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长弓牧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缘于那句洪钟大吕般沉重的叹息,我结识了杜甫。
在浩荡迭佚的教科书里,他面容清矍,形容枯蒿,冷峻的双眼深情地注视着普天下苦难众生。天渐冷,寒意浓,他挥一挥望空飞舞的长袖,捋一把已经花白的胡须,让一个苍凉的声音穿越千年忧戚,在人们心弦上留下重重的一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相信,和我一样的许多人,都曾在杜诗的平平仄仄中真切地触摸过诗人不安的灵魂。
于那首妇孺皆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还得知老杜曾经就是我的近邻。
最早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是我就读的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课时,一惯作风严谨的老师开始莫名其妙地兴奋,声音高了许多不说,还破天荒在课堂上手舞足蹈。我们一班孩子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老师更加得意,卖了很多关子,才情绪激昂地告诉我们,三台(梓州)就是这首诗的产床,老杜当年在这里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这般激动。
在卑居一隅的穷乡僻壤,居然还有如此显赫的近邻!我们没有理由不跟着老师一起兴奋、激动、感叹。的确,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杜甫都是一座碑,一座用诗凝成的不朽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屹立在中国历史中。一千四百余首绝唱,震撼千年,至今仍余音绕梁。
然而,当我一不小心成了老杜近邻的时候,先前罩在他头上的那些光环却淡了,停留于心的更多是对故人的想念与感怀。
老杜出生于簪缨世家、书香门第,这使得他青少年时期有机会饱览诗书、裘马轻狂。无奈祖上的福荫浅薄,家道中落使他又不得不加入了饥寒交迫者的行列。诗书难解腹中饥,他无力支撑起破碎的家国,只好眼睁睁地看见“路有冻死骨、炕有饿死儿”;他甚至无力支撑起自己羸弱的身躯,客死湘江舟中四十三年,才由子孙将尸骨运回故里安葬。他曾经苦苦奋斗,遗憾的是,他永远走不出“奉儒守官”的古训,在他的人生意念中,惟有作官才是济世救民的康庄大道。因此,为了及第入仕,他从二十四岁一直考到年近四十仍壮心不已;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他困守长安十年,四处求人,尝尽世态炎凉;为了引起士大夫阶层的注意,他甚至不惜以献诗献赋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他曾经当过管兵器的小官,也曾蒙友人严武抬爱客串过府中幕僚,但终究未能“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换一个时代,杜甫或许就是那定国安邦的栋梁,偏在那个时候,沉甸甸的官员名册里就挤不进杜甫这两个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一颗仁者之心,终不愿寄情山水,一出人生悲剧只好一再上演续集。
我真的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在杜甫的评传中浓墨重彩地书一笔“曾任左拾遗,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乍一看,阶级成分不低,颇有正本清源、验明正身的味道。其实,作为乡邻,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杜甫原本就是一介布衣,一介平凡清苦却又不乏强烈忧患意识的布衣。在很多时候,我甚至还固执地认为,是公门里走出了一位伤痕累累的小官人,史册中才冉冉升起一颗光耀千古的星辰。
我相信,我的先辈之所以伸出热情的双臂接纳了这个孤独漂泊的流浪者,是出自于世代相袭的古道热肠和对兵荒马乱的年月中颠沛流离者的同情,而并非因为老杜的名头太响,有追星捧月的嫌疑。正因为如此,与曾经流连于此的李商隐、薛涛... -->>
缘于那句洪钟大吕般沉重的叹息,我结识了杜甫。
在浩荡迭佚的教科书里,他面容清矍,形容枯蒿,冷峻的双眼深情地注视着普天下苦难众生。天渐冷,寒意浓,他挥一挥望空飞舞的长袖,捋一把已经花白的胡须,让一个苍凉的声音穿越千年忧戚,在人们心弦上留下重重的一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相信,和我一样的许多人,都曾在杜诗的平平仄仄中真切地触摸过诗人不安的灵魂。
于那首妇孺皆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还得知老杜曾经就是我的近邻。
最早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是我就读的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课时,一惯作风严谨的老师开始莫名其妙地兴奋,声音高了许多不说,还破天荒在课堂上手舞足蹈。我们一班孩子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老师更加得意,卖了很多关子,才情绪激昂地告诉我们,三台(梓州)就是这首诗的产床,老杜当年在这里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这般激动。
在卑居一隅的穷乡僻壤,居然还有如此显赫的近邻!我们没有理由不跟着老师一起兴奋、激动、感叹。的确,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杜甫都是一座碑,一座用诗凝成的不朽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屹立在中国历史中。一千四百余首绝唱,震撼千年,至今仍余音绕梁。
然而,当我一不小心成了老杜近邻的时候,先前罩在他头上的那些光环却淡了,停留于心的更多是对故人的想念与感怀。
老杜出生于簪缨世家、书香门第,这使得他青少年时期有机会饱览诗书、裘马轻狂。无奈祖上的福荫浅薄,家道中落使他又不得不加入了饥寒交迫者的行列。诗书难解腹中饥,他无力支撑起破碎的家国,只好眼睁睁地看见“路有冻死骨、炕有饿死儿”;他甚至无力支撑起自己羸弱的身躯,客死湘江舟中四十三年,才由子孙将尸骨运回故里安葬。他曾经苦苦奋斗,遗憾的是,他永远走不出“奉儒守官”的古训,在他的人生意念中,惟有作官才是济世救民的康庄大道。因此,为了及第入仕,他从二十四岁一直考到年近四十仍壮心不已;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他困守长安十年,四处求人,尝尽世态炎凉;为了引起士大夫阶层的注意,他甚至不惜以献诗献赋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他曾经当过管兵器的小官,也曾蒙友人严武抬爱客串过府中幕僚,但终究未能“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换一个时代,杜甫或许就是那定国安邦的栋梁,偏在那个时候,沉甸甸的官员名册里就挤不进杜甫这两个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一颗仁者之心,终不愿寄情山水,一出人生悲剧只好一再上演续集。
我真的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在杜甫的评传中浓墨重彩地书一笔“曾任左拾遗,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乍一看,阶级成分不低,颇有正本清源、验明正身的味道。其实,作为乡邻,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杜甫原本就是一介布衣,一介平凡清苦却又不乏强烈忧患意识的布衣。在很多时候,我甚至还固执地认为,是公门里走出了一位伤痕累累的小官人,史册中才冉冉升起一颗光耀千古的星辰。
我相信,我的先辈之所以伸出热情的双臂接纳了这个孤独漂泊的流浪者,是出自于世代相袭的古道热肠和对兵荒马乱的年月中颠沛流离者的同情,而并非因为老杜的名头太响,有追星捧月的嫌疑。正因为如此,与曾经流连于此的李商隐、薛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