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楚提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英雄小传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蜀汉的开国皇帝,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孤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成为异姓兄弟,一同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辞官;董卓乱政之际,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三人在虎牢关战败吕布。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荆州,不久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大怒,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不久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煮酒话谈
在一般读者心目中,刘备似乎是魏、蜀、吴三国中最没有用的君主,一生就两大法宝,跑和哭。打不嬴就跑,跑不了了就哭。而且意气用事,为了给关羽报仇,竟置“国敌”曹操于不顾,大举伐吴,却吃了个大败仗,使蜀国精兵损失殆尽。但这毕竟是小说三国演义给我们营就的印象,是艺术创造,与历史是有差别的。要了解真正的刘备,就需要去史书中查找答案。
在英雄记中,袁术曾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后汉书孔融传中也说,孔融任北海相时,被黄巾军包围,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立即派出三千援兵。这两个事例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大的军阀,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袁术却偏偏被这个他所看不起的人引军拦截,而走投无路,吐血身亡。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到袁绍、曹操厚待呢?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首先,刘备有英雄之志。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了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他,他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鄙人睡小床。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不但有英雄之志,而且有英雄之气。从三国演义里看到的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不是张飞打的,而是刘备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就如同水浒传里所着力塑造的受辱英雄“豹子头”林冲。
退一万步说,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也深得毛主席所推崇的游击战的真味。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
当然,要全面了解刘备这位英雄,就必须参考三国志了。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给出了一个公平贴切的评语: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我们根据陈寿的评语,对刘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
一、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刘备知人待士,不计亲仇,盖有高祖之风。这句话,笔者相信几乎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刘备知人善任,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事例中窥见一斑。
第一,能识别人才,并不拘一格加以任用,如提拔黄忠、魏延。平定汉中后,刘备欲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道:“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而选任汉中太守时,众臣皆以为非张飞莫属,但刘备却毅然任命了当时尚不出名的魏延,于是一川皆惊。
第二,能清醒认识到手下将帅的优缺点,如指出张飞“暴而无恩”、关羽“刚而自矜”、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以及评价对比自己与曹操间的所长所短。那段“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的自白,堪称经典。
第三,与手下将帅惺惺相惜,互敬互重,如宽容对待降魏的黄权的家人,长坂坡为赵云而摔阿斗,以及为庞统、法正之死而痛哭流涕等。当黄权不得以降魏后,有人告知黄权,汉主刘备诛杀了他全家,而黄权称“吾与汉主、丞相两相知”断然不信。不久,确切的消息传来,刘备非但没有为难黄权家人,反而赐以丰实的家用。于是,魏庭君臣皆嗟叹不已。
而谈到刘备仁厚,爱民如子,不少人就要嗤之以鼻,骂刘备怯懦、虚伪,是伪君子了。其实,这不仅夹带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而且对刘备也很不公平。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刘备担任平原相时期,有郡民刘平素来看不起刘备,一日花重金收买一个刺客假扮客人前去刺杀刘备,那刺客却被刘备的诚意感化,不忍刺之,告诉刘备后离去。根据魏书记载:刘平节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魏书又记载曰: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刘备得人心如此!
又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彼(刘备)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又记曰: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士到,何以御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又记曰:当阳大战: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几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刘备能够礼贤下士,在乱军中祭奠刘表,不忍丢弃自己的百姓。在当时中国等级制森严的社会中,仅此两点就足以称道。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君主也许是凤毛麟角了吧。三国演义中记载刘备仅仅和张飞、关羽两人有如此关系,其实不然。他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参照另两位霸主,曹操与孙权,他们也能礼贤下士,但他们重视的是人才中的“才”字。而刘备不然,他重视的是人才中的“人”字。他对于所有前来归附他的士人,无论学识如何,都同等对待。不分亲疏,能够礼贤下士,平等待人,是刘备得人心的两大法宝!
