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北小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我正准备着手写一篇关于德莱塞作品论文时,我正在爱上他。
德莱塞——这个同诗人惠特曼一样从粗鄙平民一跃为作家的男人,语序漏洞百出的写作,思维偶尔断层自言自语的哲辨,句子衔接并不太连贯的造词用句,蹩脚的写作者,杰出的创作天才,这就是他。
在读珍妮姑娘开篇时,我几乎无法用心继续读下去,遣词实在是太烂,活象一个刚学写作的新手,那些蹩脚的描写令我无法呼吸。
“那妇人生着一副绵软多肉的体格,一张坦率开诚的面容,一种天真羞怯的神气,一双大落落的柔顺眼睛。”
这是典型的德莱式写作,此类叙述在他以后文字中常见,以致于在他成名之后人们还是常常会对作家本人提出建议说他不是一个文字精炼的作家,甚至不会用正确的英语来写作。
文字上的弊端在他的作品珍妮姑娘中体现的很明显。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语句则流畅许多,文字同时还带些令人惊喜的精准与传神。珍的文学成就到底还是比不上嘉的。
珍和嘉讲的都是一个关于女人偷情之后的故事,只是这个女人是特定的,这个偷情的对象是特定的,理所当然偷情之后故事的发展方向也是特定且意味深长的。
同样都是贫民之女,差别在于珍妮接近赤贫,而嘉莉则属亚贫。她们偷的同样是老男人,不过珍妮的命苦一些,而嘉莉的时运则好很多。
这样看来珍妮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则强烈很多。
同样是描写女性,同样的故事却得到不同的结局这完全取决于女主角不同的性格和作家创作时观念的不同,创作嘉的时候,德莱塞有几分亢奋,而在珍珠姑娘中,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极其消沉悲观的德莱塞。
珍妮刚出场落入读者眼里就是一个缺乏自主性,逆来顺受,毫无反抗力的弱者形象。而嘉莉则不同,她是以一个新派时尚,离经叛道,充满活力具备反叛精神,从乡村打入城市勇敢者的形象横空出世的。嘉莉的性格成分里打上了太多精明势力以及不折不挠的特征,甚至还参杂着一些冷漠无情,嘉莉比珍妮更能打动我的正是她的那份冷漠无情与乖张机灵,而珍妮则是木纳内向而安静本分的,两人若是放在一起比,一个象公主,一个象丫鬟,最后讨好的当然是做公主的那位。放在现实里,嘉莉也还是讨好的。
嘉莉在离开赫斯渥,奔向流光四射的舞台去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时,她出走的那一段令我想起了出走的罗拉。
女人多少还是需要一点叛逆精神的,否则个个都成了珍妮,这世界上的女人未免太悲哀了。
嘉莉姑娘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反映在作品中鲜明的悲喜剧的对比这都要归结于一人,那就是文中的男主角——赫斯渥,一个命途由盛至衰的前经理人。
嘉是以赫斯渥一生的成败为核心来绕开的,嘉莉是最巧妙的陪衬,实际上这篇小说名字完全可以改作赫斯渥,一个前经理人的死亡,不过若真是这样,也没有太多新意了。
全文如果没有嘉莉就没有赫斯渥,换言之,没有女人就没有男人,没有红颜祸水就没有赫斯渥这个平民枭雄,一直到他后来选择自杀,那都是因为嘉莉。
无可否认,嘉莉的气势太显赫,她的出现完全左右了这个男人的举动,包括他的生,他的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作品刚完稿之时建议将书名改成灵与肉,而德莱塞没有同意,认为嘉莉妹妹这个名字符号更符合全篇气质。作者的立场无疑是正确的,它让嘉莉这个文学形象更能深入人心,她那一份天真混合冷漠的习性更能突出赫斯渥命运的悲剧性。
先来评读珍妮姑娘,关于嘉莉妹妹,在余下的章节讲到。
在读到珍妮的第一任丈夫白兰德议员去世这一段时,我完全预料到了作者后面的写作走向与情节安排:珍妮大抵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她从一开始的出现就仿佛被烙上了凄清与孤寂的记号,好似她一生的命运完全就是如此,再怎么逃怎么躲也无济于事。
若她在一层一层的环节中能拿出一份果敢与决绝,可能她后来的命运也就没有那么悲惨了。所以我以为,是德莱塞将对灰色生活的无望情绪寄写在了珍妮这个角色的身上。
珍妮出生在一个八口人拥挤无比的大家庭,她少女时期需要跟着母亲葛婆子出去讨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为了一顿不象样的饭和一件遮蔽身体的衣物,她需要靠给别人洗衣服讨生活,并且衣服还不是每天都有洗的,必须挨家挨户放低尊严地去讨活计。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年幼无知的她着了她的第一个男人白兰德的道,这是一个攻于心计的老男人,他一直在等着她上钩。珍妮替他多洗几件衣服就可以换回整个家庭的活计开支,替他破身一次就可以换回关进监狱的弟弟,收了他一百块钱就以为收到了永远逃离贫穷的长期饭票,珍妮未免太天真。
关于白兰德这个人我实在是产生不起好感来,他爱珍妮吗?或许是爱的。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花费心思诱奸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一树梨花压海棠啊!
