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百花笑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代汉语小说家中恐怕没有人的名气能与金庸相比,金庸传的作者冷夏说:“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除了金庸,极少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如此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
金庸凭借十五部气象万千的武侠小说,无可争议地成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与金庸同时代的武侠小说家有很多,如梁羽生、古龙、黄易、温瑞安等等,为什么金庸能够卓尔不群,成为武侠小说界的泰山北斗呢?
因为金庸的小说有无穷的魅力。他的小说笔势雄健,气魄宏大,大开大阖,于江湖中有爱恨情愁,于朝廷中有宫闱秘史,于打斗中有文学艺术,于谈笑中有哲学内涵。他的小说受欢迎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就小说本身来说,它首先是武侠小说,而“武”是武侠小说最基本的要素。人们爱看武侠小说正是因为书中人物对武功的展示吸引了他们,人物打斗的激烈、紧张的气氛使读者热血沸腾,打斗中恐怖的场面与打斗中的细节描写形象逼真,使读者身临其境。
大凡武侠小说都有对武功打斗的描写,一般的武侠小说对“武”的处理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照本宣科”即根据中华武术的门派中的拳法剑术实写,如平江不肖生。这种方法虽然中规中矩,实事求是,却过于呆板,没有想象的空间;第二种是“离奇夸张”即作者大胆想象,将人物的武功写的飞天入地,无所不能,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种离奇夸张的武功描写,虽然华丽绚烂,热闹纷呈,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让人回味。第三种是“避实就虚”即简写招式,着重刻画气氛与场面,如古龙的作品。这种写法虽然巧妙,却少了武侠小说中“武”的精彩描绘。这三种描写武功的手法各有各的长处,然而,却都没有“武”的内在的意蕴,没有多少值得回味探讨的地方。
金庸的武侠小说突破了这些局限,他的创意天马行空,如神来之笔,许多讲武、演武、学武与打斗的场面、细节都令人拍案叫绝,同时小说从武功所表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底蕴,哲理气息令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一、金庸小说中武功的哲学美
中国的哲学,从早期的阴阳、五行、道、气等哲学名题,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以及道教的神仙养生理论、佛家的禅意识,都体现了东方文明的深奥和神秘。受中国哲学精神影响的中国武术文化,具有其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在金庸武侠小说的武功的描写中尤为突出。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不仅是文化艺术美的体现,也是哲学美的体现。哲学是呈现在人的思想领域里最美的奇葩,这种美表现为思维美、思想美、智慧美。这种美是一种人性美、境界美、自由美,它具有化育智慧胚胎、培植幸福心灵、开拓美好人生的奇特功效。
如果说武功的文化艺术美是技进乎艺的体现,武功的哲学美就是艺进乎道的体现。道家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万物皆生于道。既然道道皆通,那么武功之道与文艺之道也是相通的。
金庸笔下的武功描写独特,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时这也是他们的人生境界。由武功而看人生,描写最精彩的是独孤求败的剑之境界。
利剑——弱冠前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独孤求败年轻时用一把所向披靡,吹毛断发的宝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不仅是对剑的描写,同时也是这个时期他的性格写照,这时的独孤求败初出茅庐,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打硬拼,勇往直前。
软剑(紫薇软剑)——三十岁前
这时的独孤求败经历了年少的冲动,从过去吸取经验,不再一味的冲锋,他已经懂的掌握剑刚劲的反面——柔软,懂得以温柔谦逊去对刚猛凌厉,以柔克刚。
重剑(玄铁剑)——四十岁前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这时的他已经舍弃了华而不实的俏丽剑法,剑法趋向实用,一招一式,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能够举重若轻,达到了反蹼归真的境界。他的人生在经历了成功失败,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后,开始走向回归。
木剑至无剑——四十岁后
这时的他虽已年老,精力衰退,但剑上的修养更为精深,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以万物为自己的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此时的他已经不需要兵刃,两手空空其实暗含庄子“不役于物”的哲理,即不为外物所奴役,而万物皆在其手中。这个阶段代表老年人的睿智,经验广博,修养上见识上的博大精深,是经历了拼搏后回归自然的领悟。
