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房玄龄没有吹自己多么的有能力,只是默默的为李世民做事,他相信事实胜过一切吹牛。随军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别的人都争取金银珠宝,什么值钱拿什么,什么稀罕抢什么,房玄龄则选取人才,为李世民所用,一旦看到才华出众的谋臣武将,房玄龄倾心与之结交。
房玄龄的所作所为,正和李世民收拢人才的心,渐渐的房玄龄更受李世民的重用。行军打仗,都骑在马上,每次起草文书,房玄龄停下马,很快就写完,语句通顺,辞藻流畅,之前不用打草稿。
替李世民向李渊报告军情,讲述的栩栩如生,全面而不罗嗦,有重点而不简略,李渊看的得津津有味,千里之外的事,看房玄龄的奏章,就向亲身经历过一样,而且言语之间也不忘拍李渊的马屁。
李渊曾经热情洋溢的夸奖房玄龄:“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计谋百端,能力突出,被李渊驱逐出秦王府(李建成搞的鬼),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将二人秘密召回,房玄龄素以谋略见长,又最受李世民信任,猜测玄武门之变老房没少献密计(说成是毒计也不为过)。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房玄龄立刻水涨船高,当了宰相,贞观元年,论功行赏,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被定为第一等,进爵刑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房玄龄总司朝政,竭尽全力,不敢有一日懈怠,不敢有一事疏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为李世民打工。
行政能力虽然突出,毕竟是人。时间长了也累,一开始还有杜如晦陪着。两个人一起办事,一起背黑锅,后来杜如晦两腿一蹬,西天取经去了,就只剩下老房一个人苦苦撑着大局,还好有精神病魏征、二杆子王珪等人,时常敲打李世民一下,要不然自己的日子更不好过。
房玄龄性格谦虚谨慎。看到别人有长处,就好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拿自己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缺点,尽量包容他人的缺点。任用官员,唯才是举,不为贫富贵贱,行事公平正义。
执行法律,以宽为主,不愿有一人因冤而入狱。房玄龄执政二十余年出贞观之治。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已经六十多岁,年老多病,精力大不如之前旺盛。想和李世民撂挑子,回家养老,老子没日没夜的为你(李世民)干了这么久,也够意思了。但是李世民只给了一句话——不行。
他秉持着一个原则,这年头人才好遇,绝顶人才不好找,一旦遇见了,说什么也不可放过。接着李世民一阵忽悠,你一辈子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我都记在心里呢。不会忘记的,现在国家要是没了你这位良相。就像突然少了两只手,可怎么办啊?所以国家不能没有你。
话都说到这份上,房玄龄也不好再坚持,接着干吧。既然上了“贼船”,想下去不容易。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功臣在凌烟阁上画像,一共二十四位,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房玄龄和他的老搭档杜如晦光荣上榜。
房玄龄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可恃宠而骄,要谦虚做人,收集古代治家名言,写在屏风上,一个儿子给一个屏风,告诉他们按照屏风上去做,足以安生立命,保家立业。就这样,房玄龄又为国家服务了六年,他生命中最后的青春都在这六年中燃烧尽了,然后贞观二十二年,他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死前,房玄龄心忧社稷,上书劝谏李世民不可再征高句丽,李世民很激动的对他的女儿高阳公主(房玄龄的儿媳)说:“这个人快要死了,还在惦念着国家。”李世民握着手和房玄龄道别,生离死别,悲不自胜!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房玄龄死,享年七十岁,陪葬昭陵,谥号“文昭”。
房玄龄一生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一代贤人,良相名垂后世!“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唐代柳芳叹道:“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位贤相;然无迹可寻,徳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王珪)、魏(魏征)善诤谏而房、杜让其贤,英(英国公李绩,民间传说的徐茂功是也)、卫(卫国公李靖)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上面一段文言文,说的情真意切,中正公允,因此写下。
千古诤臣魏征魏征,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省事邢台市),魏征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估计吃饭是个大问题,但是魏征却没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史载:落拓有大志。典型得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那种人,这种人是不为他周边的环境所融的,毕竟大家伙都是贫农,天天为了吃饭而奋斗,这时候偏跑出来一个整日喊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很让人闹腾,更为重要的是白吃饭,不干活,而且每顿都不少吃。饭是要给那些有用的人的,有用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用较少的投入(饭)获得最大的产出(粮食)。