对白兰德惟一好感的地方在于他和葛哈德对恃的时刻:“好吧,我管不了你的什么人家。我要你的女儿,我到这里来看她,就因为我爱她的缘故。我的意思就是要娶她,如果你的邻居家要谈论什么,就让他们谈论吧。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就摆出这副样儿,那是没有理由的。”
白兰德对珍妮父亲说话时的那种冷傲,那么无畏,那种对爱争取的信心让我为之着迷,这才是一个男人应有的风度。
珍妮的小洛丽的型还没定多久,梦还没有醒,白兰德就死了,同时她却怀上了女儿味丝塔。最后她等待的梦不过是一张讣告一个怀在肚子里的婴儿。
珍妮的人生带着强烈的宿命意味。命运是无情的,未婚先育的珍妮在他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是有辱名声和家门的。
我以为对于葛哈德这样一个赤贫到极点的家庭来说,实在是无所谓名誉的。生如朝露,死如晚霞,命运不幸之轮随时都可以碾翻这个入不敷出,摇摇欲坠的家庭。
珍妮的父亲葛哈德在全文中是以一个怪癖保守严谨的长辈形象出现的,当他逐赶珍妮出家门,骂珍妮是婊子对她赶尽杀绝的时候我觉得这样一个老头特别惹人厌,但看到他后来对珍妮的小女儿味丝塔极尽恩宠之能事的时候又觉得他是惹人怜爱的。
在葛哈德生命消逝的那刻,心底升起一种对老者的崇敬,按照德莱塞所塑造的形象来看“他是一个勤忙苦作,忠厚诚实的德国老人,曾经尽力撑起一个困苦的大家庭,过着一生醇厚的生活。”
的确,葛哈德是一个不肯浪费雷斯脱扔下的几根潮湿火柴的勤俭节约的老年人。
珍妮的家庭关系是复杂且人情淡漠的,葛哈德死后,除了儿子巴斯和女儿珍妮出席,其他四个孩子都没有来,可见人情在物欲横流的一八八几年是不值钱的。这样我们就更不难想到为什么雷斯脱会抛弃珍妮了,利字头上一把刀,割的不是你就是自己,雷斯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将无情锋利的刀刃指向了珍妮。
珍妮命运的转折点是在雷斯脱的妹妹露易丝不期造访他们旅馆的居处之后。咄咄逼人的露易丝尽渲染之能事在父亲面前造谣雷斯脱跟一个婊子鬼混在一起,致使雷斯脱的经济被家族控制。拿不到钱和公司股份的雷斯脱不再是一个潇洒倜傥的雷斯脱,而是一个丧失钱财后就彷徨失措的中年男子。
此后珍妮的厄运层层递进:被心爱的男子抛弃,父亲死了,女儿死了,直到爱人也死了。
雷斯脱充其量只是珍妮的情人,珍妮是他股掌中的玩物,但可悲的是珍妮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一直以为雷斯脱会娶她,直到有一天情敌嫘底的出现,她的梦做醒了!
没有一纸保障的婚姻,她沦为了不幸的弃妇。
每一次珍妮在现实面前妥协的时候,我都会在心底为她鼓劲加油“珍妮,站起来反抗!”可惜珍妮在这个曾经织进了骄傲和贪婪的世界里除了妥协还是妥协。
逆来顺受与柔弱无能在我看来从来不是什么光耀的美德,所以我并不喜欢德莱塞塑造的“珍妮”这个形象。当然,当时的美国可能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珍妮”不然这部作品就不能被称之为反映女工的现实主义大作了。
雷斯脱是一个典型虚伪资产家的形象,他以爱的名义勾引珍妮,在满足了自己的情欲与占有欲后将珍妮弃如弊帚,他对珍妮的爱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在珍妮威胁到他的名利与财产的时候他连想都不用想就选择了抛弃珍妮这个口口声声说我爱你的人,尔后他又投奔在那个叫嫘底的富婆兼旧恋人怀抱中。
可见,男人虚情假意起来是多么地可怕!难怪亦舒在喜宝中总要提上一提“如果一个女人,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看来钱和爱比起来还是钱靠得住!
关于嫘底这个精明过度的女交际人物我虽心生不起喜欢来,但也不至于讨厌。
无论于手腕还是在心计,她都要比珍妮强过十万八千倍。这个女人相当不简单!我们且来看关于嫘底的几段描写:“你大概不会再因同情而犯第二次的错误了。我希望你不再陷入纠纷,好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机会想一想。你是必须这样的。我呢,也愿意把我的事情交给你去管。你做我的顾问,一定能胜过我的律师。”
一分乖巧,两分心计,三分巧言厉色,四分风骚媚劲,雷斯脱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才足以为怪!
而事情的根本还不单单在于嫘底比珍妮精明的那份天分,更多在于她有的是钱,而珍妮却一无所有。
并不见得嫘底的姿色和品行修养要比珍妮强多少,说到底是金钱占据了主动权!可惜的是德莱塞也没有让嫘底讨到什么好,他们结婚不到两个多月,雷斯脱就病死了!
这个情节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冷冷讽刺嫘底这般善于心机的女人和雷斯脱这般薄情寡义的男人!
不过以嫘底那深不可测的手腕,即使死十个雷斯脱也丝毫影响不了她什么,她的气场周围还有十个百个千个活着的雷斯脱在流转。
嫘底和雷斯脱,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和豪门荡妇共同上演的风流史,赚足眼球罢了。
关于女主角珍妮,她身上那种安之若素的淡泊气质正是作者想表现的大道与理想主义。
“她不象有许多人试想把海洋纳入一个茶杯,或是把这迁流无定的宇宙用一束所谓法则的绳索来扎缚。”“她对和谐有一种自然的意识。”
“这个小小的家庭很安静并且确如梦境一般度过日子去,可是永远有一种感情的暗流非常安静的流着,因为它藏的很深。”
这种梦境般安静的小家庭生活在现实中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这只能算是德莱塞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
“她一径都在勾引他。而她现在居然拥有他了。”这是珍妮对嫘底和雷斯脱勾搭上后的一段心理活动。
珍妮的失败之处在于她太以为爱是万能的,而嫘底比她高明之处在于懂得这个世界上爱是不充分的,现实需要的是教育,是财富,是训练,是奋斗和策划的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嫘底她拥有了以上的全部,而珍妮在她面前捉襟见肘,珍妮有的只是一个与社会竞争毫不匹配的善良与温和,慈悲与忍让,她注定是要被淘汰的那一个。
“没有爱情,她就要象一只没舵的孤舟飘在无边的大海上,这是他知道的。她需要他,而她知道自己的慈悲心肠不能胜过自保的意识和物质的欲求,因而觉得很惭愧。”
我想雷斯脱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对珍妮升起惭愧的念头的,若他当初要同她结婚,怎么可能还会拖到他破产那日?若是他当初不嫌弃她的身份又怎么会处处金屋藏娇?到底他还是看不起珍妮生世的下贱。
雷脱斯不过是一个“天生享有事业的权利象人人享有空气的权利一样”的伪君子。对于他,我实在没有多少可以赞扬和褒奖的笔墨。
“如果他真的爱她,他就该毅然决然的答出一个“不”字。如果他对她无所谓,他就要犹豫,要延宕,要把问题岔开。”
当珍妮意识到雷斯脱可能要将她抛弃的时候她已经预想到了结局,天生的懦弱让她不敢面对,于是将害怕与怀疑放在心底忖思。不料事实和她所想如出一辙,她的爱人并没有给她留丝毫的幻想余地,雷斯脱的冷漠将她的心一把推向了冰窖之中。
珍妮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愚蠢亦或后知后觉,她只是太缺乏一种争取的力量,仿佛她的一生是为了妥协命运而生。
雷斯脱几句花言巧语轻易地打开了一个寡妇年轻的心扉,而珍妮却受宠若惊地爱上了他!彼此身份等级的悬殊注定了这是一场得到了,把玩了,不珍惜了,抛弃了的悲剧!