武功修养的渐进正是人格修养的渐进。对武学的修养自然是时间越长,领悟越深,人格修养也是如此。即使是张无忌这样的高手如果没有从小被谢逊逼着背武功诀窍的话,有了九阳真经也未必能学会,尽管他武功高深,武功修养与人格修养也是无法与张三丰相比的,就象张翠山说的,永远也追不上他的师傅,只能步亦步,趋亦趋,望尘莫及,自然是他领悟不如张三丰,且对武学理解少而学多,所以学识高深的张三丰能创造出太极拳,对武学颇有慧根的老顽童能自创出空明拳,而年少的张无忌只能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能自创,正是年少而学识浅薄的缘故。一个少年即使聪明绝顶,也只能是少年中的佼佼者,而不是江湖中的佼佼者。这种写法正是技进艺,艺进道的轨迹。所以即使是孔子这位圣贤,也是“十又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而非年少得道。
金庸小说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武功的哲学美,如笑傲江湖中风清扬给令狐冲说剑“活学活用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在一个‘悟’字,决不在死记硬背。等到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的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风清扬的说剑对于食古不化、死板教条的人来说是当头棒喝。人类的一切技能知识都不能死记硬背,拘泥于现成的一招一式,而要理论结合实际,活学活用,高手正是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才成为了高手。
金庸的武功力图通过有限的具体的“迹”去寻觅中国哲学精神中无限的抽象的“道”透露出哲学的人生,远胜于一般武侠小说的武功描写。这样的描写,从武功的渐进中体现人生的渐进,体现人在岁月的变迁中知识的广博,修养的深厚。读者从中不仅看到了了武功的精彩,武学的奥妙,更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二、金庸小说中武功的性格美
人物性格是现实主义目光的聚焦点,描写性格可以看出这个人内心的精神状态和本质。金庸独树旗帜,给人物的武功加以性格的渲染,把书中人物的性格与他所学的武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武侠小说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武功本身并没有性格,但人物却根据自己的性格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了某种武功,这种武功的风格与人物自己的性格相符合,因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人物的性格从武功的选择与运用中流露出来。从武功的选择中了解人物的性格,从武功的展现中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金庸小说的独特之处。
金庸利用武功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他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便有了。
主人公陈家洛所使的百花错拳“这拳法不但无所不包,其妙处尤其在于一个”错“字。每一招均和各派祖传正宗手法似是而非,一出手对方以为定是某招,举手迎敌之际,才知打来的方位手法完全不同,其精微每旨在于“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八字,旁人只道拳脚全打错了,岂知正因为全部打错,对方才防不胜防”
这一段所说的是百花错拳的精妙所在,虽然它在文中不是最厉害的武功(其后,陈家洛自创的“庖丁解牛掌”才是高深莫测),但是它却与陈家洛及其师傅袁士霄的性格与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百花错拳”“百花”易敌“错”字难挡,武功精髓贵在一个“错”而该武功的拥有者一生也是在做着错误的事情。武功与人生交相辉映,演绎着一个个错误的因果。陈家洛的母亲关明梅是陈正德的妻子,虽然生下了陈家洛,却不爱自己的丈夫,而是苦苦的思恋着陈家洛的义父袁士霄,陈家洛在他的父母亲和他的师傅三个人的三角恋爱中错误的成长,所以说他的出生就是错误的;他虽然是红花会总舵主,但这并不是他自愿的,是形势所逼,所以他的老大哥的身份也是个错误;他与霍青桐一见钟情,看见霍青桐和女扮男装的李沅芷亲密异常,他没有去调查清楚就误解了她;纳木卓伦要留下女儿帮助他,陈家洛却为了难以启齿的私人原因,说好了又变卦,拒绝了霍青桐的加入;在辜负了霍青桐后又辜负了她的妹妹香香公主;认乾隆为兄长,并天真的以为乾隆会改换朝代;盲目信任乾隆皇帝,为了政治目的把自己的伴侣推向火坑。陈家洛终究是个天真的书生,他书生的软弱与天真使他从开始就在迈着错误的步伐,一步步走向错误的深渊。他的一生是个错误的一生。
“百花错拳”实际上是他性格与人生的暗示。
小说中“武功”与“性格”密切结合在书中随处可见。郭靖笃厚鲁钝,所以洪七公教他简实用的“降龙十八掌”降龙十八掌简单,变化路子少,直来直去,与郭靖的性格相符,所以郭靖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凭借降龙十八掌成为武林中的佼佼者,被人尊称为“北侠”;令狐冲是个不喜约束的浪子,笑傲江湖,无拘无束,不受江湖门规的的束缚“独孤九剑”无招无式,随意而为,也与他的性格相近;无尘道长性格直率,急性子,所以用“披风剑”;阿凡提机智幽默,所以用铁锅为武器;欧阳锋阴险狡诈,所以善用毒;杨过为爱而流离十六年,尝尽离别的痛苦,对思念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因此能够创出威力无比的“黯然销魂掌”“黯然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套掌法的核心全在于“黯然销魂”只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才能发挥出武功的威力,即使是该掌法的创始人杨过由于与分别十六年的小龙女相遇,喜不自禁,而没了思念的痛楚,因此也发挥不出武功的威力,可见“黯然销魂掌”只有为思念伤心的情人才能发挥出其威力。
