菜派系林立如恒河之沙,食物的形态自是堪为大千,莫非只有“粥”令君不舍笔墨!
其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我不妨以文章与烹调做个比喻,油炸食品类似杂文,浓烈有余,不可多食,早餐或可偶为;清蒸鱼虾颇如诗歌,应以原味尤盛、无异味之物为佳,俗人粗鄙者可免食;涮火锅堪比长篇小说,鸳鸯、老汤、清水之锅底幻化浸染为通俗、写实鸿篇,荤素清浊演绎为醒世、喻世、济世奇文,调料是诠释味道优劣的关键;散文随笔好似炖菜,放在炉火上穷形毕现,不拘一格,信手拈来,形散神不散即可,四季尽可消受,春有灼灼其华,秋有累累之果,夏可避暑,冬堪涤烦。粥,恰似诗经九歌体制,本是文章的肇始与鼻祖,朴实不失华美的大雅,文质彬彬堪称文中君子,一切文体若出其外、实出其里,时时可亲昵之、猥玩之。
熬粥的每一原料都对最终的味觉有所裨益,但是闭上眼睛细品,又难以揣摩与分辨每一食材的特质。原料配比上稍微增减,水的多寡,火的大小,每一细节均成为左右粥可闻可人、悦目怡神程度的因素。这就像芸芸众生一样,因为生辰八字与原籍的阴差阳错一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所以,我不效法古人“君子远庖厨”的做法,喜欢每自躬亲,体察与反思这一次与下一次之间的得失,吃粥的时候也往往气定神闲了。
对于李逵那样心浮气躁的人,是不能用粥来招待的,最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让其“嘴里淡出个鸟来”那可不是待客之道。梁实秋写雅舍小品,是因为他喜欢山城重庆山中闲居悠游,只能粥饭寄世,聊以自慰罢了;鲁迅居繁华上海滩,惯于以“匕首投枪”防身,笔墨犀利也许与三餐吃肉食有莫大关系。
李渔是袁枚之外,另一个嗜粥如命的大隐,他不仅独创了“八珍面”等别致做法,还告诫后世“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的忠言。大概是他粥吃多了,把积累下来的煲粥诀窍秘籍嫁接到文笔里去了,运笔也格外袅娜多姿起来了。
中国传统的八宝饭,尤其是腊八粥,是粥里的极品。沈从文先生在腊八粥里写道:“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我每年春节前,也特别神往,即便最不喜欢喝粥的人,也终生难以忘怀吧!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病从口入,饮食之道不可不慎,食疗当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自己脏器情况,调节饮食的五味,不能爱吃粥而胡乱添加食材。过犹不及是违反养生之道的,多食一物多受一伤,还是中庸、莫走极端为好。
清代一养生家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竟日食粥,不汁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亨大寿”将膳食的粥分为三品:上品36种“气味轻清,香美适口”如莲米粥、芡实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叶粥等;中品27种“少逊”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枣粥、龙眼粥;下品37种“重浊”如地黄粥、羊肝粥等等,都是至今常用的健脾益肾老年滋补粥。
俗语说:喜欢喝粥与汤的人多数嘴馋,现美化之而称为“美食家”大概是因为身体需要什么就嗜好吃什么吧。因为人从出生起,除了母乳,莫不以粥为首次品尝之物,到了耄耋之年,仍然以粥结束最后的终老。中年时自视身体强壮,而暂时忘记粥里的乾坤,本不足为奇。
据记载:范仲淹少时家贫,连续三年在僧舍苦读,每日食物是一锅粥,过夜的粥凝固了,就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各两块,用酱菜腌菜就着吃。最后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一代贤相,恐怕他身居庙堂之上,也得意于顿悟煲粥之道,用来收拾纷乱成一锅粥的国家与黎民吧。
粥乃米饭、面食之祖先,是食物最原始纯朴的形态,一如我们身上博爱而又善良的本性。我们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躬耕于田野,一碗好粥,就是一方高山流水、一方精神家园。一碗好粥,让我们通过品味品鉴,思接古今;通过洗口洗心,悠游天地。
为道日减”作为承载古今精华知识的一弯秀水,不能拔苗助长的急躁与冒进,只能用面壁闭关的虔诚、与最大耐心的守候,才能蓦然回首时瞥见那碗期盼已久的粥,淬火出炉的那狂喜一刻,才能享受到终极的“清欢至味”
食物的烹调方法很多,煎、炒、烹、炸、涮、汆、熘、蒸、烤、熏、炖等等不一而足,何必唯独偏爱一“煲”与一“熬”呢?汤、羹、饭、菜派系林立如恒河之沙,食物的形态自是堪为大千,莫非只有“粥”令君不舍笔墨!