当他在抛弃珍妮和嫘底偷欢时对嫘底说“如果你坚持,我敢说你就可以有我。”
这俗得不能再俗的套路让我愈加恶心这个男人!好在他多少还是有那么些良心,给了珍妮一小笔钱并且为她置了一间小屋子,让珍妮带着味丝塔好继续过活!否则看珍妮真的万念俱灰了!
“那车马往来的世界就吸住了他的注意。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来去的行人,象一个迷阵似的。他凝望之间,不觉时光匆匆的过去。一会儿天色渐黑,这里那里的灯火陆续出现了。”
“总之,我们大家多少都属于一种走卒的性质。”
作家的这两段笔墨为雷斯脱这个人增添了十分的哲学魅力,作家通过雷斯脱的内心宣诉了自己的人生观。这是一段意味深长思辨的句子,亦是全文最出彩,行文天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充满了活力的句子。
这是等到生命快结束了人才有的悟性。
如果说真正爱过珍妮的男人,除了她的父亲葛哈德就是白兰德,而这两个男人的爱多少还是带一些自私性的,葛哈德对她的爱完全出自对女儿的掌控,白兰德的爱死去的太早就显得太枉然。
珍妮的两次爱情,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婚姻,但她又如此渴望婚姻,第一次她希冀着白兰德娶她,梦破灭了;第二次她期盼着雷斯脱给她合法的名分,同居多年丢下了旧爱投靠了新欢,两个男人都让她此生彻底无望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珍妮最后的命运就象她自己所做的那一个水中之梦一样“她梦见自己仿佛是在一片黑暗而神秘的水里,水上罩着一团又象黑烟又象雾的东西。她先听见那水微微的响动,一会儿又见四周的黑影里现出的一只船来。那是一只很小的船,旁边没有桨,也不见它移动,船中坐着她的母亲和味丝塔,还有一个人却辨不清楚。”
她的女儿死了,她的母亲死了,她的父亲死了,最后她的爱人死了,终于她失去了一切,本来她到来这个世上空无一物,作家最后残忍地又让她赤裸裸地回到了原点,好象她从不曾来过不曾经历过,只是凝视着一个寂寞余年的长杳视景。
我对德莱塞的热爱完全是在嘉莉妹妹这部作品中建立起来的,因我十分喜爱嘉莉这个活色生香的美人儿,并且狂热地为赫斯渥这个象雾象雨又象风一样的男人着迷,随后又为他悲惨的景遇牵动心弦,为之哀愁哭泣,恨不能跑进小说解救他一把。对这么两个人我是又爱又恨,爱嘉莉的调皮刁钻,大胆放肆,恨嘉莉的意气与冷漠;爱赫斯渥的浪漫痴情与从一而终。直到死,他保存了凛然的尊严。恨赫斯渥的天真与缺乏谋略,他的走投无路并非是他技能的丧失,而是因他年岁渐长的缘故和羸弱的身体还有那矜持的尊严。
嘉莉的出场一开始就是带着喜剧意味的,使得我在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总能为她的大胆和风趣发出吃吃的笑声,为她的执拗和自我感到新鲜。她之所以后来能在舞台上成功地脱颖而出完全取决于她那流露于肢体美貌之间的天真与率性,连她那淡淡的哀愁都是流光般的妩媚动人。
小说的第一章标题是“磁石的吸引,一个处于各种力量之间的漂泊者”这个漂泊者就是嘉莉,德莱塞将她比作一块有引力的磁石,事实上嘉莉亦不完全具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力,她在向前走,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还是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坎坷的。
从十八岁的她刚坐火车踏上芝加哥这座城市的时候,她看到的是“喧嚣的市声,沸腾的生活,鳞次节比的楼房,用暧昧的言词扣击着受惊的心弦。”那个时候的她说话还是怯生生的,其实她这一生在同人说话都保持着一种谦卑的态度,除了在赫斯渥和杜洛埃她的这两位情人面前多了几分嚣张的气焰。她人前人后是有几分尊敬的态度的。
她和杜洛埃的相识完全归结于街头偶遇短暂的调情,对于杜洛埃这个精明的推销员,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嘉莉这样的猎物,他对嘉莉感兴趣的成分比感情成分要多得多。
在嘉莉抵达姐姐敏妮的家后,发现自己并不招姐夫的待见,人在屋檐下的她不得不为自己的屈卑而懊恼,在一次两次蠢蠢欲动的逃走念头下她终于离开了那个逼仄,散发着霉味,潮湿的小阁楼,奔向了那个可以带给她光明和希望的推销员----杜洛埃。
杜洛埃是她命运的转折点,如果没有杜洛埃就没有赫斯渥,没有赫斯渥就没有纽约,没有纽约就没有成名后的马登达。马登达这个艺名念起来发出的清脆口音有一些滑稽意味,这个名字带着她从芝加哥到纽约,从纽约到伦敦,从小舞台旋转到大舞台,从爱之中流转到爱之外,最后让她变成了芸芸众生中冷酷,势力,庸俗的一员。
我们不能忽略嘉莉初到芝加哥那一段:缺乏经验,习惯了小城市自由生活的她在找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好不容易谋到一个女工的职位,又不堪贫苦,历经挫折,倍受煎傲,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嘉莉的心性是比较高的,也正是因为她的高心性让她后来平步青云。因为她所谋略所幻想的是一个纸醉金迷她可望不可及的世界,她必须通过她的努力和手段达到她想要的目标。这是她成功的砝码。