二、及其举国托孤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城君臣之至公。
三国演义中刘备托孤写的很精彩,虽然更多的表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臣子的“诚”但是还是让人感觉刘备对自己大臣的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先主曰:“人五十不称夭,年以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又记曰:将死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对于死,刘备表现的十分坦荡。能够在自己马上要死时,对诸葛亮推心置腹地说出这样的话,而正是这句话,成为日后诸葛亮六伐中原的动力所在,并最终病死武丈原,成为后人敬仰的千古名相。虽然对于刘备托孤,不少人认为... -->>
【英雄小传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蜀汉的开国皇帝,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孤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成为异姓兄弟,一同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辞官;董卓乱政之际,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三人在虎牢关战败吕布。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荆州,不久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大怒,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不久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煮酒话谈
在一般读者心目中,刘备似乎是魏、蜀、吴三国中最没有用的君主,一生就两大法宝,跑和哭。打不嬴就跑,跑不了了就哭。而且意气用事,为了给关羽报仇,竟置“国敌”曹操于不顾,大举伐吴,却吃了个大败仗,使蜀国精兵损失殆尽。但这毕竟是小说三国演义给我们营就的印象,是艺术创造,与历史是有差别的。要了解真正的刘备,就需要去史书中查找答案。
在英雄记中,袁术曾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后汉书孔融传中也说,孔融任北海相时,被黄巾军包围,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立即派出三千援兵。这两个事例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大的军阀,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袁术却偏偏被这个他所看不起的人引军拦截,而走投无路,吐血身亡。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到袁绍、曹操厚待呢?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首先,刘备有英雄之志。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了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他,他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鄙人睡小床。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不但有英雄之志,而且有英雄之气。从三国演义里看到的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不是张飞打的,而是刘备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就如同水浒传里所着力塑造的受辱英雄“豹子头”林冲。
退一万步说,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也深得毛主席所推崇的游击战的真味。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
当然,要全面了解刘备这位英雄,就必须参考三国志了。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给出了一个公平贴切的评语: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我们根据陈寿的评语,对刘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
一、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刘备知人待士,不计亲仇,盖有高祖之风。这句话,笔者相信几乎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刘备知人善任,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事例中窥见一斑。
第一,能识别人才,并不拘一格加以任用,如提拔黄忠、魏延。平定汉中后,刘备欲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道:“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而选任汉中太守时,众臣皆以为非张飞莫属,但刘备却毅然任命了当时尚不出名的魏延,于是一川皆惊。
第二,能清醒认识到手下将帅的优缺点,如指出张飞“暴而无恩”、关羽“刚而自矜”、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以及评价对比自己与曹操间的所长所短。那段“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的自白,堪称经典。
第三,与手下将帅惺惺相惜,互敬互重,如宽容对待降魏的黄权的家人,长坂坡为赵云而摔阿斗,以及为庞统、法正之死而痛哭流涕等。当黄权不得以降魏后,有人告知黄权,汉主刘备诛杀了他全家,而黄权称“吾与汉主、丞相两相知”断然不信。不久,确切的消息传来,刘备非但没有为难黄权家人,反而赐以丰实的家用。于是,魏庭君臣皆嗟叹不已。
而谈到刘备仁厚,爱民如子,不少人就要嗤之以鼻,骂刘备怯懦、虚伪,是伪君子了。其实,这不仅夹带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而且对刘备也很不公平。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刘备担任平原相时期,有郡民刘平素来看不起刘备,一日花重金收买一个刺客假扮客人前去刺杀刘备,那刺客却被刘备的诚意感化,不忍刺之,告诉刘备后离去。根据魏书记载:刘平节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魏书又记载曰: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刘备得人心如此!
又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彼(刘备)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又记曰: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士到,何以御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又记曰:当阳大战: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几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刘备能够礼贤下士,在乱军中祭奠刘表,不忍丢弃自己的百姓。在当时中国等级制森严的社会中,仅此两点就足以称道。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君主也许是凤毛麟角了吧。三国演义中记载刘备仅仅和张飞、关羽两人有如此关系,其实不然。他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参照另两位霸主,曹操与孙权,他们也能礼贤下士,但他们重视的是人才中的“才”字。而刘备不然,他重视的是人才中的“人”字。他对于所有前来归附他的士人,无论学识如何,都同等对待。不分亲疏,能够礼贤下士,平等待人,是刘备得人心的两大法宝!
二、及其举国托孤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城君臣之至公。
三国演义中刘备托孤写的很精彩,虽然更多的表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臣子的“诚”但是还是让人感觉刘备对自己大臣的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记载:先主曰:“人五十不称夭,年以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又记曰:将死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对于死,刘备表现的十分坦荡。能够在自己马上要死时,对诸葛亮推心置腹地说出这样的话,而正是这句话,成为日后诸葛亮六伐中原的动力所在,并最终病死武丈原,成为后人敬仰的千古名相。虽然对于刘备托孤,不少人认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