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小说网 www.zqxsw.net,池上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上下五千年,汗青上记载了多少自杀者?自杀的对象林林总总,自杀的动因也林林总总。我除了在前文中主要列举了自杀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之外,还有一些自杀类型似乎既谈不上是为某种清醒的追求而殉身,也看不出是为某种超强的压力所逼迫。自杀者本来完全可以不必要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来了结生命,但最终还是自杀了。这些自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种种类型:
冲动型。春秋战国时有一则著名的晏平仲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堪称为冲动型自杀的范本。说的是齐景公宠用手下三个大力士,真正的人才因此退避三舍。相国晏平仲便巧妙地用了一个机关,他借一次招待外宾的机会,拿出两个桃子让这三士争功,谁功劳大桃子就赏给谁吃,结果功劳最大的一个反而因表白晚了未吃上,他在又羞又怒之下便抽出宝剑自个抹了脖子。这一下却引出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剩下的两个都觉得对不住这死去的一位而先后步了他的后尘。晏平仲轻易地用二桃除掉了三士,从而为齐国真正打开了人才之路。可笑的是这三士由于太冲动,至死也未弄清自己究竟是为什么死的。晏平仲用二桃杀三士是利用了三士的愚昧和好胜,三士的死纯粹是咎由自取,丝毫怪晏平仲不得的。今人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也多有类似的自杀者,都是凭着一时的气愤和冲动,因此给人轻易地弄了手段。
内疚型。人们熟悉的楚霸王项羽就属于这类自杀。想项羽是何等人物!从他年轻时就自号为“万人敌”见到秦始皇招摇过市时竟敢直呼“彼可取而代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后身经百战,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如狼似虎般的秦军能灭六国却奈何不了项羽。和刘邦争天下时也只有刘邦怕他的份。他的“西楚霸王”称号是全凭勇力和战绩树起来而不是由谁捧出来的,即使是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十面埋伏尚存二十八骑时犹能“三战而三胜之”他本来完全可以东渡乌江重振旗鼓,但一辈子杀人不眨眼的他却一反常态最后在良心上进行了一番自我谴责:“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尚知有愧,就是不肯过江东,独自在“杀汉军数百人”后从容自杀。在自杀前他还特地将自己的脑袋许诺给汉军中的一位老乡吕马童做了个天大人情,让他拿去领赏封侯。每当我在玩味史记记述的这一章时总感到有点滑稽可笑,尽管李清照对霸王的这一举动称赞有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我从心底还是赞同杜牧的观点:“胜负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
怄气型。如果说以上“三士”和项羽的自杀都是因为其是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问题欠思考的话,那么,宋代的宰相寇准则是不折不扣的一介文人,他的自杀则纯粹出于怄气所致。寇准一生曾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是真正的“三朝元老”他刚直性烈,心高气傲,太宗曾有“我有寇准犹如唐太宗有魏征”之赞语,真宗也是因寇准助成他继承的帝位,可以说寇准一生确是做到了“一心报答赵官家”了。然而他好心终未得到好报,由于政敌的排挤和谗言,他被一贬再贬,先是贬为太常卿,再贬为道州司马,又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想寇准堂堂二十年的宰相哪能受得了这般窝囊气,他终于在怄气之下“冲冠一怒”自杀了。死前还不忘郑重地穿上当年为相时的官服,围好御赐腰带,这种腰带全天下也只有两根,另一根太宗自用,并恭敬地向北行跪拜之礼。没有人逼他自杀,照说他只要稍微想开一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了二十年的宰相也够可以了,他满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走自杀这条路,但他却如此一本认真地自杀了,是可悲,孰不可悲?