当她为着口袋空空的自己望着商场美丽橱窗发呆的时候,物欲已经打开了一道通向她内心深处渴望各种欢乐和各种华丽玩意儿的道路。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复苏了她心中原始的欲望,这就好比她复苏了赫斯渥心中对她的欲望。他们各自征服的战场不同而已。
“在吹抚的晚风和星光之下,它一定是一派火树银花的光景----象一种奇异的,灿烂的夜花,散发着香气,诱引着昆虫,又被昆虫啃噬的逸乐之花。”
这是德莱塞对芝加哥城最传神的描写,无疑,嘉莉是这群追逐着都市靡靡香气的虫豸之一。世上谁人不贪安逸,何况嘉莉这样年轻的小妞!只有赫斯渥这个接近完美的人物才会抛弃名利跟随爱情奔波于天涯海角。孰不知,任何高尚的爱情之花离了金钱的浇灌都是会夭折的!这便是赫斯渥的单纯与可爱之处!在这点上,嘉莉显然是比不上赫斯渥的。
在历经她觉得不该被融入她生活的女工工作后,她从杜洛埃身上找到了捷径。这条捷径让她很长一段时间不缺乏衣物,生活的甚是潇洒,直到赫斯渥的插入。
“他轻轻按住她的手,她想要抽出来,他因此紧紧地握住了,她就不反抗了。然后他把手里的钞票塞进她的手掌里,她正要开口推辞,他咬着耳朵说“这是我借给你的---不要紧的---我借给你的。”
这是杜洛埃第一次救济贫窘的嘉莉时的描写。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可爱年轻诚挚的推销员,即使这个推销员偶尔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但这并不妨碍他真是那么可爱,可爱到他的情人嘉莉被他的好朋友赫斯渥偷走了他却还蒙在鼓里。
“在嘉莉心上,歌声和灯光在华丽的服装,炫耀的姿态,闪光的钻戒上投射下一种灵光。这使物质世界的表面上增加了不可言喻的魅力。”
嘉莉并不爱杜洛埃,即使他们同居,这就好象嘉莉其实也并不爱赫斯渥一样,她只是被那些强势过她,衣着华丽的人群吸引而已。一旦某天,这种引力消失了,她的感觉和爱就不复存在了,只会剩下一个极其冷漠的嘉莉。这好象她面对被遭背叛的杜洛埃毫无留恋一样,这样的性格特征在后来她在纽约决绝抛弃赫斯渥,单干的时候一样,燃烧在她心头的永远是自己,她爱自己永远胜过爱别人,她追逐的从始至终都是物质的丰盛和身份的矜贵,尽管作家尽力让嘉莉在追逐其的过程中表现出并没有一般女人的庸俗与粗糙,她相反让人觉得可爱无比,连她最后的冷漠无情都是可爱的,这是她的喜剧,但是是赫斯渥的悲剧。
赫斯渥的牺牲成就了嘉莉,嘉莉致使赫斯渥一步一步滑翔了坠毁的深渊。
而杜洛埃和嘉莉不可能成为一对的原因在于杜洛埃出场的身份不如赫斯渥来的高,他只是一个小小任人差遣的推销员,而赫斯渥是个可以打入上流阶层的酒店职业经理人。
实际上杜洛埃最后混的要比赫斯渥好太多太多,别忘了这是一个油嘴滑舌,头脑转的比车轮还快的主,他总是可以想方设法地搞到钱,以至于他倒还拥有了20万的资产。
从杜洛埃退出这场三人感情之战之后,作家并几乎没有花任何笔墨再去写这个小推销员了。重点放在赫斯渥和嘉莉身上。杜洛埃的出现不过是为了更剧烈地烘托出赫斯渥涅磐似的毁灭。
在杜洛埃眼里,赫斯渥到死都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情敌。好在他这个人身上天生散发着的乐观气息让他并不是太看重这些,没有嘉莉的生活他照样过的有滋有味。
在嘉莉成名之后他还是渴求着她会与他重归于好,嘉莉并没有答应杜洛埃的请求,只当他是一个沾花惹柳的登徒子,她也并不愿意和剧团那些青年男子或那些众多的追求者同玩,她心底隐约还是记得赫斯渥的。
那时的嘉莉相对从前的她已经算是富有,但是拥有钱财之后她却找不到花的出口,那是因为她丧失了爱。没有爱有再多的钱也是没有用的,这和有爱没有钱的现实观点显然是对立统一的,只有爱与钱一起达到和谐的时候生活才不会产生矛盾。
德莱塞在小说中有一段对婚姻关系的描写非常经典“在终于使他们成婚的谈情说爱时期中,主要的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欲和个人利益。等情欲得到满足了,她们就被婚后人们所共有的种种利益结合在一起,共同过着日子。因为他们有钱过舒适的生活,而且有积蓄,就没有任何不满的理由。两人都觉得前途有些希望,多年来他们的关系是和谐的,虽然并不热烈。”
这是对赫斯渥与太太婚姻关系的描写,这段话也暗示着他和嘉莉热烈结合后一旦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彼此爱的城堡,他们的感情可能会走进一个不和谐,充满了争吵与冷战的胡同。只有激情的爱情是可悲的,赫斯渥是全文中最可悲的不幸者。他一次次被生活打倒,终于他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他望着报纸上成名的嘉莉时他知道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爱情已经离他渐行渐远,他成为了现实生活的傀儡。没有钱的日子,拿什么谈爱情?
