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候,定州的杨津也在干同样的工作。
不过,由于两人没有做好沟通。策反虽然成功,但结局却是两人都没有想到甚至是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他们的工作间接地促成了比鲜于修礼更厉害的葛荣的崛起。
杨津的策反工作比元渊成效大。
是杨津的水平比元渊高吗?不是,差别在于两人手里握有的筹码不同。
元渊策反靠的是空口承诺,开出去的是空头支票。至于到时候能不能兑现,这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杨津手里有硬通货,在他接任北讨都督的时候,跟皇帝要了二十枚铁券,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丹书铁券,有了这玩意,不论是多大的罪责都可以免除处罚。俗话说空口无凭,铁字比上嘴唇碰下嘴唇瞎白话可管用的多。
杨津联络的是叛军主帅元洪业和督将尉灵根、程杀鬼、潘法显等人,元洪业的堂兄元叉曾经把胡太后囚禁在后宫,后来胡太后复出,元叉被一步步逼上绝路。他便想出一计,特地安排元洪业等人在定州一带秘密联络北镇降卒起事,这样一来他元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领兵出征,元叉希望这样借着剿匪逃过一劫,当然阴谋没有得逞,他便送了命。
元洪业等没有退路了,只好跟着鲜于修礼混了,对他们这样的人而言谋反的目的就是为了活命。现在看到杨津有承诺有铁券,几个人都动心了,他们开始密谋做掉鲜于修礼。将功赎罪。
与此同时,毛普贤接待了元渊特使元晏,他们也在准备投降的事。
两派人都在下边搞小动作,他们没有提防的是有一个人也在密切地注视着他们的动静。
葛荣!
葛荣的内心其实一直很纠结,再怎么说自己也曾经干过政府军的高级军官,现在受一个小兵的领导。要说特别心甘情愿那是撒谎,过去鲜于修礼处处尊重自己。还算有点心理上的安慰,而现在。这个小兵有什么事都找那个降将毛普贤去了。
但是,我知道毛普贤这小子不和我们是一伙的,甚至,元洪业这些人也靠不住。不过,如果把话跟鲜于修礼挑明了,说不定会让人觉得自己是羡慕嫉妒恨,打草惊蛇却于事无补。
葛荣秘密做了安排。
三方人马在底下暗流涌动,身处漩涡中心的鲜于修礼却浑然不觉。
位子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如果屁股下的位子超过了你脑袋提供的智慧,结果就如曹操跟孙权说的,那个位子就是个火炉,坐上去能把人屁股烤焦。
接下来的某一天,元洪业等人突然发难,折腾得大魏政府焦头烂额的鲜于修礼和毛普贤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然而,还没等元洪业等人兴奋劲过去,葛荣的人就将他们包围了。
事情简单了,真王天子被混入革命队伍的逆贼元洪业杀害,葛荣将一干叛臣诛灭,然后,顺理成章地做了老大。
这是细节,有的史书就直接记载为葛荣杀修礼,这跟号称“在晋董狐笔”记载赵盾弑君一样,道理上说得过去,却不是事实。
葛荣八月份做了老大,九月便跟广阳王元渊打了一仗。
杀死元洪业后,葛荣考虑到自己刚刚取代老大的位子,底下人肯定不安心,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对我心存疑虑,这个时候军队的战力肯定会下降,还是暂时避开政府军锋芒吧。念及此,葛荣命令大军北度瀛洲。
元渊见叛军北走,也清楚现在葛荣军队内部整合需要时间,那么现在正是痛击敌人的最好时机,于是率军尾随而来。
葛荣虽然不想打却也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他也很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倒霉的不是元渊是元融,他带领的是政府军左军。
元融到了博野白牛逻,葛荣的轻骑突然掩杀过来,官军就这样稀里糊涂败了,元融死于乱军之中。元渊见左军不利,不敢轻易去碰葛荣的精锐,于是顿兵不前,等待时机。
葛荣大胜后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至于为什么用齐做国号,据说当时有一个“代魏者齐”的传言,葛荣要上应天命。
葛荣知道,老大的位子要坐稳还需要弟兄们的支持,利益捆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于是这位大齐天子毫不吝啬地为弟兄们加官进爵,鲜于修礼旧部的大头目们封王,小头目封将,在这次官爵普调中,任褒为尚书仆射,葛苌为乐陵王,宇文洛生做了渔阳王,怀朔镇人潘乐授京兆王、王基为济北王、可朱浑道元为梁王,代人田怙、宇文泰、独孤如愿做了督将。
葛荣士气正旺,因此,元渊等待时机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
可是,纵然葛荣给他时间,朝廷却等不及了,在接连平叛失利后,大魏朝太需要一场真正的胜利了。
因为修史的缘故,诋毁魏收的人排成了队,弄得高洋不胜其烦,但高洋虽然胡闹,但他知道修史的困难,早在给魏收布置任务的时候高洋就说绝对不会学习道武帝对待崔浩那样。崔浩修国史,修来修去遭到了灭门之灾,最重要的原因是把北魏先人们那些不宜见光的乱七八糟的事据实写了。所以,《魏书》能有今天,高洋可谓功莫大焉。
北齐灭后,魏收被人从坟墓里请出来,尸骨抛在野外。
魏收的结局告诉我们,写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被砍头,有的人遭宫刑,有的人被灭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未完待续)
