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因为李世民的反间计发挥了作用,颉利、突利叔侄被成功地离间。突利对李世民心悦诚服,不想再与其为敌。
他自认为只有和李世民这样的英雄豪杰才有共同语言,所以愿意和李世民结为真正的异性兄弟。而颉利在膨胀的野心驱动下,还一直想通过战争征服唐朝的锦绣河山。
第二件奇事:
《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刚刚即位还没来得及改年号的李世民,就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颉利可汗想趁大唐政权交接、李世民立足未稳之际,到中原大肆劫掠一番,要是能一举灭掉大唐更好。颉利的十多万大军南下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而后挺进到武功(今陕西武功),一路所向披靡。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今陕西高陵)。李世民任命大将尉迟敬德为泾州地区野战军总司令(泾州道行军总管),进军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果然勇不可挡,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1000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的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突厥骑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扬数十里。长安兵力空虚只有几万人马,不得不实行戒严,军民人心惶惶。
颉利派遣谋臣执失思力来长安,侦察唐朝虚实。执失思力夸口说:“颉利、突利二位可汗统兵百万,现在来啦!”李世民说:“我曾经和你们可汗当面盟约,你们怎么又出尔反尔。况且当初我们大军去的时候。你们两位可汗都和我说的好好的。所以,我还赏赐给你们数不清的珠宝和丝绸。你们怎敢又擅自进兵到我的国都附近,还在这里夸夸其谈?
现在我就杀了你。来祭旗立威!”执失思力吓得连求饶命。萧瑀、封德彝等大臣怕把事闹大,都劝李世民不如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以礼遣返算了。
李世民没有答应。而把他关押在门下省,听候发落。他决定亲自化解这场干戈,再给贪婪的颉利上一课。于是,李世民带着萧瑀、高士廉、房玄龄、周范等6个文臣武将,出玄武门来到渭水便桥旁,又一次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高盛呵斥、中气十足,责问颉利为什么背叛盟约?突厥贵族看见李世民“天颜”都十分震惊,纷纷下马跪拜。颉利拦都拦不住。一会儿,唐军抵达。铠甲鲜明、旌旗招展、军容整肃,突厥人非常惊恐,摸不清唐军的底细。
李世民与颉利各自端坐马上,大军远远地隔岸对峙。萧瑀以为李世民大意轻敌。
李世民就先给他上了一课,揭示了他的战略意图。李世民说:“我的思考已经成熟了,不是你们预先能理解的。突厥人挥师进犯,是认为我朝发生了变故,不能再打仗。我们要是关起城门一味防守,突厥一定会对中原大肆掠夺。
所以。我偏偏就带这么几个人出来和他对阵,表示无所畏惧。我们还让大军列阵,让他们知道我决战的信心。他们深入大唐境内。就怕回不去。所以要是打仗,我们一定能打赢。
要是讲和,则能维护和平大局。克敌制胜,就在此一举了!”一切都让李世民的预料和掌控之中,没过多久颉利果然派人请求和谈,李世民答应“再给突厥人一次机会”。第二天,李世民和颉利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盟誓,签署了和平协议,突厥灰溜溜地退兵了。
说起这个便桥。还真是有些来头。这可不是一座随随便便的桥,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桥。便桥今称西渭桥。位于在今陕西咸阳西南的沙河河道上,始建于西汉。因位桥与汉长安城西南第一门——章城门遥遥相对。而此门又被称为便门,所以桥也被称为“便桥”。
西渭桥是汉唐朝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指的就是这座桥。在唐朝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发生在这里。李世民与颉利的会盟,更使这座桥名扬天下。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在李隆基往四川逃窜的过程中,为断绝叛军的追击,便桥被杨国忠下令放火烧毁,之后就废弃了。
突厥人都已经撤了,这唐军阵营内部的萧瑀等人还在云里雾里呢。他代表很多不能理解为何取胜的将士,请教道:“颉利率领举国之兵来进犯时,很多将军请命和他打一张。您没有批准。
现在突厥人竟然自行退兵了,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也是被这帮不太聪明的臣子弄得既好气又好笑,只好再给他们“生动地补上一课”。“我刚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没有完全安定,老百姓还没有富裕,所以和为上策。
一旦和这些人打起来,一定会给官兵带来较大伤亡,老百姓都会遭殃。所以我们暂停干戈来使百姓得到休养,同时又可以给这些少数民族体现我们的恩惠和信义……突厥人多势众但是心不齐,他们的君臣都唯利是图。
颉利可汗在渭水以西,但是他手下的好多将军都来拜见我。我把他们灌醉然后绑起来,这形势就对我们很有利了。我又暗地派长孙无忌和李靖秘密率军到达幽州(今北京)来策应。
如果我们的大军断绝了突厥人的后路,又在阵前设下埋伏,取胜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我刚刚接班,执掌国家贵在平稳,一旦和他们打起仗来。双方一定都会死伤惨重。他们被我们打败,却不会灭亡。那就会因为害怕而和我们结怨,这样划算吗?