在赫斯渥的目光第一次碰撞到嘉莉那天真烂漫的眼神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多年来已经干涸,几乎贫瘠的土壤里的枯萎了的感情,刹那间又开了花。
赫斯渥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随便一个年轻女子都可以让他心猿意马,他只要嘉莉这样的。对于那泛滥成片,投怀送抱的年轻姑娘,他有的更多的是锐利、挑逗的眼神,而没有丝毫的敬重和崇畏。可是嘉莉不一样,嘉莉不同于天下普遍的娘们,她的眼光里点滴都没有一个做人情妇的女人的深谋远虑,正是这样的单纯与天真,它们温柔地敲醒了赫斯渥那扇... -->>
当我正准备着手写一篇关于德莱塞作品论文时,我正在爱上他。
德莱塞——这个同诗人惠特曼一样从粗鄙平民一跃为作家的男人,语序漏洞百出的写作,思维偶尔断层自言自语的哲辨,句子衔接并不太连贯的造词用句,蹩脚的写作者,杰出的创作天才,这就是他。
在读珍妮姑娘开篇时,我几乎无法用心继续读下去,遣词实在是太烂,活象一个刚学写作的新手,那些蹩脚的描写令我无法呼吸。
“那妇人生着一副绵软多肉的体格,一张坦率开诚的面容,一种天真羞怯的神气,一双大落落的柔顺眼睛。”
这是典型的德莱式写作,此类叙述在他以后文字中常见,以致于在他成名之后人们还是常常会对作家本人提出建议说他不是一个文字精炼的作家,甚至不会用正确的英语来写作。
文字上的弊端在他的作品珍妮姑娘中体现的很明显。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语句则流畅许多,文字同时还带些令人惊喜的精准与传神。珍的文学成就到底还是比不上嘉的。
珍和嘉讲的都是一个关于女人偷情之后的故事,只是这个女人是特定的,这个偷情的对象是特定的,理所当然偷情之后故事的发展方向也是特定且意味深长的。
同样都是贫民之女,差别在于珍妮接近赤贫,而嘉莉则属亚贫。她们偷的同样是老男人,不过珍妮的命苦一些,而嘉莉的时运则好很多。
这样看来珍妮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则强烈很多。
同样是描写女性,同样的故事却得到不同的结局这完全取决于女主角不同的性格和作家创作时观念的不同,创作嘉的时候,德莱塞有几分亢奋,而在珍珠姑娘中,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极其消沉悲观的德莱塞。
珍妮刚出场落入读者眼里就是一个缺乏自主性,逆来顺受,毫无反抗力的弱者形象。而嘉莉则不同,她是以一个新派时尚,离经叛道,充满活力具备反叛精神,从乡村打入城市勇敢者的形象横空出世的。嘉莉的性格成分里打上了太多精明势力以及不折不挠的特征,甚至还参杂着一些冷漠无情,嘉莉比珍妮更能打动我的正是她的那份冷漠无情与乖张机灵,而珍妮则是木纳内向而安静本分的,两人若是放在一起比,一个象公主,一个象丫鬟,最后讨好的当然是做公主的那位。放在现实里,嘉莉也还是讨好的。
嘉莉在离开赫斯渥,奔向流光四射的舞台去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时,她出走的那一段令我想起了出走的罗拉。
女人多少还是需要一点叛逆精神的,否则个个都成了珍妮,这世界上的女人未免太悲哀了。
嘉莉姑娘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反映在作品中鲜明的悲喜剧的对比这都要归结于一人,那就是文中的男主角——赫斯渥,一个命途由盛至衰的前经理人。
嘉是以赫斯渥一生的成败为核心来绕开的,嘉莉是最巧妙的陪衬,实际上这篇小说名字完全可以改作赫斯渥,一个前经理人的死亡,不过若真是这样,也没有太多新意了。
全文如果没有嘉莉就没有赫斯渥,换言之,没有女人就没有男人,没有红颜祸水就没有赫斯渥这个平民枭雄,一直到他后来选择自杀,那都是因为嘉莉。
无可否认,嘉莉的气势太显赫,她的出现完全左右了这个男人的举动,包括他的生,他的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作品刚完稿之时建议将书名改成灵与肉,而德莱塞没有同意,认为嘉莉妹妹这个名字符号更符合全篇气质。作者的立场无疑是正确的,它让嘉莉这个文学形象更能深入人心,她那一份天真混合冷漠的习性更能突出赫斯渥命运的悲剧性。
先来评读珍妮姑娘,关于嘉莉妹妹,在余下的章节讲到。
在读到珍妮的第一任丈夫白兰德议员去世这一段时,我完全预料到了作者后面的写作走向与情节安排:珍妮大抵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她从一开始的出现就仿佛被烙上了凄清与孤寂的记号,好似她一生的命运完全就是如此,再怎么逃怎么躲也无济于事。
若她在一层一层的环节中能拿出一份果敢与决绝,可能她后来的命运也就没有那么悲惨了。所以我以为,是德莱塞将对灰色生活的无望情绪寄写在了珍妮这个角色的身上。
珍妮出生在一个八口人拥挤无比的大家庭,她少女时期需要跟着母亲葛婆子出去讨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为了一顿不象样的饭和一件遮蔽身体的衣物,她需要靠给别人洗衣服讨生活,并且衣服还不是每天都有洗的,必须挨家挨户放低尊严地去讨活计。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年幼无知的她着了她的第一个男人白兰德的道,这是一个攻于心计的老男人,他一直在等着她上钩。珍妮替他多洗几件衣服就可以换回整个家庭的活计开支,替他破身一次就可以换回关进监狱的弟弟,收了他一百块钱就以为收到了永远逃离贫穷的长期饭票,珍妮未免太天真。
关于白兰德这个人我实在是产生不起好感来,他爱珍妮吗?或许是爱的。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花费心思诱奸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一树梨花压海棠啊!