候,定州的杨津也在干同样的工作。
不过,由于两人没有做好沟通。策反虽然成功,但结局却是两人都没有想到甚至是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他们的工作间接地促成了比鲜于修礼更厉害的葛荣的崛起。
杨津的策反工作比元渊成效大。
是杨津的水平比元渊高吗?不是,差别在于两人手里握有的筹码不同。
元渊策反靠的是空口承诺,开出去的是空头支票。至于到时候能不能兑现,这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杨津手里有硬通货,在他接任北讨都督的时候,跟皇帝要了二十枚铁券,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丹书铁券,有了这玩意,不论是多大的罪责都可以免除处罚。俗话说空口无凭,铁字比上嘴唇碰下嘴唇瞎白话可管用的多。
杨津联络的是叛军主帅元洪业和督将尉灵根、程杀鬼、潘法显等人,元洪业的堂兄元叉曾经把胡太后囚禁在后宫,后来胡太后复出,元叉被一步步逼上绝路。他便想出一计,特地安排元洪业等人在定州一带秘密联络北镇降卒起事,这样一来他元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领兵出征,元叉希望这样借着剿匪逃过一劫,当然阴谋没有得逞,他便送了命。
元洪业等没有退路了,只好跟着鲜于修礼混了,对他们这样的人而言谋反的目的就是为了活命。现在看到杨津有承诺有铁券,几个人都动心了,他们开始密谋做掉鲜于修礼。将功赎罪。
与此同时,毛普贤接待了元渊特使元晏,他们也在准备投降的事。
两派人都在下边搞小动作,他们没有提防的是有一个人也在密切地注视着他们的动静。
葛荣!
葛荣的内心其实一直很纠结,再怎么说自己也曾经干过政府军的高级军官,现在受一个小兵的领导。要说特别心甘情愿那是撒谎,过去鲜于修礼处处尊重自己。还算有点心理上的安慰,而现在。这个小兵有什么事都找那个降将毛普贤去了。
但是,我知道毛普贤这小子不和我们是一伙的,甚至,元洪业这些人也靠不住。不过,如果把话跟鲜于修礼挑明了,说不定会让人觉得自己是羡慕嫉妒恨,打草惊蛇却于事无补。
葛荣秘密做了安排。
三方人马在底下暗流涌动,身处漩涡中心的鲜于修礼却浑然不觉。
位子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如果屁股下的位子超过了你脑袋提供的智慧,结果就如曹操跟孙权说的,那个位子就是个火炉,坐上去能把人屁股烤焦。
接下来的某一天,元洪业等人突然发难,折腾得大魏政府焦头烂额的鲜于修礼和毛普贤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然而,还没等元洪业等人兴奋劲过去,葛荣的人就将他们包围了。
事情简单了,真王天子被混入革命队伍的逆贼元洪业杀害,葛荣将一干叛臣诛灭,然后,顺理成章地做了老大。
这是细节,有的史书就直接记载为葛荣杀修礼,这跟号称“在晋董狐笔”记载赵盾弑君一样,道理上说得过去,却不是事实。
葛荣八月份做了老大,九月便跟广阳王元渊打了一仗。
杀死元洪业后,葛荣考虑到自己刚刚取代老大的位子,底下人肯定不安心,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对我心存疑虑,这个时候军队的战力肯定会下降,还是暂时避开政府军锋芒吧。念及此,葛荣命令大军北度瀛洲。
元渊见叛军北走,也清楚现在葛荣军队内部整合需要时间,那么现在正是痛击敌人的最好时机,于是率军尾随而来。
葛荣虽然不想打却也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他也很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倒霉的不是元渊是元融,他带领的是政府军左军。
元融到了博野白牛逻,葛荣的轻骑突然掩杀过来,官军就这样稀里糊涂败了,元融死于乱军之中。元渊见左军不利,不敢轻易去碰葛荣的精锐,于是顿兵不前,等待时机。
葛荣大胜后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至于为什么用齐做国号,据说当时有一个“代魏者齐”的传言,葛荣要上应天命。
葛荣知道,老大的位子要坐稳还需要弟兄们的支持,利益捆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于是这位大齐天子毫不吝啬地为弟兄们加官进爵,鲜于修礼旧部的大头目们封王,小头目封将,在这次官爵普调中,任褒为尚书仆射,葛苌为乐陵王,宇文洛生做了渔阳王,怀朔镇人潘乐授京兆王、王基为济北王、可朱浑道元为梁王,代人田怙、宇文泰、独孤如愿做了督将。
葛荣士气正旺,因此,元渊等待时机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
可是,纵然葛荣给他时间,朝廷却等不及了,在接连平叛失利后,大魏朝太需要一场真正的胜利了。
因为修史的缘故,诋毁魏收的人排成了队,弄得高洋不胜其烦,但高洋虽然胡闹,但他知道修史的困难,早在给魏收布置任务的时候高洋就说绝对不会学习道武帝对待崔浩那样。崔浩修国史,修来修去遭到了灭门之灾,最重要的原因是把北魏先人们那些不宜见光的乱七八糟的事据实写了。所以,《魏书》能有今天,高洋可谓功莫大焉。
北齐灭后,魏收被人从坟墓里请出来,尸骨抛在野外。
魏收的结局告诉我们,写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被砍头,有的人遭宫刑,有的人被灭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