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的兽性一方面表现在皇帝对武力的绝对崇拜,另一方面就是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作为家天下的皇帝,不管如何的伟大,因为他是皇帝,是由氏族部落到国家建立的初始,文明人的本性还禁锢在家族动兽性里的产物。使得如李世民般千古一杰的伟大皇帝,当他来选择一个伟大帝国的接班人时,终只能在他自己的子女中来寻觅。由于惯性的原因,他开始选择了长子承乾。一是因为原来的皇帝似乎都是这么定的,二是因为承乾的母亲长孙氏是他最敬重的女人,三是承乾与他相处最长,是最值得他挂心的儿子。可是时过镜迁,他又熟悉了更多的儿子,譬如李泰,譬如李恪,在他看来,承乾似乎没有他俩那么讨人喜欢。于是,他的心开始转移。
公允地说,承乾并不差,对他非常地恭敬,或许就是这比其他皇子的恭敬,使李世民的心疏远了他。李世民是个非常开朗,从小就不太安份的人,为此,他曾经不断地责备过自己,可是突然有一天,他想清楚了之后对自己说:人皆有长短,我这样不是很好吗?我并不比别人差呀,何必要强迫自己象别人那样?正是这点觉醒,他对人又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在自己面前唯唯喏喏的人,反倒不那么喜欢。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冥冥中实际上是一种缘份在起作用,相互不能心有所同,就不能投其所好,也就不可能彼此喜欢了。正是如此,许多人委屈自己,讨好他人,结果十有九余不能如愿,道理也就在这里。
当时的李世民想不到这么多,怎么也想不明白,最后只好摇头长叹:
“天意,这一切都是天意!”李世民不满地望着苍天,坚定地说:“朕这次一定要把立储之事做好!”
17
翌日,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岑文本来两仪殿见李世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按儒家礼仪,一般人都是不愿有半点损伤,更何况是皇帝?李绩喝了龙须燃灰作引子的药,竟然能一跃而下病塌,如今来到两仪殿,未及谈其他,跪拜在地,连连嗑首,直嗑得额头出血,流得满面都是。李世民见了,亲自扶起他说:
“朕为社稷计耳,不烦爱卿深谢。”
“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必为千古之美谈也。”房玄龄感慨地说。
“为臣能有此恩遇,古今罕见,实为我大唐臣子特殊之福气。”长孙无忌说。
李绩还要开口,被李世民止住,说:“朕让你们四位来,是为商议立太子之事,现在就言归正传,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
李泰字惠褒,是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的第四子,今年早过弱冠之年。李泰始封宜都王,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卫王,出继怀王后,贞观二年又徙封越王,为扬州大都督,不久再迁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改封魏王。
太子承乾日渐让李世民失望之时,正是魏王李泰日渐受到李世民宠爱之日,不仅所供物资日增,还曾想让他入居武德殿。魏征当时健在,知道后劝李世民说:“陛下深爱魏王李泰,想他住进安全的地方,这是可以的。但是,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是昔日海陵王元吉住过的地方,是个嫌疑之地,最好还是不要让魏王住进去。”李世民听了,以为有理,这才没有让魏王李泰住进武德殿。
只因皇权太过诱人,比承乾仅小两岁,又是同母所生的魏王李泰,对皇位自然也是唾诞三尺。早在承乾当着太子时,魏王李泰就在朝中诸多功臣及他们儿子的拥护下,相为朋党,在朝中形成较大的、足以与太子势力抗衡的魏王集团势力。这势力,虽不及当年的秦王李世民,却也使太子承乾感到害怕。除了魏王李泰自身的原因,也正是有这些力量的帮助,才使得李世民日益喜欢上自己的这第四个儿子。
此时的李世民,目光罩着他的四位重臣,希望他们所思能与自己的一致。
“臣以为,当今诸王子中能继太子之位的,非魏王李泰莫属。”岑文本重复着昨日与李世民说的意思。
“岂语谬矣!”长孙无忌盯着岑文本说:“当今诸王之中,最不可以继承太子之位的,就是魏王李泰。”
长孙无忌不仅是李世民的舅子,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的过程中,也是首功人之一。李世民即位后,在许多重大的事务上,长孙无忌以他的德行,发挥了他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贞观之初,李世民刚与突厥签了“渭桥之盟”后,突厥因天灾,上层矛盾激化,颉利属下多部叛乱,致使实力大衰,此时李世民朝内就有许多大臣提出趁此出兵,攻打突厥。独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认为:突厥虽然因灾乱弱,但大唐天下刚刚统一,也很疲弱。突厥既弱不能来攻我,则正好抓紧时间建设好大唐。更何况,大唐刚与突厥签了合约,又去趁人之危,如此行事,会失去邻国对大唐的信任,非王者之道,不可为。