对白兰德惟一好感的地方在于他和葛哈德对恃的时刻:“好吧,我管不了你的什么人家。我要你的女儿,我到这里来看她,就因为我爱她的缘故。我的意思就是要娶她,如果你的邻居家要谈论什么,就让他们谈论吧。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就摆出这副样儿,那是没有理由的。”
白兰德对珍妮父亲说话时的那种冷傲,那么无畏,那种对爱争取的信心让我为之着迷,这才是一个男人应有的风度。
珍妮的小洛丽的型还没定多久,梦还没有醒,白兰德就死了,同时她却怀上了女儿味丝塔。最后她等待的梦不过是一张讣告一个怀在肚子里的婴儿。
珍妮的人生带着强烈的宿命意味。命运是无情的,未婚先育的珍妮在他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是有辱名声和家门的。
我以为对于葛哈德这样一个赤贫到极点的家庭来说,实在是无所谓名誉的。生如朝露,死如晚霞,命运不幸之轮随时都可以碾翻这个入不敷出,摇摇欲坠的家庭。
珍妮的父亲葛哈德在全文中是以一个怪癖保守严谨的长辈形象出现的,当他逐赶珍妮出家门,骂珍妮是婊子对她赶尽杀绝的时候我觉得这样一个老头特别惹人厌,但看到他后来对珍妮的小女儿味丝塔极尽恩宠之能事的时候又觉得他是惹人怜爱的。
在葛哈德生命消逝的那刻,心底升起一种对老者的崇敬,按照德莱塞所塑造的形象来看“他是一个勤忙苦作,忠厚诚实的德国老人,曾经尽力撑起一个困苦的大家庭,过着一生醇厚的生活。”
的确,葛哈德是一个不肯浪费雷斯脱扔下的几根潮湿火柴的勤俭节约的老年人。
珍妮的家庭关系是复杂且人情淡漠的,葛哈德死后,除了儿子巴斯和女儿珍妮出席,其他四个孩子都没有来,可见人情在物欲横流的一八八几年是不值钱的。这样我们就更不难想到为什么雷斯脱会抛弃珍妮了,利字头上一把刀,割的不是你就是自己,雷斯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将无情锋利的刀刃指向了珍妮。
珍妮命运的转折点是在雷斯脱的妹妹露易丝不期造访他们旅馆的居处之后。咄咄逼人的露易丝尽渲染之能事在父亲面前造谣雷斯脱跟一个婊子鬼混在一起,致使雷斯脱的经济被家族控制。拿不到钱和公司股份的雷斯脱不再是一个潇洒倜傥的雷斯脱,而是一个丧失钱财后就彷徨失措的中年男子。
此后珍妮的厄运层层递进:被心爱的男子抛弃,父亲死了,女儿死了,直到爱人也死了。
雷斯脱充其量只是珍妮的情人,珍妮是他股掌中的玩物,但可悲的是珍妮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一直以为雷斯脱会娶她,直到有一天情敌嫘底的出现,她的梦做醒了!
没有一纸保障的婚姻,她沦为了不幸的弃妇。
每一次珍妮在现实面前妥协的时候,我都会在心底为她鼓劲加油“珍妮,站起来反抗!”可惜珍妮在这个曾经织进了骄傲和贪婪的世界里除了妥协还是妥协。
逆来顺受与柔弱无能在我看来从来不是什么光耀的美德,所以我并不喜欢德莱塞塑造的“珍妮”这个形象。当然,当时的美国可能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珍妮”不然这部作品就不能被称之为反映女工的现实主义大作了。
雷斯脱是一个典型虚伪资产家的形象,他以爱的名义勾引珍妮,在满足了自己的情欲与占有欲后将珍妮弃如弊帚,他对珍妮的爱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在珍妮威胁到他的名利与财产的时候他连想都不用想就选择了抛弃珍妮这个口口声声说我爱你的人,尔后他又投奔在那个叫嫘底的富婆兼旧恋人怀抱中。
可见,男人虚情假意起来是多么地可怕!难怪亦舒在喜宝中总要提上一提“如果一个女人,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看来钱和爱比起来还是钱靠得住!
关于嫘底这个精明过度的女交际人物我虽心生不起喜欢来,但也不至于讨厌。
无论于手腕还是在心计,她都要比珍妮强过十万八千倍。这个女人相当不简单!我们且来看关于嫘底的几段描写:“你大概不会再因同情而犯第二次的错误了。我希望你不再陷入纠纷,好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机会想一想。你是必须这样的。我呢,也愿意把我的事情交给你去管。你做我的顾问,一定能胜过我的律师。”
一分乖巧,两分心计,三分巧言厉色,四分风骚媚劲,雷斯脱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才足以为怪!
而事情的根本还不单单在于嫘底比珍妮精明的那份天分,更多在于她有的是钱,而珍妮却一无所有。
并不见得嫘底的姿色和品行修养要比珍妮强多少,说到底是金钱占据了主动权!可惜的是德莱塞也没有让嫘底讨到什么好,他们结婚不到两个多月,雷斯脱就病死了!
这个情节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冷冷讽刺嫘底这般善于心机的女人和雷斯脱这般薄情寡义的男人!
不过以嫘底那深不可测的手腕,即使死十个雷斯脱也丝毫影响不了她什么,她的气场周围还有十个百个千个活着的雷斯脱在流转。
嫘底和雷斯脱,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和豪门荡妇共同上演的风流史,赚足眼球罢了。
关于女主角珍妮,她身上那种安之若素的淡泊气质正是作者想表现的大道与理想主义。
“她不象有许多人试想把海洋纳入一个茶杯,或是把这迁流无定的宇宙用一束所谓法则的绳索来扎缚。”“她对和谐有一种自然的意识。”
“这个小小的家庭很安静并且确如梦境一般度过日子去,可是永远有一种感情的暗流非常安静的流着,因为它藏的很深。”
这种梦境般安静的小家庭生活在现实中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这只能算是德莱塞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
“她一径都在勾引他。而她现在居然拥有他了。”这是珍妮对嫘底和雷斯脱勾搭上后的一段心理活动。
珍妮的失败之处在于她太以为爱是万能的,而嫘底比她高明之处在于懂得这个世界上爱是不充分的,现实需要的是教育,是财富,是训练,是奋斗和策划的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嫘底她拥有了以上的全部,而珍妮在她面前捉襟见肘,珍妮有的只是一个与社会竞争毫不匹配的善良与温和,慈悲与忍让,她注定是要被淘汰的那一个。
“没有爱情,她就要象一只没舵的孤舟飘在无边的大海上,这是他知道的。她需要他,而她知道自己的慈悲心肠不能胜过自保的意识和物质的欲求,因而觉得很惭愧。”
我想雷斯脱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对珍妮升起惭愧的念头的,若他当初要同她结婚,怎么可能还会拖到他破产那日?若是他当初不嫌弃她的身份又怎么会处处金屋藏娇?到底他还是看不起珍妮生世的下贱。
雷脱斯不过是一个“天生享有事业的权利象人人享有空气的权利一样”的伪君子。对于他,我实在没有多少可以赞扬和褒奖的笔墨。
“如果他真的爱她,他就该毅然决然的答出一个“不”字。如果他对她无所谓,他就要犹豫,要延宕,要把问题岔开。”
当珍妮意识到雷斯脱可能要将她抛弃的时候她已经预想到了结局,天生的懦弱让她不敢面对,于是将害怕与怀疑放在心底忖思。不料事实和她所想如出一辙,她的爱人并没有给她留丝毫的幻想余地,雷斯脱的冷漠将她的心一把推向了冰窖之中。
珍妮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愚蠢亦或后知后觉,她只是太缺乏一种争取的力量,仿佛她的一生是为了妥协命运而生。
雷斯脱几句花言巧语轻易地打开了一个寡妇年轻的心扉,而珍妮却受宠若惊地爱上了他!彼此身份等级的悬殊注定了这是一场得到了,把玩了,不珍惜了,抛弃了的悲剧!