现在。大家都放下武器握手言和,我们只是损失一些财物。突厥人一定会骄傲轻狂、胸无大志。而骄傲会是灭亡的先兆。所以,古人说:‘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先给他们一些东西’(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萧瑀等人听后,对李世民大帝佩服的五体投地,全体下马,对着皇帝拜了又拜,还说:“这不是我们这些笨人所能想到的呀!”
于是。李世民下令豆卢宽、赵绰等人护送突厥人退兵。颉利向大唐进献骏马3000匹、羊1万多头。李世民一概不接受,并对突厥使者说:“让你们可汗把以前抓的中原人都给我送回来,送这些牲畜算怎么回事!”在游牧的突厥人看来牛马羊是财富的象征,而在农耕文明下成长起来的李世民深深知道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民尤其是农民,他是劳动力,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这就是文明的差异啊!
史书的记载,真可谓精彩绝伦。我们可以称之为“盟胡虏便桥申约,展雄才六骑退敌”。新、旧《唐书》对此记述大同小异,可见这件事应该基本符合事实。当然,在具体细节上难免有些夸大。有意美化李世民,蔑视、矮化颉利可汗。事实上,李世民并没有《旧唐书》上说的那么神气。此时唐朝国力有限。军队猝不及防。李世民这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疑兵之计和缓兵之计。他个人的气势确实很有威慑力,“气场”很强。颉利见到李世民信心十足,唐军军容威严,自己就先泄气了。颉利的野心和他的能力实在不成正比!遇到李世民这样的强者,他只能认栽。当颉利听到李世民许诺要赏赐不少金银财宝,自己也有了台阶可下。所以,便请求结盟。一场大战就这样,再次神奇的偃旗息鼓了。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接下来东突厥的形势将急转直下,而厚积薄发的大唐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平定东突厥
颉利退兵后的突厥。各种潜在的危机不断上浮。突厥的力量更加分化,颉利的威信也不断下降。但颉利还不断加重对各部的勒索,贵族们纷纷谋划叛离。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落对其不满加深,另立薛延陀为可汗。俗话说“屋漏又逢连阴雨,破船偏遇当头风”,这话一点都不假。可怜的突厥地区又连年遭到大雪和霜旱天灾,牲畜大量被冻死饿死,势力正在迅速下降。
在李世民怀柔政策的感召下,突利可汗也加紧与唐朝联络。突利首先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并与颉利可汗决裂。贞观二年(628年),突利派遣使者上奏李世民说,自己和颉利的既矛盾已经很尖锐了,请求李世民出兵攻打突厥,自己里应外合。
... -->>
因为李世民的反间计发挥了作用,颉利、突利叔侄被成功地离间。突利对李世民心悦诚服,不想再与其为敌。
他自认为只有和李世民这样的英雄豪杰才有共同语言,所以愿意和李世民结为真正的异性兄弟。而颉利在膨胀的野心驱动下,还一直想通过战争征服唐朝的锦绣河山。
第二件奇事:
《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刚刚即位还没来得及改年号的李世民,就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颉利可汗想趁大唐政权交接、李世民立足未稳之际,到中原大肆劫掠一番,要是能一举灭掉大唐更好。颉利的十多万大军南下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而后挺进到武功(今陕西武功),一路所向披靡。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今陕西高陵)。李世民任命大将尉迟敬德为泾州地区野战军总司令(泾州道行军总管),进军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果然勇不可挡,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1000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的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突厥骑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扬数十里。长安兵力空虚只有几万人马,不得不实行戒严,军民人心惶惶。
颉利派遣谋臣执失思力来长安,侦察唐朝虚实。执失思力夸口说:“颉利、突利二位可汗统兵百万,现在来啦!”李世民说:“我曾经和你们可汗当面盟约,你们怎么又出尔反尔。况且当初我们大军去的时候。你们两位可汗都和我说的好好的。所以,我还赏赐给你们数不清的珠宝和丝绸。你们怎敢又擅自进兵到我的国都附近,还在这里夸夸其谈?