金庸把人物的性格与武功结合起来,写武功也是刻画人物。武功不单是用来克敌,也成了人物的影子,人物的镜子,跟随着人物,并时刻反映着人物的性格、喜怒哀乐,武功成了人物命运的写照。这种独特的侧面描写手法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激活了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作用。
三、金庸小说中武功的文化艺术美
文化艺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金庸独具匠心,把丰富的中国文化艺术融入武功中,使各种文化艺术为武功所用。小说在表现武功的精彩动作的同时也流露出武功浓厚的文化气息。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与舞蹈
金庸笔下的武打,在很多场合看上去不是武打,而是优美的舞蹈。
武打和舞蹈之间有很亲密的关系,武打是为了克敌伤人,舞蹈则是为了展现美,一旦把武打中的杀气隐去,武打就近似于今天的街舞,芭蕾舞,成为一种外在的艺术表演。
司马迁史记里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武打与舞蹈的关系。“庄则入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闭沛公,庄不得击。”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并行序把武打与舞蹈的一体化酣畅淋漓的描绘出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由此可见,武功与舞蹈本是一家,凡具有观赏价值的武打都是舞蹈,金庸笔下的武功恰恰都具有观赏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流血与暴力。
金学大家陈墨说:“暴力是具有其独立的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暴力形式的描写,武侠中主要是对武功的艺术性创造。在这方面,做的最为突出的是金庸。”金庸本人并不会武功,但他却用笔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的武功。众多武功里最具有浪漫气氛的是古墓派的玉女心经。玉女心经远没有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易筋经有威力,然而它却是最浪漫的。它似乎本身就是舞蹈,而不是武功,它是林朝英在孤独寂寞中为自己和王重阳设计的双人舞。林朝英将全真剑法与古墓剑法融合在一起,幻想有一天能与自己心爱的男子一起舞剑。她创造出玉女心经不是为了克敌,而是为了解慰自己的相思之情,所以它的动作象舞蹈,就连名字也美的很。若干年以后,玉女心经被杨过和小龙女这对生死情侣所学会,两人把这套武功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浪迹天涯”一招,杨过斜剑刺出;小龙女挥剑直劈。
“花前月下”一招,杨过自上而下搏击,模拟冰轮横空、清光铺地的光景;小龙女单剑颤动,如鲜花招展风中,来回挥削。
“清饮小酌”一招,杨过剑柄提起,剑尖下指,有如提壶斟酒;小龙女剑尖上翻,竟是指向自己樱唇,宛似举杯自饮一般。
杨过、小龙女二人使玉女素心剑法大战金轮国师时不是严肃认真,忐忑不安,而是脉脉含情,盈盈娇羞,若即若离,患得患失,黄蓉在旁看见小龙女晕生双颊,腼腆羞涩,杨过时时偷眼相觑,依恋回护。两人虽是在生死决斗,却又流露出男欢女悦,情深爱切的神情。这已经不是暴力与血腥的打斗场面了,而是杨过与小龙女双人舞的表演,两人翩跹起舞,姿态万千,黄蓉这位观众也被他们的舞姿打动,回忆起过去与郭靖恋爱的美好时光。本来充满杀气与紧张气氛的打斗描写在金庸的笔下成了一对恋人含着无限柔情蜜意的优美姿态与默契配合的双人舞。
金庸把武功与舞蹈结合,使书面文字立体化,用富有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使人从武功招式的表演中欣赏到肢体动作的高雅,而不是暴力与血腥。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与书法
书法和武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两支奇葩。书法和武功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由此形成了两门丰富的的理论体系——书学和武学。书法和武功虽然有各自的内涵、规律,但是二者也有着亲密的联系。书法和武功在内外兼修、技道并重,以及动作、力感、美感等多方面的共同点,为书法武... -->>
现代汉语小说家中恐怕没有人的名气能与金庸相比,金庸传的作者冷夏说:“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除了金庸,极少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如此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
金庸凭借十五部气象万千的武侠小说,无可争议地成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与金庸同时代的武侠小说家有很多,如梁羽生、古龙、黄易、温瑞安等等,为什么金庸能够卓尔不群,成为武侠小说界的泰山北斗呢?