当他在抛弃珍妮和嫘底偷欢时对嫘底说“如果你坚持,我敢说你就可以有我。”
这俗得不能再俗的套路让我愈加恶心这个男人!好在他多少还是有那么些良心,给了珍妮一小笔钱并且为她置了一间小屋子,让珍妮带着味丝塔好继续过活!否则看珍妮真的万念俱灰了!
“那车马往来的世界就吸住了他的注意。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来去的行人,象一个迷阵似的。他凝望之间,不觉时光匆匆的过去。一会儿天色渐黑,这里那里的灯火陆续出现了。”
“总之,我们大家多少都属于一种走卒的性质。”
作家的这两段笔墨为雷斯脱这个人增添了十分的哲学魅力,作家通过雷斯脱的内心宣诉了自己的人生观。这是一段意味深长思辨的句子,亦是全文最出彩,行文天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充满了活力的句子。
这是等到生命快结束了人才有的悟性。
如果说真正爱过珍妮的男人,除了她的父亲葛哈德就是白兰德,而这两个男人的爱多少还是带一些自私性的,葛哈德对她的爱完全出自对女儿的掌控,白兰德的爱死去的太早就显得太枉然。
珍妮的两次爱情,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婚姻,但她又如此渴望婚姻,第一次她希冀着白兰德娶她,梦破灭了;第二次她期盼着雷斯脱给她合法的名分,同居多年丢下了旧爱投靠了新欢,两个男人都让她此生彻底无望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珍妮最后的命运就象她自己所做的那一个水中之梦一样“她梦见自己仿佛是在一片黑暗而神秘的水里,水上罩着一团又象黑烟又象雾的东西。她先听见那水微微的响动,一会儿又见四周的黑影里现出的一只船来。那是一只很小的船,旁边没有桨,也不见它移动,船中坐着她的母亲和味丝塔,还有一个人却辨不清楚。”
她的女儿死了,她的母亲死了,她的父亲死了,最后她的爱人死了,终于她失去了一切,本来她到来这个世上空无一物,作家最后残忍地又让她赤裸裸地回到了原点,好象她从不曾来过不曾经历过,只是凝视着一个寂寞余年的长杳视景。
我对德莱塞的热爱完全是在嘉莉妹妹这部作品中建立起来的,因我十分喜爱嘉莉这个活色生香的美人儿,并且狂热地为赫斯渥这个象雾象雨又象风一样的男人着迷,随后又为他悲惨的景遇牵动心弦,为之哀愁哭泣,恨不能跑进小说解救他一把。对这么两个人我是又爱又恨,爱嘉莉的调皮刁钻,大胆放肆,恨嘉莉的意气与冷漠;爱赫斯渥的浪漫痴情与从一而终。直到死,他保存了凛然的尊严。恨赫斯渥的天真与缺乏谋略,他的走投无路并非是他技能的丧失,而是因他年岁渐长的缘故和羸弱的身体还有那矜持的尊严。
嘉莉的出场一开始就是带着喜剧意味的,使得我在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总能为她的大胆和风趣发出吃吃的笑声,为她的执拗和自我感到新鲜。她之所以后来能在舞台上成功地脱颖而出完全取决于她那流露于肢体美貌之间的天真与率性,连她那淡淡的哀愁都是流光般的妩媚动人。
小说的第一章标题是“磁石的吸引,一个处于各种力量之间的漂泊者”这个漂泊者就是嘉莉,德莱塞将她比作一块有引力的磁石,事实上嘉莉亦不完全具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力,她在向前走,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还是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坎坷的。
从十八岁的她刚坐火车踏上芝加哥这座城市的时候,她看到的是“喧嚣的市声,沸腾的生活,鳞次节比的楼房,用暧昧的言词扣击着受惊的心弦。”那个时候的她说话还是怯生生的,其实她这一生在同人说话都保持着一种谦卑的态度,除了在赫斯渥和杜洛埃她的这两位情人面前多了几分嚣张的气焰。她人前人后是有几分尊敬的态度的。
她和杜洛埃的相识完全归结于街头偶遇短暂的调情,对于杜洛埃这个精明的推销员,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嘉莉这样的猎物,他对嘉莉感兴趣的成分比感情成分要多得多。
在嘉莉抵达姐姐敏妮的家后,发现自己并不招姐夫的待见,人在屋檐下的她不得不为自己的屈卑而懊恼,在一次两次蠢蠢欲动的逃走念头下她终于离开了那个逼仄,散发着霉味,潮湿的小阁楼,奔向了那个可以带给她光明和希望的推销员----杜洛埃。
杜洛埃是她命运的转折点,如果没有杜洛埃就没有赫斯渥,没有赫斯渥就没有纽约,没有纽约就没有成名后的马登达。马登达这个艺名念起来发出的清脆口音有一些滑稽意味,这个名字带着她从芝加哥到纽约,从纽约到伦敦,从小舞台旋转到大舞台,从爱之中流转到爱之外,最后让她变成了芸芸众生中冷酷,势力,庸俗的一员。
我们不能忽略嘉莉初到芝加哥那一段:缺乏经验,习惯了小城市自由生活的她在找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好不容易谋到一个女工的职位,又不堪贫苦,历经挫折,倍受煎傲,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嘉莉的心性是比较高的,也正是因为她的高心性让她后来平步青云。因为她所谋略所幻想的是一个纸醉金迷她可望不可及的世界,她必须通过她的努力和手段达到她想要的目标。这是她成功的砝码。
当她为着口袋空空的自己望着商场美丽橱窗发呆的时候,物欲已经打开了一道通向她内心深处渴望各种欢乐和各种华丽玩意儿的道路。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复苏了她心中原始的欲望,这就好比她复苏了赫斯渥心中对她的欲望。他们各自征服的战场不同而已。