李世民听了,认为有理,采纳了无忌的意见。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唐李世民因仰慕周代的分封制,贞观十一年,曾不顾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诸多大臣的反对,正式下诏:令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事以至此,包括魏征在内的大臣,都不敢再谏,受封的长孙无忌却带头呈递了抗封的表文,对唐李世民说:“臣等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统一,奈何又要搞分封世袭,长久以后,将使统一之大国四分五裂,眼前今日,又将有功之臣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
唐李世民听了,终于停止了分封一事。正因为如此,李世民一直非常重视长孙无忌的意见,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朕有天下,多长孙无忌之力。”这是后话。
现在听了长孙无忌的话,李世民有些不高兴,目光炯炯地望着长孙无忌,并不开口。长孙无忌知道,李世民不满意自己的回答,于是解释说:
“魏王李泰与太子承乾,一个为争得太子位,一个为保住太子位,曾经有隙。这两个人,都是陛下的爱子,如今承乾犯罪流徒,但皇上并不希望有人再加害他至死。若是魏王李泰承太子位,今后荣登大宝,必杀承乾。所以臣说:最不当立为太子者,是魏王李泰子也。”
李世民听了,心中一动。长孙无忌提的这事,他为此也曾犹豫过,只是思考一番之后,又认为未必会如此,现在长孙无忌这么坚持,又让他犹豫起来,以目示房玄龄,想听听他的看法。
贞观前,房玄龄协助李世民平定四方,消灭群雄夺取帝位,被李世民称为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继位后,房玄龄辅佐李世民,总领百司,掌政务达0年。不仅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还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等事务。房玄龄善于用人,随材授任,自己从来是恪守职责,不自居功,深得李世民信任和依重。李世民继位,任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升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十六年进位司空,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李世民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这是后话。在立储之事上,李世民对房玄龄有些猜疑,主要还是因为房玄龄的爱子房遗爱积极地参与了李泰与李承乾的争储。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问房玄龄:“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
房玄龄回答:“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惰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李世民不同意他的话说说:“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 -->>
皇帝的兽性一方面表现在皇帝对武力的绝对崇拜,另一方面就是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作为家天下的皇帝,不管如何的伟大,因为他是皇帝,是由氏族部落到国家建立的初始,文明人的本性还禁锢在家族动兽性里的产物。使得如李世民般千古一杰的伟大皇帝,当他来选择一个伟大帝国的接班人时,终只能在他自己的子女中来寻觅。由于惯性的原因,他开始选择了长子承乾。一是因为原来的皇帝似乎都是这么定的,二是因为承乾的母亲长孙氏是他最敬重的女人,三是承乾与他相处最长,是最值得他挂心的儿子。可是时过镜迁,他又熟悉了更多的儿子,譬如李泰,譬如李恪,在他看来,承乾似乎没有他俩那么讨人喜欢。于是,他的心开始转移。
公允地说,承乾并不差,对他非常地恭敬,或许就是这比其他皇子的恭敬,使李世民的心疏远了他。李世民是个非常开朗,从小就不太安份的人,为此,他曾经不断地责备过自己,可是突然有一天,他想清楚了之后对自己说:人皆有长短,我这样不是很好吗?我并不比别人差呀,何必要强迫自己象别人那样?正是这点觉醒,他对人又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在自己面前唯唯喏喏的人,反倒不那么喜欢。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冥冥中实际上是一种缘份在起作用,相互不能心有所同,就不能投其所好,也就不可能彼此喜欢了。正是如此,许多人委屈自己,讨好他人,结果十有九余不能如愿,道理也就在这里。
当时的李世民想不到这么多,怎么也想不明白,最后只好摇头长叹:
“天意,这一切都是天意!”李世民不满地望着苍天,坚定地说:“朕这次一定要把立储之事做好!”