魏征肯定不属于有用的人,要不说他是个废人,大家都是心情好,吃着白饭,受着白眼,魏征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他认为这是应该的。他想自己和家里人的分工有所不同,自己负责努力读书,以后做官,而其他人是为了吃饭而弄粮食,虽然工作不同,同样值得尊敬。魏征很好的发挥了职业无高低,分工各不同理念。
他常说自己以后飞黄腾达了,一定好好报答家里人。被他这么一说,家里人还是投以了赞成的目光,然而好景不长,家里本来就穷,偏有赶上自然灾害。再也过不下去了,魏征想象了想,不能继续成为家中的拖累。也有可能是被家里人捻了出来。我们也不想要你的报答了,只要你现在不拖累我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
经历了大的变故,很多最初的想法,都是会改变的。一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变来变去,自己都无法知道,当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离去……能够一直没有忘记最初理想。并且一直坚持努力去圆梦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值得尊敬的。
于是,魏征到了道观,当了一名道士,他希望自己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太多的人怀疑自己,更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梦想的人,并不一定全部走向伟大。但没有做过梦的人,是可悲的。
对于未来,魏征很忐忑。但是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不要可悲,只要还能坚持,就要挺着。在道观,并不像魏征想的那样轻松,他也要劳动,似乎比在家中干的活还多。
魏征就像一个奴隶,为道观的主人免费的干活,能得的唯一报酬就是一碗冷冷的饭。那些道观的主人。可以结婚、娶女人、生孩子、有自己的土地(当地主),和正常人家没有什么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用向政府纳税(这个很优待)。闲暇的时候,魏征拼命的读书。一开始他什么书都读,涉猎广泛,后来,看见天下渐乱,群雄并起,魏征可以专意于阴阳家,纵横之术。张仪、苏秦都是魏征的偶像,魏征也想象着自己在乱世中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只是不知道,家里人还好吗?不用问,魏征似乎可以猜到,这样的乱世,平民百姓想活下去几乎是一种奢望,虽然他们不理解我,但是我还是不愿意相信……读过书,有思想,有理想,魏征渐渐有了名气,常常有各地所谓的豪杰来拜访他,观主对他也客气多了,再... -->>
房玄龄没有吹自己多么的有能力,只是默默的为李世民做事,他相信事实胜过一切吹牛。随军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别的人都争取金银珠宝,什么值钱拿什么,什么稀罕抢什么,房玄龄则选取人才,为李世民所用,一旦看到才华出众的谋臣武将,房玄龄倾心与之结交。
房玄龄的所作所为,正和李世民收拢人才的心,渐渐的房玄龄更受李世民的重用。行军打仗,都骑在马上,每次起草文书,房玄龄停下马,很快就写完,语句通顺,辞藻流畅,之前不用打草稿。
替李世民向李渊报告军情,讲述的栩栩如生,全面而不罗嗦,有重点而不简略,李渊看的得津津有味,千里之外的事,看房玄龄的奏章,就向亲身经历过一样,而且言语之间也不忘拍李渊的马屁。
李渊曾经热情洋溢的夸奖房玄龄:“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计谋百端,能力突出,被李渊驱逐出秦王府(李建成搞的鬼),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将二人秘密召回,房玄龄素以谋略见长,又最受李世民信任,猜测玄武门之变老房没少献密计(说成是毒计也不为过)。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房玄龄立刻水涨船高,当了宰相,贞观元年,论功行赏,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被定为第一等,进爵刑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房玄龄总司朝政,竭尽全力,不敢有一日懈怠,不敢有一事疏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为李世民打工。
行政能力虽然突出,毕竟是人。时间长了也累,一开始还有杜如晦陪着。两个人一起办事,一起背黑锅,后来杜如晦两腿一蹬,西天取经去了,就只剩下老房一个人苦苦撑着大局,还好有精神病魏征、二杆子王珪等人,时常敲打李世民一下,要不然自己的日子更不好过。
房玄龄性格谦虚谨慎。看到别人有长处,就好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拿自己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缺点,尽量包容他人的缺点。任用官员,唯才是举,不为贫富贵贱,行事公平正义。
执行法律,以宽为主,不愿有一人因冤而入狱。房玄龄执政二十余年出贞观之治。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已经六十多岁,年老多病,精力大不如之前旺盛。想和李世民撂挑子,回家养老,老子没日没夜的为你(李世民)干了这么久,也够意思了。但是李世民只给了一句话——不行。
他秉持着一个原则,这年头人才好遇,绝顶人才不好找,一旦遇见了,说什么也不可放过。接着李世民一阵忽悠,你一辈子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我都记在心里呢。不会忘记的,现在国家要是没了你这位良相。就像突然少了两只手,可怎么办啊?所以国家不能没有你。