劝谏型。还有一种带有劝谏意味的自杀就更为可笑了,古书称之为“尸谏”而尸谏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荐人。据韩诗外传载:卫大夫子鱼就曾尸谏卫君,要卫君招用贤士蘧伯玉。清代道光年间,大学士王鼎和林则徐在祥符今河南开封)兴修水利,结为知己。工程结束后,王鼎多次向道光帝推荐林则徐,由此惹怒了道光帝。为了能说服道光帝,王鼎的倔劲上来了,他仿效古人尸谏一法,事先写好一道推荐林则徐的奏疏放在衣带中,然后从容自尽。结果道光帝仍然没有采纳王鼎的尸谏,王鼎算是白白... -->>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上下五千年,汗青上记载了多少自杀者?自杀的对象林林总总,自杀的动因也林林总总。我除了在前文中主要列举了自杀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之外,还有一些自杀类型似乎既谈不上是为某种清醒的追求而殉身,也看不出是为某种超强的压力所逼迫。自杀者本来完全可以不必要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来了结生命,但最终还是自杀了。这些自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种种类型:
冲动型。春秋战国时有一则著名的晏平仲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堪称为冲动型自杀的范本。说的是齐景公宠用手下三个大力士,真正的人才因此退避三舍。相国晏平仲便巧妙地用了一个机关,他借一次招待外宾的机会,拿出两个桃子让这三士争功,谁功劳大桃子就赏给谁吃,结果功劳最大的一个反而因表白晚了未吃上,他在又羞又怒之下便抽出宝剑自个抹了脖子。这一下却引出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剩下的两个都觉得对不住这死去的一位而先后步了他的后尘。晏平仲轻易地用二桃除掉了三士,从而为齐国真正打开了人才之路。可笑的是这三士由于太冲动,至死也未弄清自己究竟是为什么死的。晏平仲用二桃杀三士是利用了三士的愚昧和好胜,三士的死纯粹是咎由自取,丝毫怪晏平仲不得的。今人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也多有类似的自杀者,都是凭着一时的气愤和冲动,因此给人轻易地弄了手段。
内疚型。人们熟悉的楚霸王项羽就属于这类自杀。想项羽是何等人物!从他年轻时就自号为“万人敌”见到秦始皇招摇过市时竟敢直呼“彼可取而代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后身经百战,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如狼似虎般的秦军能灭六国却奈何不了项羽。和刘邦争天下时也只有刘邦怕他的份。他的“西楚霸王”称号是全凭勇力和战绩树起来而不是由谁捧出来的,即使是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十面埋伏尚存二十八骑时犹能“三战而三胜之”他本来完全可以东渡乌江重振旗鼓,但一辈子杀人不眨眼的他却一反常态最后在良心上进行了一番自我谴责:“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尚知有愧,就是不肯过江东,独自在“杀汉军数百人”后从容自杀。在自杀前他还特地将自己的脑袋许诺给汉军中的一位老乡吕马童做了个天大人情,让他拿去领赏封侯。每当我在玩味史记记述的这一章时总感到有点滑稽可笑,尽管李清照对霸王的这一举动称赞有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我从心底还是赞同杜牧的观点:“胜负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
怄气型。如果说以上“三士”和项羽的自杀都是因为其是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问题欠思考的话,那么,宋代的宰相寇准则是不折不扣的一介文人,他的自杀则纯粹出于怄气所致。寇准一生曾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是真正的“三朝元老”他刚直性烈,心高气傲,太宗曾有“我有寇准犹如唐太宗有魏征”之赞语,真宗也是因寇准助成他继承的帝位,可以说寇准一生确是做到了“一心报答赵官家”了。然而他好心终未得到好报,由于政敌的排挤和谗言,他被一贬再贬,先是贬为太常卿,再贬为道州司马,又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想寇准堂堂二十年的宰相哪能受得了这般窝囊气,他终于在怄气之下“冲冠一怒”自杀了。死前还不忘郑重地穿上当年为相时的官服,围好御赐腰带,这种腰带全天下也只有两根,另一根太宗自用,并恭敬地向北行跪拜之礼。没有人逼他自杀,照说他只要稍微想开一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了二十年的宰相也够可以了,他满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走自杀这条路,但他却如此一本认真地自杀了,是可悲,孰不可悲?
劝谏型。还有一种带有劝谏意味的自杀就更为可笑了,古书称之为“尸谏”而尸谏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荐人。据韩诗外传载:卫大夫子鱼就曾尸谏卫君,要卫君招用贤士蘧伯玉。清代道光年间,大学士王鼎和林则徐在祥符今河南开封)兴修水利,结为知己。工程结束后,王鼎多次向道光帝推荐林则徐,由此惹怒了道光帝。为了能说服道光帝,王鼎的倔劲上来了,他仿效古人尸谏一法,事先写好一道推荐林则徐的奏疏放在衣带中,然后从容自尽。结果道光帝仍然没有采纳王鼎的尸谏,王鼎算是白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