“在吹抚的晚风和星光之下,它一定是一派火树银花的光景----象一种奇异的,灿烂的夜花,散发着香气,诱引着昆虫,又被昆虫啃噬的逸乐之花。”
这是德莱塞对芝加哥城最传神的描写,无疑,嘉莉是这群追逐着都市靡靡香气的虫豸之一。世上谁人不贪安逸,何况嘉莉这样年轻的小妞!只有赫斯渥这个接近完美的人物才会抛弃名利跟随爱情奔波于天涯海角。孰不知,任何高尚的爱情之花离了金钱的浇灌都是会夭折的!这便是赫斯渥的单纯与可爱之处!在这点上,嘉莉显然是比不上赫斯渥的。
在历经她觉得不该被融入她生活的女工工作后,她从杜洛埃身上找到了捷径。这条捷径让她很长一段时间不缺乏衣物,生活的甚是潇洒,直到赫斯渥的插入。
“他轻轻按住她的手,她想要抽出来,他因此紧紧地握住了,她就不反抗了。然后他把手里的钞票塞进她的手掌里,她正要开口推辞,他咬着耳朵说“这是我借给你的---不要紧的---我借给你的。”
这是杜洛埃第一次救济贫窘的嘉莉时的描写。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可爱年轻诚挚的推销员,即使这个推销员偶尔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但这并不妨碍他真是那么可爱,可爱到他的情人嘉莉被他的好朋友赫斯渥偷走了他却还蒙在鼓里。
“在嘉莉心上,歌声和灯光在华丽的服装,炫耀的姿态,闪光的钻戒上投射下一种灵光。这使物质世界的表面上增加了不可言喻的魅力。”
嘉莉并不爱杜洛埃,即使他们同居,这就好象嘉莉其实也并不爱赫斯渥一样,她只是被那些强势过她,衣着华丽的人群吸引而已。一旦某天,这种引力消失了,她的感觉和爱就不复存在了,只会剩下一个极其冷漠的嘉莉。这好象她面对被遭背叛的杜洛埃毫无留恋一样,这样的性格特征在后来她在纽约决绝抛弃赫斯渥,单干的时候一样,燃烧在她心头的永远是自己,她爱自己永远胜过爱别人,她追逐的从始至终都是物质的丰盛和身份的矜贵,尽管作家尽力让嘉莉在追逐其的过程中表现出并没有一般女人的庸俗与粗糙,她相反让人觉得可爱无比,连她最后的冷漠无情都是可爱的,这是她的喜剧,但是是赫斯渥的悲剧。
赫斯渥的牺牲成就了嘉莉,嘉莉致使赫斯渥一步一步滑翔了坠毁的深渊。
而杜洛埃和嘉莉不可能成为一对的原因在于杜洛埃出场的身份不如赫斯渥来的高,他只是一个小小任人差遣的推销员,而赫斯渥是个可以打入上流阶层的酒店职业经理人。
实际上杜洛埃最后混的要比赫斯渥好太多太多,别忘了这是一个油嘴滑舌,头脑转的比车轮还快的主,他总是可以想方设法地搞到钱,以至于他倒还拥有了20万的资产。
从杜洛埃退出这场三人感情之战之后,作家并几乎没有花任何笔墨再去写这个小推销员了。重点放在赫斯渥和嘉莉身上。杜洛埃的出现不过是为了更剧烈地烘托出赫斯渥涅磐似的毁灭。
在杜洛埃眼里,赫斯渥到死都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情敌。好在他这个人身上天生散发着的乐观气息让他并不是太看重这些,没有嘉莉的生活他照样过的有滋有味。
在嘉莉成名之后他还是渴求着她会与他重归于好,嘉莉并没有答应杜洛埃的请求,只当他是一个沾花惹柳的登徒子,她也并不愿意和剧团那些青年男子或那些众多的追求者同玩,她心底隐约还是记得赫斯渥的。
那时的嘉莉相对从前的她已经算是富有,但是拥有钱财之后她却找不到花的出口,那是因为她丧失了爱。没有爱有再多的钱也是没有用的,这和有爱没有钱的现实观点显然是对立统一的,只有爱与钱一起达到和谐的时候生活才不会产生矛盾。
德莱塞在小说中有一段对婚姻关系的描写非常经典“在终于使他们成婚的谈情说爱时期中,主要的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欲和个人利益。等情欲得到满足了,她们就被婚后人们所共有的种种利益结合在一起,共同过着日子。因为他们有钱过舒适的生活,而且有积蓄,就没有任何不满的理由。两人都觉得前途有些希望,多年来他们的关系是和谐的,虽然并不热烈。”
这是对赫斯渥与太太婚姻关系的描写,这段话也暗示着他和嘉莉热烈结合后一旦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彼此爱的城堡,他们的感情可能会走进一个不和谐,充满了争吵与冷战的胡同。只有激情的爱情是可悲的,赫斯渥是全文中最可悲的不幸者。他一次次被生活打倒,终于他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他望着报纸上成名的嘉莉时他知道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爱情已经离他渐行渐远,他成为了现实生活的傀儡。没有钱的日子,拿什么谈爱情?
在赫斯渥的目光第一次碰撞到嘉莉那天真烂漫的眼神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多年来已经干涸,几乎贫瘠的土壤里的枯萎了的感情,刹那间又开了花。
赫斯渥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随便一个年轻女子都可以让他心猿意马,他只要嘉莉这样的。对于那泛滥成片,投怀送抱的年轻姑娘,他有的更多的是锐利、挑逗的眼神,而没有丝毫的敬重和崇畏。可是嘉莉不一样,嘉莉不同于天下普遍的娘们,她的眼光里点滴都没有一个做人情妇的女人的深谋远虑,正是这样的单纯与天真,它们温柔地敲醒了赫斯渥那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