其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我不妨以文章与烹调做个比喻,油炸食品类似杂文,浓烈有余,不可多食,早餐或可偶为;清蒸鱼虾颇如诗歌,应以原味尤盛、无异味之物为佳,俗人粗鄙者可免食;涮火锅堪比长篇小说,鸳鸯、老汤、清水之锅底幻化浸染为通俗、写实鸿篇,荤素清浊演绎为醒世、喻世、济世奇文,调料是诠释味道优劣的关键;散文随笔好似炖菜,放在炉火上穷形毕现,不拘一格,信手拈来,形散神不散即可,四季尽可消受,春有灼灼其华,秋有累累之果,夏可避暑,冬堪涤烦。粥,恰似诗经九歌体制,本是文章的肇始与鼻祖,朴实不失华美的大雅,文质彬彬堪称文中君子,一切文体若出其外、实出其里,时时可亲昵之、猥玩之。
熬粥的每一原料都对最终的味觉有所裨益,但是闭上眼睛细品,又难以揣摩与分辨每一食材的特质。原料配比上稍微增减,水的多寡,火的大小,每一细节均成为左右粥可闻可人、悦目怡神程度的因素。这就像芸芸众生一样,因为生辰八字与原籍的阴差阳错一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所以,我不效法古人“君子远庖厨”的做法,喜欢每自躬亲,体察与反思这一次与下一次之间的得失,吃粥的时候也往往气定神闲了。
对于李逵那样心浮气躁的人,是不能用粥来招待的,最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让其“嘴里淡出个鸟来”那可不是待客之道。梁实秋写雅舍小品,是因为他喜欢山城重庆山中闲居悠游,只能粥饭寄世,聊以自慰罢了;鲁迅居繁华上海滩,惯于以“匕首投枪”防身,笔墨犀利也许与三餐吃肉食有莫大关系。
李渔是袁枚之外,另一个嗜粥如命的大隐,他不仅独创了“八珍面”等别致做法,还告诫后世“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的忠言。大概是他粥吃多了,把积累下来的煲粥诀窍秘籍嫁接到文笔里去了,运笔也格外袅娜多姿起来了。
中国传统的八宝饭,尤其是腊八粥,是粥里的极品。沈从文先生在腊八粥里写道:“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我每年春节前,也特别神往,即便最不喜欢喝粥的人,也终生难以忘怀吧!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病从口入,饮食之道不可不慎,食疗当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自己脏器情况,调节饮食的五味,不能爱吃粥而胡乱添加食材。过犹不及是违反养生之道的,多食一物多受一伤,还是中庸、莫走极端为好。
清代一养生家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竟日食粥,不汁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亨大寿”将膳食的粥分为三品:上品36种“气味轻清,香美适口”如莲米粥、芡实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叶粥等;中品27种“少逊”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枣粥、龙眼粥;下品37种“重浊”如地黄粥、羊肝粥等等,都是至今常用的健脾益肾老年滋补粥。
俗语说:喜欢喝粥与汤的人多数嘴馋,现美化之而称为“美食家”大概是因为身体需要什么就嗜好吃什么吧。因为人从出生起,除了母乳,莫不以粥为首次品尝之物,到了耄耋之年,仍然以粥结束最后的终老。中年时自视身体强壮,而暂时忘记粥里的乾坤,本不足为奇。
据记载:范仲淹少时家贫,连续三年在僧舍苦读,每日食物是一锅粥,过夜的粥凝固了,就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各两块,用酱菜腌菜就着吃。最后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一代贤相,恐怕他身居庙堂之上,也得意于顿悟煲粥之道,用来收拾纷乱成一锅粥的国家与黎民吧。
粥乃米饭、面食之祖先,是食物最原始纯朴的形态,一如我们身上博爱而又善良的本性。我们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躬耕于田野,一碗好粥,就是一方高山流水、一方精神家园。一碗好粥,让我们通过品味品鉴,思接古今;通过洗口洗心,悠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