因为金庸的小说有无穷的魅力。他的小说笔势雄健,气魄宏大,大开大阖,于江湖中有爱恨情愁,于朝廷中有宫闱秘史,于打斗中有文学艺术,于谈笑中有哲学内涵。他的小说受欢迎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就小说本身来说,它首先是武侠小说,而“武”是武侠小说最基本的要素。人们爱看武侠小说正是因为书中人物对武功的展示吸引了他们,人物打斗的激烈、紧张的气氛使读者热血沸腾,打斗中恐怖的场面与打斗中的细节描写形象逼真,使读者身临其境。
大凡武侠小说都有对武功打斗的描写,一般的武侠小说对“武”的处理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照本宣科”即根据中华武术的门派中的拳法剑术实写,如平江不肖生。这种方法虽然中规中矩,实事求是,却过于呆板,没有想象的空间;第二种是“离奇夸张”即作者大胆想象,将人物的武功写的飞天入地,无所不能,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种离奇夸张的武功描写,虽然华丽绚烂,热闹纷呈,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让人回味。第三种是“避实就虚”即简写招式,着重刻画气氛与场面,如古龙的作品。这种写法虽然巧妙,却少了武侠小说中“武”的精彩描绘。这三种描写武功的手法各有各的长处,然而,却都没有“武”的内在的意蕴,没有多少值得回味探讨的地方。
金庸的武侠小说突破了这些局限,他的创意天马行空,如神来之笔,许多讲武、演武、学武与打斗的场面、细节都令人拍案叫绝,同时小说从武功所表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底蕴,哲理气息令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一、金庸小说中武功的哲学美
中国的哲学,从早期的阴阳、五行、道、气等哲学名题,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以及道教的神仙养生理论、佛家的禅意识,都体现了东方文明的深奥和神秘。受中国哲学精神影响的中国武术文化,具有其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在金庸武侠小说的武功的描写中尤为突出。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不仅是文化艺术美的体现,也是哲学美的体现。哲学是呈现在人的思想领域里最美的奇葩,这种美表现为思维美、思想美、智慧美。这种美是一种人性美、境界美、自由美,它具有化育智慧胚胎、培植幸福心灵、开拓美好人生的奇特功效。
如果说武功的文化艺术美是技进乎艺的体现,武功的哲学美就是艺进乎道的体现。道家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万物皆生于道。既然道道皆通,那么武功之道与文艺之道也是相通的。
金庸笔下的武功描写独特,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时这也是他们的人生境界。由武功而看人生,描写最精彩的是独孤求败的剑之境界。
利剑——弱冠前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独孤求败年轻时用一把所向披靡,吹毛断发的宝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不仅是对剑的描写,同时也是这个时期他的性格写照,这时的独孤求败初出茅庐,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打硬拼,勇往直前。
软剑(紫薇软剑)——三十岁前
这时的独孤求败经历了年少的冲动,从过去吸取经验,不再一味的冲锋,他已经懂的掌握剑刚劲的反面——柔软,懂得以温柔谦逊去对刚猛凌厉,以柔克刚。
重剑(玄铁剑)——四十岁前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这时的他已经舍弃了华而不实的俏丽剑法,剑法趋向实用,一招一式,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能够举重若轻,达到了反蹼归真的境界。他的人生在经历了成功失败,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后,开始走向回归。
木剑至无剑——四十岁后
这时的他虽已年老,精力衰退,但剑上的修养更为精深,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以万物为自己的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此时的他已经不需要兵刃,两手空空其实暗含庄子“不役于物”的哲理,即不为外物所奴役,而万物皆在其手中。这个阶段代表老年人的睿智,经验广博,修养上见识上的博大精深,是经历了拼搏后回归自然的领悟。