17
翌日,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岑文本来两仪殿见李世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按儒家礼仪,一般人都是不愿有半点损伤,更何况是皇帝?李绩喝了龙须燃灰作引子的药,竟然能一跃而下病塌,如今来到两仪殿,未及谈其他,跪拜在地,连连嗑首,直嗑得额头出血,流得满面都是。李世民见了,亲自扶起他说:
“朕为社稷计耳,不烦爱卿深谢。”
“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必为千古之美谈也。”房玄龄感慨地说。
“为臣能有此恩遇,古今罕见,实为我大唐臣子特殊之福气。”长孙无忌说。
李绩还要开口,被李世民止住,说:“朕让你们四位来,是为商议立太子之事,现在就言归正传,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
李泰字惠褒,是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的第四子,今年早过弱冠之年。李泰始封宜都王,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卫王,出继怀王后,贞观二年又徙封越王,为扬州大都督,不久再迁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改封魏王。
太子承乾日渐让李世民失望之时,正是魏王李泰日渐受到李世民宠爱之日,不仅所供物资日增,还曾想让他入居武德殿。魏征当时健在,知道后劝李世民说:“陛下深爱魏王李泰,想他住进安全的地方,这是可以的。但是,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是昔日海陵王元吉住过的地方,是个嫌疑之地,最好还是不要让魏王住进去。”李世民听了,以为有理,这才没有让魏王李泰住进武德殿。
只因皇权太过诱人,比承乾仅小两岁,又是同母所生的魏王李泰,对皇位自然也是唾诞三尺。早在承乾当着太子时,魏王李泰就在朝中诸多功臣及他们儿子的拥护下,相为朋党,在朝中形成较大的、足以与太子势力抗衡的魏王集团势力。这势力,虽不及当年的秦王李世民,却也使太子承乾感到害怕。除了魏王李泰自身的原因,也正是有这些力量的帮助,才使得李世民日益喜欢上自己的这第四个儿子。
此时的李世民,目光罩着他的四位重臣,希望他们所思能与自己的一致。
“臣以为,当今诸王子中能继太子之位的,非魏王李泰莫属。”岑文本重复着昨日与李世民说的意思。
“岂语谬矣!”长孙无忌盯着岑文本说:“当今诸王之中,最不可以继承太子之位的,就是魏王李泰。”
长孙无忌不仅是李世民的舅子,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的过程中,也是首功人之一。李世民即位后,在许多重大的事务上,长孙无忌以他的德行,发挥了他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贞观之初,李世民刚与突厥签了“渭桥之盟”后,突厥因天灾,上层矛盾激化,颉利属下多部叛乱,致使实力大衰,此时李世民朝内就有许多大臣提出趁此出兵,攻打突厥。独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认为:突厥虽然因灾乱弱,但大唐天下刚刚统一,也很疲弱。突厥既弱不能来攻我,则正好抓紧时间建设好大唐。更何况,大唐刚与突厥签了合约,又去趁人之危,如此行事,会失去邻国对大唐的信任,非王者之道,不可为。李世民听了,认为有理,采纳了无忌的意见。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唐李世民因仰慕周代的分封制,贞观十一年,曾不顾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诸多大臣的反对,正式下诏:令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事以至此,包括魏征在内的大臣,都不敢再谏,受封的长孙无忌却带头呈递了抗封的表文,对唐李世民说:“臣等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统一,奈何又要搞分封世袭,长久以后,将使统一之大国四分五裂,眼前今日,又将有功之臣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
唐李世民听了,终于停止了分封一事。正因为如此,李世民一直非常重视长孙无忌的意见,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朕有天下,多长孙无忌之力。”这是后话。
现在听了长孙无忌的话,李世民有些不高兴,目光炯炯地望着长孙无忌,并不开口。长孙无忌知道,李世民不满意自己的回答,于是解释说:
“魏王李泰与太子承乾,一个为争得太子位,一个为保住太子位,曾经有隙。这两个人,都是陛下的爱子,如今承乾犯罪流徒,但皇上并不希望有人再加害他至死。若是魏王李泰承太子位,今后荣登大宝,必杀承乾。所以臣说:最不当立为太子者,是魏王李泰子也。”
李世民听了,心中一动。长孙无忌提的这事,他为此也曾犹豫过,只是思考一番之后,又认为未必会如此,现在长孙无忌这么坚持,又让他犹豫起来,以目示房玄龄,想听听他的看法。
贞观前,房玄龄协助李世民平定四方,消灭群雄夺取帝位,被李世民称为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继位后,房玄龄辅佐李世民,总领百司,掌政务达0年。不仅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还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等事务。房玄龄善于用人,随材授任,自己从来是恪守职责,不自居功,深得李世民信任和依重。李世民继位,任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升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十六年进位司空,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李世民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这是后话。在立储之事上,李世民对房玄龄有些猜疑,主要还是因为房玄龄的爱子房遗爱积极地参与了李泰与李承乾的争储。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问房玄龄:“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
房玄龄回答:“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惰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李世民不同意他的话说说:“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