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出龙峡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凡诗词者,声韵极为重要,情皆倚之。故而有格律说。
作情韵需严格才能有声有色:
1。孤平者,调急促。七言保证每句都有两连平,以避孤平;五言只可半数以内的出句含孤平。
2。使句首字勿四连平(仄),以避同头之病。
3。同为平声或仄声的同义字词,情韵表达却不一定相同,需斟酌使用。
4。避免接连两句都前三平,以不使调软。
5。上声应避免三连用。
6。句内同韵字应尽量避免达三字。
7。非特例情况下,句内同韵字应尽量避免仅隔一字现象(大音顿可看作一隔,如“五言2、3”或“七言4、3”之间的音顿)。
8。应尽量避免使用无意义的虚字,以避免出现情韵空洞。
9。若非刻意规划的拗律体,应尽量减少拗救次数,以免造成情韵混乱。正常的八句律体拗救次数尽量不过三。
10。拗律句的目的是产生激越超常的情感效应,若诗中情感并非如此,则为出律。
11。首句可借用邻韵,其余句皆不可借。因为“对句韵”是“柱脚”
12。避免三平(仄)尾。正格律体应保证二四六分明。
13。古人亦有情韵不合格的作品,不可盲目仿学。
14。声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的同音韵太近或偏多易绕口。听者的感受应该是更重要的,连续两拍都落在一个音上,会觉得别扭。
15。音步落处用与韵脚同韵字为大忌,用邻韵字为小忌。
16。避免接连两句都“腹三平”以保证正格‘平仄交错律’的本色。
律诗格律的宽严要求:
首句、出句宽,对句严。
首句若用韵可用邻韵;而对句则应如四柱般求稳,故避用邻韵。
2012-08-18
~~~~
律诗杂谈
律诗的格律是节奏与次序的权衡结果。
平仄两两相交是节奏的基本原理。但并不说明其它节奏不好,如类似“海底捞月”这种节奏依然不错,是因为两仄后一个平音的调节效果。
倘若律诗采用了一切可谐的变化,则再无整齐的规律可循。故而律诗之正律实为整齐而定的节奏(美学与声律相互平衡的结果),与对仗相配合,其美观的意图便显而易见了。
因此写律诗要尽量避免用拗,即使不得已用拗,也要尽量减少用拗的字数。若一首律诗写得满篇都是拗,那还有什么整齐的美观性呢?这是违背了律诗格律本意的。
近体律诗分为正格与拗体2类。
在词没有流行前,惟用正格是单调的,拗体的存在便是对单调的补充。
七律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是个失败型。
与五律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不同的是,三仄句头与一仄一平的句尾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
即使调整为“平仄仄平平仄平”也难以改变高个矮脚的状况。与“平仄仄平平仄仄”比照下即可明白。
凡诗词者,声韵极为重要,情皆倚之。故而有格律说。
作情韵需严格才能有声有色:
1。孤平者,调急促。七言保证每句都有两连平,以避孤平;五言只可半数以内的出句含孤平。
2。使句首字勿四连平(仄),以避同头之病。
3。同为平声或仄声的同义字词,情韵表达却不一定相同,需斟酌使用。
4。避免接连两句都前三平,以不使调软。
5。上声应避免三连用。
6。句内同韵字应尽量避免达三字。
7。非特例情况下,句内同韵字应尽量避免仅隔一字现象(大音顿可看作一隔,如“五言2、3”或“七言4、3”之间的音顿)。
8。应尽量避免使用无意义的虚字,以避免出现情韵空洞。
9。若非刻意规划的拗律体,应尽量减少拗救次数,以免造成情韵混乱。正常的八句律体拗救次数尽量不过三。
10。拗律句的目的是产生激越超常的情感效应,若诗中情感并非如此,则为出律。
11。首句可借用邻韵,其余句皆不可借。因为“对句韵”是“柱脚”
12。避免三平(仄)尾。正格律体应保证二四六分明。
13。古人亦有情韵不合格的作品,不可盲目仿学。
14。声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的同音韵太近或偏多易绕口。听者的感受应该是更重要的,连续两拍都落在一个音上,会觉得别扭。
15。音步落处用与韵脚同韵字为大忌,用邻韵字为小忌。
16。避免接连两句都“腹三平”以保证正格‘平仄交错律’的本色。
律诗格律的宽严要求:
首句、出句宽,对句严。
首句若用韵可用邻韵;而对句则应如四柱般求稳,故避用邻韵。
2012-08-18
~~~~
律诗杂谈
律诗的格律是节奏与次序的权衡结果。
平仄两两相交是节奏的基本原理。但并不说明其它节奏不好,如类似“海底捞月”这种节奏依然不错,是因为两仄后一个平音的调节效果。
倘若律诗采用了一切可谐的变化,则再无整齐的规律可循。故而律诗之正律实为整齐而定的节奏(美学与声律相互平衡的结果),与对仗相配合,其美观的意图便显而易见了。
因此写律诗要尽量避免用拗,即使不得已用拗,也要尽量减少用拗的字数。若一首律诗写得满篇都是拗,那还有什么整齐的美观性呢?这是违背了律诗格律本意的。
近体律诗分为正格与拗体2类。
在词没有流行前,惟用正格是单调的,拗体的存在便是对单调的补充。
七律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是个失败型。
与五律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不同的是,三仄句头与一仄一平的句尾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
即使调整为“平仄仄平平仄平”也难以改变高个矮脚的状况。与“平仄仄平平仄仄”比照下即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