武功修养的渐进正是人格修养的渐进。对武学的修养自然是时间越长,领悟越深,人格修养也是如此。即使是张无忌这样的高手如果没有从小被谢逊逼着背武功诀窍的话,有了九阳真经也未必能学会,尽管他武功高深,武功修养与人格修养也是无法与张三丰相比的,就象张翠山说的,永远也追不上他的师傅,只能步亦步,趋亦趋,望尘莫及,自然是他领悟不如张三丰,且对武学理解少而学多,所以学识高深的张三丰能创造出太极拳,对武学颇有慧根的老顽童能自创出空明拳,而年少的张无忌只能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能自创,正是年少而学识浅薄的缘故。一个少年即使聪明绝顶,也只能是少年中的佼佼者,而不是江湖中的佼佼者。这种写法正是技进艺,艺进道的轨迹。所以即使是孔子这位圣贤,也是“十又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而非年少得道。
金庸小说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武功的哲学美,如笑傲江湖中风清扬给令狐冲说剑“活学活用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在一个‘悟’字,决不在死记硬背。等到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的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风清扬的说剑对于食古不化、死板教条的人来说是当头棒喝。人类的一切技能知识都不能死记硬背,拘泥于现成的一招一式,而要理论结合实际,活学活用,高手正是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才成为了高手。
金庸的武功力图通过有限的具体的“迹”去寻觅中国哲学精神中无限的抽象的“道”透露出哲学的人生,远胜于一般武侠小说的武功描写。这样的描写,从武功的渐进中体现人生的渐进,体现人在岁月的变迁中知识的广博,修养的深厚。读者从中不仅看到了了武功的精彩,武学的奥妙,更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二、金庸小说中武功的性格美
人物性格是现实主义目光的聚焦点,描写性格可以看出这个人内心的精神状态和本质。金庸独树旗帜,给人物的武功加以性格的渲染,把书中人物的性格与他所学的武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武侠小说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武功本身并没有性格,但人物却根据自己的性格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了某种武功,这种武功的风格与人物自己的性格相符合,因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人物的性格从武功的选择与运用中流露出来。从武功的选择中了解人物的性格,从武功的展现中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金庸小说的独特之处。
金庸利用武功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他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便有了。
主人公陈家洛所使的百花错拳“这拳法不但无所不包,其妙处尤其在于一个”错“字。每一招均和各派祖传正宗手法似是而非,一出手对方以为定是某招,举手迎敌之际,才知打来的方位手法完全不同,其精微每旨在于“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八字,旁人只道拳脚全打错了,岂知正因为全部打错,对方才防不胜防”
这一段所说的是百花错拳的精妙所在,虽然它在文中不是最厉害的武功(其后,陈家洛自创的“庖丁解牛掌”才是高深莫测),但是它却与陈家洛及其师傅袁士霄的性格与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百花错拳”“百花”易敌“错”字难挡,武功精髓贵在一个“错”而该武功的拥有者一生也是在做着错误的事情。武功与人生交相辉映,演绎着一个个错误的因果。陈家洛的母亲关明梅是陈正德的妻子,虽然生下了陈家洛,却不爱自己的丈夫,而是苦苦的思恋着陈家洛的义父袁士霄,陈家洛在他的父母亲和他的师傅三个人的三角恋爱中错误的成长,所以说他的出生就是错误的;他虽然是红花会总舵主,但这并不是他自愿的,是形势所逼,所以他的老大哥的身份也是个错误;他与霍青桐一见钟情,看见霍青桐和女扮男装的李沅芷亲密异常,他没有去调查清楚就误解了她;纳木卓伦要留下女儿帮助他,陈家洛却为了难以启齿的私人原因,说好了又变卦,拒绝了霍青桐的加入;在辜负了霍青桐后又辜负了她的妹妹香香公主;认乾隆为兄长,并天真的以为乾隆会改换朝代;盲目信任乾隆皇帝,为了政治目的把自己的伴侣推向火坑。陈家洛终究是个天真的书生,他书生的软弱与天真使他从开始就在迈着错误的步伐,一步步走向错误的深渊。他的一生是个错误的一生。
“百花错拳”实际上是他性格与人生的暗示。
小说中“武功”与“性格”密切结合在书中随处可见。郭靖笃厚鲁钝,所以洪七公教他简实用的“降龙十八掌”降龙十八掌简单,变化路子少,直来直去,与郭靖的性格相符,所以郭靖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凭借降龙十八掌成为武林中的佼佼者,被人尊称为“北侠”;令狐冲是个不喜约束的浪子,笑傲江湖,无拘无束,不受江湖门规的的束缚“独孤九剑”无招无式,随意而为,也与他的性格相近;无尘道长性格直率,急性子,所以用“披风剑”;阿凡提机智幽默,所以用铁锅为武器;欧阳锋阴险狡诈,所以善用毒;杨过为爱而流离十六年,尝尽离别的痛苦,对思念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因此能够创出威力无比的“黯然销魂掌”“黯然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套掌法的核心全在于“黯然销魂”只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才能发挥出武功的威力,即使是该掌法的创始人杨过由于与分别十六年的小龙女相遇,喜不自禁,而没了思念的痛楚,因此也发挥不出武功的威力,可见“黯然销魂掌”只有为思念伤心的情人才能发挥出其威力。