话都说到这份上,房玄龄也不好再坚持,接着干吧。既然上了“贼船”,想下去不容易。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功臣在凌烟阁上画像,一共二十四位,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房玄龄和他的老搭档杜如晦光荣上榜。
房玄龄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可恃宠而骄,要谦虚做人,收集古代治家名言,写在屏风上,一个儿子给一个屏风,告诉他们按照屏风上去做,足以安生立命,保家立业。就这样,房玄龄又为国家服务了六年,他生命中最后的青春都在这六年中燃烧尽了,然后贞观二十二年,他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死前,房玄龄心忧社稷,上书劝谏李世民不可再征高句丽,李世民很激动的对他的女儿高阳公主(房玄龄的儿媳)说:“这个人快要死了,还在惦念着国家。”李世民握着手和房玄龄道别,生离死别,悲不自胜!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房玄龄死,享年七十岁,陪葬昭陵,谥号“文昭”。
房玄龄一生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一代贤人,良相名垂后世!“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唐代柳芳叹道:“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位贤相;然无迹可寻,徳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王珪)、魏(魏征)善诤谏而房、杜让其贤,英(英国公李绩,民间传说的徐茂功是也)、卫(卫国公李靖)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上面一段文言文,说的情真意切,中正公允,因此写下。
千古诤臣魏征魏征,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省事邢台市),魏征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估计吃饭是个大问题,但是魏征却没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史载:落拓有大志。典型得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那种人,这种人是不为他周边的环境所融的,毕竟大家伙都是贫农,天天为了吃饭而奋斗,这时候偏跑出来一个整日喊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很让人闹腾,更为重要的是白吃饭,不干活,而且每顿都不少吃。饭是要给那些有用的人的,有用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用较少的投入(饭)获得最大的产出(粮食)。
魏征肯定不属于有用的人,要不说他是个废人,大家都是心情好,吃着白饭,受着白眼,魏征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他认为这是应该的。他想自己和家里人的分工有所不同,自己负责努力读书,以后做官,而其他人是为了吃饭而弄粮食,虽然工作不同,同样值得尊敬。魏征很好的发挥了职业无高低,分工各不同理念。
他常说自己以后飞黄腾达了,一定好好报答家里人。被他这么一说,家里人还是投以了赞成的目光,然而好景不长,家里本来就穷,偏有赶上自然灾害。再也过不下去了,魏征想象了想,不能继续成为家中的拖累。也有可能是被家里人捻了出来。我们也不想要你的报答了,只要你现在不拖累我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
经历了大的变故,很多最初的想法,都是会改变的。一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变来变去,自己都无法知道,当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离去……能够一直没有忘记最初理想。并且一直坚持努力去圆梦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值得尊敬的。
于是,魏征到了道观,当了一名道士,他希望自己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太多的人怀疑自己,更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梦想的人,并不一定全部走向伟大。但没有做过梦的人,是可悲的。
对于未来,魏征很忐忑。但是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不要可悲,只要还能坚持,就要挺着。在道观,并不像魏征想的那样轻松,他也要劳动,似乎比在家中干的活还多。
魏征就像一个奴隶,为道观的主人免费的干活,能得的唯一报酬就是一碗冷冷的饭。那些道观的主人。可以结婚、娶女人、生孩子、有自己的土地(当地主),和正常人家没有什么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用向政府纳税(这个很优待)。闲暇的时候,魏征拼命的读书。一开始他什么书都读,涉猎广泛,后来,看见天下渐乱,群雄并起,魏征可以专意于阴阳家,纵横之术。张仪、苏秦都是魏征的偶像,魏征也想象着自己在乱世中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只是不知道,家里人还好吗?不用问,魏征似乎可以猜到,这样的乱世,平民百姓想活下去几乎是一种奢望,虽然他们不理解我,但是我还是不愿意相信……读过书,有思想,有理想,魏征渐渐有了名气,常常有各地所谓的豪杰来拜访他,观主对他也客气多了,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