现在我就杀了你。来祭旗立威!”执失思力吓得连求饶命。萧瑀、封德彝等大臣怕把事闹大,都劝李世民不如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以礼遣返算了。
李世民没有答应。而把他关押在门下省,听候发落。他决定亲自化解这场干戈,再给贪婪的颉利上一课。于是,李世民带着萧瑀、高士廉、房玄龄、周范等6个文臣武将,出玄武门来到渭水便桥旁,又一次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高盛呵斥、中气十足,责问颉利为什么背叛盟约?突厥贵族看见李世民“天颜”都十分震惊,纷纷下马跪拜。颉利拦都拦不住。一会儿,唐军抵达。铠甲鲜明、旌旗招展、军容整肃,突厥人非常惊恐,摸不清唐军的底细。
李世民与颉利各自端坐马上,大军远远地隔岸对峙。萧瑀以为李世民大意轻敌。
李世民就先给他上了一课,揭示了他的战略意图。李世民说:“我的思考已经成熟了,不是你们预先能理解的。突厥人挥师进犯,是认为我朝发生了变故,不能再打仗。我们要是关起城门一味防守,突厥一定会对中原大肆掠夺。
所以。我偏偏就带这么几个人出来和他对阵,表示无所畏惧。我们还让大军列阵,让他们知道我决战的信心。他们深入大唐境内。就怕回不去。所以要是打仗,我们一定能打赢。
要是讲和,则能维护和平大局。克敌制胜,就在此一举了!”一切都让李世民的预料和掌控之中,没过多久颉利果然派人请求和谈,李世民答应“再给突厥人一次机会”。第二天,李世民和颉利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盟誓,签署了和平协议,突厥灰溜溜地退兵了。
说起这个便桥。还真是有些来头。这可不是一座随随便便的桥,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桥。便桥今称西渭桥。位于在今陕西咸阳西南的沙河河道上,始建于西汉。因位桥与汉长安城西南第一门——章城门遥遥相对。而此门又被称为便门,所以桥也被称为“便桥”。
西渭桥是汉唐朝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指的就是这座桥。在唐朝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发生在这里。李世民与颉利的会盟,更使这座桥名扬天下。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在李隆基往四川逃窜的过程中,为断绝叛军的追击,便桥被杨国忠下令放火烧毁,之后就废弃了。
突厥人都已经撤了,这唐军阵营内部的萧瑀等人还在云里雾里呢。他代表很多不能理解为何取胜的将士,请教道:“颉利率领举国之兵来进犯时,很多将军请命和他打一张。您没有批准。
现在突厥人竟然自行退兵了,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也是被这帮不太聪明的臣子弄得既好气又好笑,只好再给他们“生动地补上一课”。“我刚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没有完全安定,老百姓还没有富裕,所以和为上策。
一旦和这些人打起来,一定会给官兵带来较大伤亡,老百姓都会遭殃。所以我们暂停干戈来使百姓得到休养,同时又可以给这些少数民族体现我们的恩惠和信义……突厥人多势众但是心不齐,他们的君臣都唯利是图。
颉利可汗在渭水以西,但是他手下的好多将军都来拜见我。我把他们灌醉然后绑起来,这形势就对我们很有利了。我又暗地派长孙无忌和李靖秘密率军到达幽州(今北京)来策应。
如果我们的大军断绝了突厥人的后路,又在阵前设下埋伏,取胜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我刚刚接班,执掌国家贵在平稳,一旦和他们打起仗来。双方一定都会死伤惨重。他们被我们打败,却不会灭亡。那就会因为害怕而和我们结怨,这样划算吗?
现在。大家都放下武器握手言和,我们只是损失一些财物。突厥人一定会骄傲轻狂、胸无大志。而骄傲会是灭亡的先兆。所以,古人说:‘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先给他们一些东西’(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萧瑀等人听后,对李世民大帝佩服的五体投地,全体下马,对着皇帝拜了又拜,还说:“这不是我们这些笨人所能想到的呀!”
于是。李世民下令豆卢宽、赵绰等人护送突厥人退兵。颉利向大唐进献骏马3000匹、羊1万多头。李世民一概不接受,并对突厥使者说:“让你们可汗把以前抓的中原人都给我送回来,送这些牲畜算怎么回事!”在游牧的突厥人看来牛马羊是财富的象征,而在农耕文明下成长起来的李世民深深知道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民尤其是农民,他是劳动力,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这就是文明的差异啊!
史书的记载,真可谓精彩绝伦。我们可以称之为“盟胡虏便桥申约,展雄才六骑退敌”。新、旧《唐书》对此记述大同小异,可见这件事应该基本符合事实。当然,在具体细节上难免有些夸大。有意美化李世民,蔑视、矮化颉利可汗。事实上,李世民并没有《旧唐书》上说的那么神气。此时唐朝国力有限。军队猝不及防。李世民这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疑兵之计和缓兵之计。他个人的气势确实很有威慑力,“气场”很强。颉利见到李世民信心十足,唐军军容威严,自己就先泄气了。颉利的野心和他的能力实在不成正比!遇到李世民这样的强者,他只能认栽。当颉利听到李世民许诺要赏赐不少金银财宝,自己也有了台阶可下。所以,便请求结盟。一场大战就这样,再次神奇的偃旗息鼓了。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接下来东突厥的形势将急转直下,而厚积薄发的大唐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平定东突厥
颉利退兵后的突厥。各种潜在的危机不断上浮。突厥的力量更加分化,颉利的威信也不断下降。但颉利还不断加重对各部的勒索,贵族们纷纷谋划叛离。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落对其不满加深,另立薛延陀为可汗。俗话说“屋漏又逢连阴雨,破船偏遇当头风”,这话一点都不假。可怜的突厥地区又连年遭到大雪和霜旱天灾,牲畜大量被冻死饿死,势力正在迅速下降。
在李世民怀柔政策的感召下,突利可汗也加紧与唐朝联络。突利首先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并与颉利可汗决裂。贞观二年(628年),突利派遣使者上奏李世民说,自己和颉利的既矛盾已经很尖锐了,请求李世民出兵攻打突厥,自己里应外合。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