金庸把人物的性格与武功结合起来,写武功也是刻画人物。武功不单是用来克敌,也成了人物的影子,人物的镜子,跟随着人物,并时刻反映着人物的性格、喜怒哀乐,武功成了人物命运的写照。这种独特的侧面描写手法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激活了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作用。
三、金庸小说中武功的文化艺术美
文化艺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金庸独具匠心,把丰富的中国文化艺术融入武功中,使各种文化艺术为武功所用。小说在表现武功的精彩动作的同时也流露出武功浓厚的文化气息。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与舞蹈
金庸笔下的武打,在很多场合看上去不是武打,而是优美的舞蹈。
武打和舞蹈之间有很亲密的关系,武打是为了克敌伤人,舞蹈则是为了展现美,一旦把武打中的杀气隐去,武打就近似于今天的街舞,芭蕾舞,成为一种外在的艺术表演。
司马迁史记里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武打与舞蹈的关系。“庄则入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闭沛公,庄不得击。”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并行序把武打与舞蹈的一体化酣畅淋漓的描绘出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由此可见,武功与舞蹈本是一家,凡具有观赏价值的武打都是舞蹈,金庸笔下的武功恰恰都具有观赏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流血与暴力。
金学大家陈墨说:“暴力是具有其独立的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暴力形式的描写,武侠中主要是对武功的艺术性创造。在这方面,做的最为突出的是金庸。”金庸本人并不会武功,但他却用笔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的武功。众多武功里最具有浪漫气氛的是古墓派的玉女心经。玉女心经远没有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易筋经有威力,然而它却是最浪漫的。它似乎本身就是舞蹈,而不是武功,它是林朝英在孤独寂寞中为自己和王重阳设计的双人舞。林朝英将全真剑法与古墓剑法融合在一起,幻想有一天能与自己心爱的男子一起舞剑。她创造出玉女心经不是为了克敌,而是为了解慰自己的相思之情,所以它的动作象舞蹈,就连名字也美的很。若干年以后,玉女心经被杨过和小龙女这对生死情侣所学会,两人把这套武功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浪迹天涯”一招,杨过斜剑刺出;小龙女挥剑直劈。
“花前月下”一招,杨过自上而下搏击,模拟冰轮横空、清光铺地的光景;小龙女单剑颤动,如鲜花招展风中,来回挥削。
“清饮小酌”一招,杨过剑柄提起,剑尖下指,有如提壶斟酒;小龙女剑尖上翻,竟是指向自己樱唇,宛似举杯自饮一般。
杨过、小龙女二人使玉女素心剑法大战金轮国师时不是严肃认真,忐忑不安,而是脉脉含情,盈盈娇羞,若即若离,患得患失,黄蓉在旁看见小龙女晕生双颊,腼腆羞涩,杨过时时偷眼相觑,依恋回护。两人虽是在生死决斗,却又流露出男欢女悦,情深爱切的神情。这已经不是暴力与血腥的打斗场面了,而是杨过与小龙女双人舞的表演,两人翩跹起舞,姿态万千,黄蓉这位观众也被他们的舞姿打动,回忆起过去与郭靖恋爱的美好时光。本来充满杀气与紧张气氛的打斗描写在金庸的笔下成了一对恋人含着无限柔情蜜意的优美姿态与默契配合的双人舞。
金庸把武功与舞蹈结合,使书面文字立体化,用富有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使人从武功招式的表演中欣赏到肢体动作的高雅,而不是暴力与血腥。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与书法
书法和武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两支奇葩。书法和武功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由此形成了两门丰富的的理论体系——书学和武学。书法和武功虽然有各自的内涵、规律,但是二者也有着亲密的联系。书法和武功在内外兼修、技道并重,以及动作、力感、美感等多方面的共同点,为书法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